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新岁,与亲朋好友几对伉俪结伴自驾行,在无锡惠山、苏州铜罗、同里等古镇漫游,只觉得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砖石小街上穿戴一新的人们摩肩接踵,家家店铺张灯结彩,年货摆得满架满柜,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要啥有啥,与大城市名品店相比,真觉得物美价廉,钞票值钱。油汪汪的炖猪手、香喷喷的卤鸡鸭、甜津津的糖藕年糕,还有江南特有的清香米酒,教我们看得眼馋只嫌恨胃纳太小。在笑逐颜开快乐过年的游客背后,古镇人忙着经营劳作,抓紧这一年一度的鸿运良机,使一家家老字号重新焕发耀眼光芒。
新掌柜面向年轻人
无锡惠山古镇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早有先民聚居于此,南北朝时已建惠山寺,战国楚相春申君黄歇;唐相李绅、陆贽、张柬之,宋相司马光、王旦、范仲淹,李纲;清代李鸿章等均有祠堂在此,令我这个文史爱好者一步一惊叹,几步一回首,处处打卡,时时留影,感觉进入了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露天历史博物馆。更可喜的是,惠山老街仍然古色古香,白墙黑瓦,明清建筑比比皆是,现代化的巨轮未及在此碾压。老街正中墙上赫然显现大幅黑底白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是为无锡历史上第一位进士,唐朝诗人李绅的悯农诗。街景已然喜煞吾等众人,待至进入二泉园老菜馆,更多惊喜接踵而至。
这是一幢建于1920年的二层楼老建筑,临街敞开的铺面正在售卖豆腐花、油烧饼、甜米酒等制成品。沿着木扶梯蜿蜒上楼,二楼大堂有十数桌食客,环着木走廊另设一间间精致小包房,掌柜老板孙炎上前热情迎客,他白皙清秀的面庞上架着一副时尚眼镜,感觉是个文雅的office白领金领,一开口却让我吓了一跳。
“我现在有两家店:二泉园老菜馆和新万鑫银丝面馆,都是创办于1920年的老字号,准备今年在无锡再开五家分店。” 乖乖,口气好大哟!
坐下来吃饭,首先端上来的是每人一小盏蟹粉银丝面,算是开胃小点。一筷入口,人人点头夸赞:哎哟,真是鲜得要掉眉毛啦!接着上桌的酥脆鳝条,糟香鹅肉,瑶柱年糕,似乎都是别处吃不到的美味。看来孙炎的勃勃雄心,是有扎实的根基的。
孙炎和他的师傳胡法律大师(无锡皇庭小吃非遗传人)
做过新闻记者的职业病,就是喜欢盘根问底。我忍不住跟孙炎聊了起来。他说:“老字号的菜肴点心都做工考究,一道道工艺都是几代人摸索传承下来的。现在的人吃惯了山珍海味,嘴巴越来越刁,一点都马虎不得。但是老字号只在食物上下功夫是不够的,过去老食客只要四方桌长条凳就可以坐下来吃喝,而年轻人要的是从进店开始全过程的体验,这就要从环境起始重新布局。整个环境要休闲放松美观,要让年轻人可以拍照分享,甚至还要让他们自己动手,可以DIY。比如一碗三鲜馄饨,汤底馅料还是讲究老规矩,但是我放了多样化的浇头,比如绿生生的青叶菜,青椒红椒黄椒丝,香菇木耳蛋皮等等,你爱加什么料就加什么料,丰俭随意,年轻人有参与感 ,我也可以增加收入,一举两得,皆大欢喜。”
果然是有想法的。问下来,原来孙炎读过大学,搞过互联网,还做了几年北漂,接手经营老字号也已经有七年了。他说背靠惠山古镇这个知名景区,做老字号产品,开发年轻人市场,要让传统的东西在自己这一代手中找到新的定位。他考虑资本运作,直营或加盟,一切由市场决定,由消费者说了算。
啊,古镇的老乡土老地基上,有年轻人创新的思维,有国际化的经营模式。本质是传统的,表现方式是现代的,有意思,有趣味,以孙炎为代表的古镇年轻一代,前程无量啊!
养生花酿酒响铜罗
苏州吴江的铜罗古镇,历史上曾是二省(江苏、浙江),三府(苏州、湖州、嘉兴),四县(吴江、震泽、乌程、由拳)接壤之地,向来以“酿酒之都”闻名,有“百载陈坛满古镇,九重香气郁铜罗”名句传世。
铜罗的民间传说,似乎都与酿酒有关。相传吴越时期,铜罗地区酿制的贡品"吴宫酒"已闻名苏南吴地。吴王夫差兵败越王勾践后,恼羞成怒,嫁祸于酿酒师,说是因将士们贪喝美酒贻误军机。夫差下令追杀所有酿酒师,其间只有一位幸免于难,在南田村隐居下来,这样,铜罗的酿酒技艺才得以流传。世事变迁,当年的金戈铁马早为岁月风雨淹没,留下的只有飘香千年的酿酒之都。
铜罗镇在元朝以后数百年间曾经更名为严墓,出典为将军张士诚竖旗反元,兵败自缢,其方姓部将避居铜罗以酿酒为生。在挖地取土密封酒坛时,发现一地下墓穴,有石碑刻文,墓葬者原来是西汉辞赋家严忌。为纪念这位汉朝辞赋家,将铜罗镇改名为严墓。当地人有“酿酒酿出个严墓来”的说词。
我们的汽车开到铜罗镇,在三岔路口上迎面显现的是一家门面开阔的老酒店,上面写着“苏州养生花酒业有限公司”。进得店堂,只感觉是进了一家瓷器陈列馆,各式酒瓶争妍斗丽,吸引眼球,使人有一种购买的冲动。我悄悄对先生说,我就是喜欢那只黄底红花的大酒瓶,咱们买椟还珠也行啊!引起大家一阵哄笑。
养生花酒业老板娘赵琴珍在店里
老板娘赵琴珍热情地请大家尝酒,过年嘛,喝点酒才有节日氛围,我们也就老实不客气咂摸起酒味来。这里有原汁土烧白酒,手工原酿黄酒,还有几款针对年轻人市场的桂花甜味米酒。我喜欢喝点小酒,但从不敢碰白酒,只觉得这里的黄酒醇厚浓郁,米酒清冽甘甜,有一股甘蔗汁水的鲜香。
养生花老总毕虎明真是有胆有识,独具慧眼。他原来是酒厂工人,上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大潮裹挟着他冲浪,他盘下了这家村办企业,先后融资几千万,聘请酿酒技艺传承人进行规模性生产。酿酒的先决条件是要有酸碱度适中的纯净好水,毕老板不惜重金,在莫干山后的天柱山寻得天然泉水,并以紫外线杀菌,将此作为酿酒水源,成功地酿制出荣获“江苏省名牌产品”,“苏州市知名商标”的养生花酒产品系列。现在产品畅销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市场,去年已经开了三家分店,计划今明两年再开七家!
养生花把铜罗镇的铜锣敲得更响了!
老军人创业鸿运楼
同里古镇有“东方小威尼斯”之称,镇外四面环水,镇内河流纵横,将全镇分割为七座小岛。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因其水网密布,交通不便,历史上少有兵乱之灾,古建筑保存较多,明清民居鳞次栉比,宋元明清朝代的小桥,成为此地一本耐读的书。南宋时期的思本桥,距今已有七百多年;普安桥西侧石壁刻有对联“一泓月色含规影,两岸书声接榜歌”,历史上同里出过一位状元,四十二位进士,九十三位文武举人,亦为人杰地灵书香宝地。
同里镇夜景
我们于大年初二晚上步行入镇。一进入中心地带,我几乎有亮瞎眼的感觉,黑色的夜幕下处处灯光闪烁,沿河街面的长廊里,大红灯笼高高挂起,一张张餐桌上铺着桌布,美味佳肴摆满桌面,食客满满当当围坐四周,吃菜饮酒谈笑风生。河上的桥梁亮着轮廓彩灯,一条酒吧长街,一家比一家彩灯更艳丽,驻场歌手自弹自唱。主干道一路小摊摆满苏浙小吃,桥头一摊油炸臭豆腐,那股香气抑或臭味藴洇桥头,令人想起了以它为谜面打人名的一则谜语:黄盖,李白,闻丑,哈哈!
我们从美团网上预订了晚餐,餐馆叫做鸿运楼,就在沿河的鱼行街上。这条街上的民居至多只高两层,鸿运楼在一座黑瓦老屋里,看起来门面不大,小木梯上去的二楼上摆了五张桌子,楼下从天井到客堂总共也就是五张圆桌,两张方桌。店面虽小,却是互联网微信当家,坐定下来先要我们用手机扫它的二维码,进得店里的网页就在手机网上点菜,点完菜马上就传送到了厨房,这就省了好几道人员工序时间。菜品味道不错,尤其一盘水芹菜炒豆干,那股水嫩鲜香似乎是别处无法比拟的。我们吃了一盘再来一盘,大家都兴致勃勃不忍停筷。十来个菜品点心,最后结账也就五百来元人民币,当然也是微信付款。
老板是一位壮实的中年男子,他主动过来寒暄聊天,说话很豪爽,告诉我们他姓徐,是军队转业干部,在部队时是副营级,本来可以在地方上安排一个稳定的公务员或国营单位工作的。但他不想捧这个铁饭碗了,选择了自己创业,用部队的安置费开办了这家餐馆。当然,他说,房子是自家祖上传下来的,如果要付房租的话那就有点麻烦了。我们问他生意如何,他说像过年这样宾客盈门,一顿饭要翻好几次台面的火爆时光,一年里大约有30天左右,这个时候是不打折的。平时做生意都会打折返利给顾客,有100天时间生意都不错的,这样餐馆就可以开下去了。他乐呵呵地说,互联网微信竟然会把餐饮业都带动起来,这倒是谁都始料未及的。过去约一顿饭多费劲啊,现在约饭只要在群里发一下,立马召之即来。而且不同的群有不同的饭局,老同学啊,老邻居啊,老同事啊,结帮旅游,抱团吃饭,饭局不断,餐馆的生意应接不暇。自己做的是苏帮菜,老少咸宜,借助着古镇和互联网,他就准备一直干到六十岁啦。
古镇上的人们活得多带劲啊,我们看到了基层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实干劲头,他们那种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也感染了我们,我们好似充了电加了油,身体和精神上都增加了营养,笑眯眯地回家了。(施天权)
举报/反馈

新民晚报

4140万获赞 196.4万粉丝
阅读上海的第一选择,你在上海的生活助手
新民晚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