春秋霸主齐桓公晚年有三位最为宠幸的大臣,分别是卫开方、竖刁、易牙。
卫开方是卫国的贵族,追随齐桓公15年,父亲去世都没有回家奔丧,任劳任怨服侍陪伴齐桓公左右,为朝堂敬佩,视为楷模。
竖刁是宦官,也就是常说的太监。但原来也也是正常人,听齐桓公抱怨身边没有得用的宦官,几十岁的人一狠心,自行阉割入宫服侍齐桓公,很快获得齐桓公的信任,成为最得宠的太监。
而相比前几位,易牙则更夸张。作为齐桓公最为宠幸的近臣,他在历史上鼎鼎有名,是厨师们的祖师爷。是史书记载第一个运用调和之事操作烹饪的庖厨,更做了一件所有厨师想都不敢想,更别提做的事情。
一天齐桓公突发奇想说:“我什么美食都吃过,就是没有吃过人肉。”这句话本为戏言,但易牙却记在心上。当天下午就把一盘蒸肉送给齐桓公,请求品尝。齐桓公吃过之后,大为惊讶,从没吃过这么好吃的肉脯,问易牙这是什么肉。
易牙告诉齐桓公,这是人肉,而且来自他三岁的儿子。自己一心效忠帝王,别说是儿子,就连自己都是可以牺牲的。为祈国君身体安泰无虞,杀子以献主公理所当然。
桓公得知这是易牙儿子的肉时,胃里一阵翻腾,感觉恶心。但易牙杀子为自己食的行为却让他很感动,认为易牙爱他胜过亲骨肉,更加宠信易牙。
为齐桓公创立霸业呕心沥血的管仲对此有着不同的观点。他认为这三人都是谄媚小人,尤其是易牙,为了满足国君的要求不惜烹了自己的儿子以讨好国君,没有人性,绝对不能把权力交给他。否则必然造成大祸。连自己的身体、儿女、父母都不爱的人,怎么可能真心爱别人呢?
管仲活着的时候,还能压制着三人,但死后没几年,齐柜公很快将这三个人提拔起来,作为最信赖的亲信,给了很大的权力。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重不能起床。卫开方、竖刁、易牙三人为了继续拥有权力,决定叛乱造反,杀掉敌对的太子姜昭,拥立齐桓公的另一个儿子姜无亏,这样他们就可以顺理成章地继续把持大权。为此,他们下令禁止任何人出入寝宫,把齐桓公活活饿死了,桓公尸体在床上六十七日,蛆出于户外,都无人敢收葬。
这件历史事件,让后人感慨世态炎凉,最亲近的人可能就是“要你命”的人。其实剖析这些“身边人”心理,皆因为囚徒困境。
什么是囚徒困境?
当处于一种两难的困境,没有十全十美的办法能逃脱,面对利益与名声的矛盾,所有人都会做出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决定,以“背叛”换取生存空间。
在博弈论中,对于囚徒心理有这样的阐述:
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抓住,分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接受审讯。警察分别告诉每个人: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刑一年;如果两人都坦白,各判八年;如果两人中一个坦白而另一个抵赖,坦白的放出去,抵赖的判十年。每个囚徒都面临两种选择:坦白或抵赖。
表面上看选择抵赖是最“明智”的决定。但实际上,几乎所有人都会选择坦白。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如果同伙抵赖、自己坦白的话放出去,不坦白的话判一年,坦白比不坦白好;如果同伙坦白、自己坦白的话判八年,不坦白的话判十年,坦白还是比不坦白好。结果,两个嫌疑犯都选择坦白,各判刑八年。
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一年,显然这个结果更好。但这个结果越是聪明人越做不到,因为它不符合人类的理性要求。
因徒困境告诉我们,个人理性有时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聪明人类因自己的聪明而作茧自缚。
对此,孔子感慨:人心比山川还要险恶,知人比知天还难。天还有春秋冬夏和早晚轮回的固定循环,可人呢,表面看上去很平静,内心世界却包得严严实实,深藏不露,谁能透过外表发现其本质呢?
所以,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好人。面对囚徒困境,老好人也会在表现出他的恶,亮出他的獠牙。为了升迁,设下圈套打击其他竞争对手;为了生存,出卖朋友同志。这样的事情古代有,现在有,以后依然层出不穷。
陷入困境者,即使出卖了最好的朋友,他们也会找出各种有利自己的理由。凸显自己的“迫不得已”。但归根到底,这是利益的选择,是人性的劣根,更是博弈规则下的必然结果。
要么出卖队友,要么出卖自己!
囚徒心理的可怕在于面对困境,在只能选择背叛换生存的前提下,两害相权取其轻,必然导致人性的泯灭,以完全利己思想作为唯一策略。所以我们们每个人需要警惕,不要用自己善意去估量别人的恶意,也不要用恶意去毁灭最后的良知。
原创不容易,更多资讯请关注“酒歌说文”,为您提供更多有趣的国学知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反正不要钱,多少看一点。
举报/反馈

酒歌说文

95.1万获赞 9万粉丝
讲故事说传奇,把酒当歌论古今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