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刚出校园,参加社会工作的时候,就职于一家快消品外企,周围同事要么高中毕业,要么中专毕业,鲜有本科毕业的,于是油然而生一股优越感,而且生活当中会有莫名自我良好的感觉,自觉文化水平要更高些,毕竟211大学毕业,表达也更为清晰,生活方面更加自律,不抽烟不烫头不蹦迪,但当时我是最穷的那个,没房没车没存款,业绩不好不坏,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知道哪里来的自信。好在我从事的是销售岗位,有清晰的销售额指标,在指标面前,不进则退,让我没法飘飘然。
直到接触到心理学名词【乌比冈湖效应】。解释了这种心理:人总倾向于高估自己的实际水平,觉得自己很多方面要高于平均水准,说到底是对自我的认知偏差。我就常常自我感觉良好,读了一本好书就好为人师,飘飘然。仔细想想,很多司机可能都觉得驾驶水平要高于90%的人,实际可能吗,说明大多人都有这样的心态,高估自己,低估他人。
每个人对自己的评估,打分,更多的是自我的感觉,这种感觉来自于和所在环境的感知,就算客观且正确的感知,我们所处的环境和大千世界比起来,又有点井底之蛙的感觉。从村里出来,到镇里、县城念书,直到大学,我们当时家里都没联网,智能手机也不普及,接触的圈子就那么些朋友,念个好点的大学,考上公务员,就自觉已经在平均水准之上了。
而如今网络的发达,让我们能互相联结的同时,也可以踮起脚尖看看那些优秀的人,海外留学的,论坛的大神,知乎微博的大V等等,学习研究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思维方式,他们的做事能力,这都有助于我们认清自己。都说二八定律,20%的人掌握有效资源的80%,要成为前20%的人,互联网时代的浪潮,需要我们更近一步。客观地认清自己,认清和优秀的人的差距,提升自我,至于怎么成为前列,关键在于长期持续,不断自我成长,在这里就按此不表了,我也在探索,下回分解。
还有个心理学名词,也很相近,【杜宁-克鲁格效应】,通俗的说“越差越牛逼,越强越谦虚”,前两天网上劳斯莱斯和迈巴赫车主相撞,两车主握手递名片,相当和谐,越强的人越平心静气。记得好像是罗振宇分享过一句话:所有与人打交道的场合,你可以有三种设定:斗争,交易和请教。永远设定成最后一种,然后长期坚持,你会受益无穷。
今天中介带了一个客户来看房,27.28岁上下,从杭州过来,杭州价格吃不消,只能周边看看了,看看小面积,诚诚恳恳介绍了半天,加了个微信,送出门的时候,打开他的朋友圈,发现立马就被屏蔽了。这是元宵节派来嫖我的吗,也是醉了。不过此类行为真是很不尊重人,没礼貌,客户就是面镜子,偶尔能照照自己,去买衣服去健身,我都不会不让加微信,更不会主动屏蔽朋友圈,意义何在。
最近想针对洽谈想做些改变,想变得更有进攻性,更直接点,也不想让客户的决策过程拖的太久,当定则定。“这房子如果不考虑家里人的意见,你会买吗?”,“今天也介绍很详细了,你们回去商量的话,最迟什么时候能给答复?”,“这房子如果最终买的话,最主要你是看中我们什么优点呢?”“你说还要回去考虑下,我也能理解,你看方不方便告诉我还考虑哪些方面?”,我是个心很软的人,不会去逼迫客户,但我发现买房其实也是脑子一热的事情,绝大多数成交都是首次来访后三天内定下来的!
新喜剧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