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抑郁症的原因,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曾经给大家分享过几次,今天我想为大家介绍一下当今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南希麦克威廉斯是怎样说的。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南希麦克威廉斯非常知名,她曾是当代蜚声西方心理学界的精神分析学家奥托克恩伯格的学生和同事,也担任过美国精神分析学会的主席。
南希麦克威廉斯曾在一次世界心理学大会上公开宣布:心理治疗之所以能取得进展的秘密,并不在于使用了什么技术,而在于心理治疗师与来访者最终建立了安全稳固的依附关系。她还曾强调说,在今天这个极具竞争力的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容易被忽略,取而代之的是现实环境中更多丧失信任的事实,这就成为引发心理问题的社会缘由,很多层面是出于个体间的冷漠互动,而这一事实的形成,不少人从一出生就已经开始。
南希麦克威廉斯一直坚持认为一个人对于现实环境“适应不良”是导致抑郁、焦虑、强迫、逃避等心理障碍的特殊原因,那么“适应不良”究竟是什么呢?这个我想大家从字面意思基本就能看出来,“适应不良”主要是指人们与外界关系所形成的依赖模式是否是安全型、可以信任的。当然,发展发展出安全型的关系模式的基础,主要取决于生命早期这个人与父母之间形成了怎样的依附关系。
比如在西方,60%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安全依附型的,这就预示着这些生命早期与父母有安全依附关系的人,长大后与周围环境的相处关系也会是比较健康的方式,但如果生命早期不曾经历这样的过程,成人后,这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就可能“适应不良”,他可能会出现诸如抑郁、焦虑、强迫、逃避等很多心理障碍的特征,“适应不良”主要是指这些心理障碍的反应。
随着人们心理健康意识的提高,生活中有很多人越来越清楚早期经历,尤其是父母养育孩子的方式,对构建一个人健康人格所起的关键作用,但这还远远不够,那父母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更应该重视哪些应诉呢?正像我们在分析心理障碍的病因和精神障碍的发作时,我们不难看到童年的创伤事件和丧失事件对一个人产生的重大影响,但作为父母经常却看不到这一点。
这些例子在平常时有发生,比如,有一个叫虎子的男孩,由于小时候比较“淘气”,常常受到父母的斥责甚至打骂,但过后他又会受到父母的忽视和冷漠,结果成年以后表现出严重的抑郁倾向,工作经常无精打采,恋爱也因他的情绪消沉而告吹,最后只能呆在家里恨自己不争气,直到产生了强烈的无助和绝望情绪,而父母却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因何会如此。
不少儿童正像“虎子”一样,经常经历父母的家庭暴力、冷漠或是忽略,在这个问题上,南希麦克威廉斯总是强调,家庭对儿童的最大、最严重的伤害,莫过于对儿童遭受创伤和丧失事件后所采取的漠不关心和冷漠的态度,这会直接导致一个人从此不再相信他可以是自己身体的主人,他无法再去感受爱,所以,未来他也不会和周围的环境发生真正的关系,他所能发展出的只有敏感、警惕、恐惧、不安等这些原始的防御机制,很可能最终导致抑郁等心理障碍。
那么父母怎么才能知道什么事情会对孩子造成严重伤害呢?南希麦克威廉斯的观点就是突出了“情绪”二字。当一个孩子有强烈情绪表达时,必须要引起父母重视。但遗憾的是,往往在这个时候,孩子却备受父母的忽略,因为他们有可能受到父母一顿指责:“你有情绪是不对的”“你不能愤怒”“好孩子是不能哭的”等等,父母持续性以这样的方式对待孩子,会导致一个孩子在内在无法形成有关自己的概念,也无法将现实中的父母内化为一个好的过渡性的客体,于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成人,无法构建健康的人格机制。不过最严重的是明显遭受到外在强烈事件伤害的孩子(尤其是性侵),他们希望父母能倾听他们内在的声音,但往往这样的孩子遭受父母的贬低和忽视又是最严重的。
南希麦克威廉斯还曾说到,如果孩子的父母年幼时也经历自己父母这样的对待方式,他们也很容易沿用这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这实际上就是关于创伤事件存在的“代际遗传”的现象。实际上,现在有些心理学家正在做这个领域的研究,这的确是需要被所有家庭中的父母关注的问题,社会也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提醒人们这个事实的存在。
请孩子父母们发表见解和评论,谢谢!
作者 白新明
举报/反馈

白新明心理诗情说智慧

9783获赞 5873粉丝
关注心理、情感、教育研究,感受精彩人生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