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有到大年初一上映日,大多数看完春节档大片《流浪地球》的人都说,从此以后,中国也有拿得出手的科幻片了。
这部电影从开拍起,就因为原著小说作者刘慈欣而获得了太多期待;在即将上映之时,它终于没把期待变成失望。幕后的第一把手——导演郭帆,也成为国内第一部拍摄出好口碑科幻片的导演。
对这样的褒奖,导演郭帆说之前没有想到,他谦虚说“电影还没有正式上映,这里面有业内人士的同情分”;但另一方面,他说其实成片的质量并没有完全到自己的预期,只是“再来一遍,也未必比这个更好了”。
为了这部电影,郭帆和团队伙伴拼了四年,有的人直到现在还躺在医院里。中国电影人要拍出这部作品,一切都是从无到有,视觉设定的建立、技术沟通的难题、拍摄场景的搭建……他们在这场“马拉松一样”的过程中,打了一场电影的持久战。
不少人说,《流浪地球》是真正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开启。
中国电影人和作者并非缺乏想象,那为何至今鲜少有人涉足科幻片领域?中国拍摄的“科幻电影”,为何与好莱坞大神们的作品比起来,一直如同小学生作品?
打造了“里程碑”的郭帆说,技术上的问题从来不是核心问题,技术的差距,也不是中国科幻片与好莱坞大片的唯一差距。
或许《流浪地球》上映之后,观众的评价能让这部里程碑作品得到更多重视,也让更多志在于此的年轻电影人,看到前进的方向。
郭帆导演采访实录:
《流浪地球》上映前口碑很好,你之前有预料过吗?
郭帆:没太多预期,因为完全是一个新的类型,我也不知道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就像我们整个项目从一开始到现在一样,我经常会形容它像一个马拉松,一直在奔跑,你看不到终点,也不知道终点线在哪儿。就包括预期,其实好多东西是预期不到的。
现在包括有一些口碑上的反应,说还不错的,其实我也并没有说心里有多么安心了,也依然会很忐忑,毕竟它还没有上映。上映之后更多观众看完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我也不太清楚。因为首映礼上我们更多都是专业人士,或者是半行业内人士,这里面其实会有同情分,因为他们特别清楚知道我们做这个片子有多么不容易,以及科幻片的难度在哪儿。因为行业内的人更清楚一点儿,所以他们会有这种同情加分。
其实我们真的需要看到这个影片,让更多的人看到之后,大众的反应,才能知道最终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电影成片的质量达到你的预期了吗?
郭帆:其实还没有,但是呢,我也想过这个问题,你让我再来一遍,也未必有这个更好了。反正我们这四年,不管是我,还是我们这个团队,真的是竭尽全力,能呈现出来的最好的形态也就是这个样子。
这个竭尽全力不仅仅是心理上的,而且是行动上的,包括物理的,时间上的。我到现在还有我们的团队人还住在医院里边,真的是累倒的。我觉得也没啥遗憾,就是整体应该是,这四年来我们能够竭尽全力呈现出来最好的状态就是这样。
你怎么把自己对故事的思考,放到原著小说的核心中?
郭帆:小说跟电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艺载体,小说中会有更多的视角的选择,比如大刘(刘慈欣)特别习惯的一个视角是特别宏观的,宇宙的视角去看待人类。当你达到一个特别大的视角的时候,会觉得整个地球都会很渺小,地球在宇宙中就是一颗尘埃,它都那么的不安全。你如果在这个角度上,去看待人类本身的争斗、战争,就会觉得特别无聊。但这个视角你不可能拍120分钟,如果这样的话那就变成一个科教片了。
电影是什么,电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聚焦的核心就只能是人跟情感。所以我们创作的,改编的方向就是:在宏大的一个世界观下,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寻找到符合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内核。在这个基础上去梳理一个人物,找到一个相对应的情感,情感其实相对简单,要么是亲情、要么是爱情,要么是友情。亲情中我们寻找一个比较中国化的情感,是中国式的父子。你换成母子关系都可能没有这个突出,因为中国式的父子关系特别有特征。
父子关系是你自己看过小说之后想到的情感落点吗?
郭帆:其实是我对我父亲的一种记忆和纪念。之前我不是特别理解中国式父子关系,我老觉着我爸好像也不太跟我说话,除了喝点儿酒以后跟我说的比较多以外。而且更多情况下我是看到都是他的背影,包括最后一面见完之后也是一个背影,我甚至都记不清具体的相貌了。就包括电影中我都会有一句话是,就刘启那句话:“我已经记不清你这个混蛋的样子了”,印象已经模糊。但是父亲对孩子的那个爱,是非常厚重的。
就像我们小时候学课文《背影》:一个笨拙的背影爬上月台,拿着橘子。这种情节是真实父亲会做到的,当我成为父亲以后我才能够理解这种感情。我孩子不到五岁,我也很难说,见到他的面:“儿子,爸爸爱你。”就“我爱你”这三个字很难说出口,不管他有多大,它不是西方那种可以张嘴就来的东西。有很多那种情感是隐忍的,是在内心的,是厚重的,但是当关键时刻你会义无反顾去付出,这是中国式的父子。所以就是这么一个父子的亲情,我觉得中国人特别会有感触。
什么时候开始有自信拍摄这样一部难度很大的电影?
郭帆:到现在也不是很自信,依然会有所怀疑,这个过程中很多次的自我怀疑。就特别是睡觉之前、一个人的时候,都会有疑问:我是谁,我在干什么,我要去哪儿?这是一个不断心理建设的过程。特别是遇到有困难的时候,而我们的这个项目中,困难又是那么多,每天几乎都会有大大小小的困难。所以其实克服这个,然后心里能够不断去建设,是一个特别困难的事情。
记忆最深的最困难的一次是什么?
郭帆:它不是具体在哪个点,几乎是平均分布的,好多个好多个。就像你问我们这个戏里面演员:哪天的拍摄让你记忆深刻?他们会说:几乎每天都记忆深刻。因为实在太苦了。
当困难的密度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好像就这样了。它没有哪个点是特别突出的,但是你要是宏观拉出来看的话,整个这个事儿,记忆深刻。我想我这四年在我这一生中,我都是难忘的。
郭帆导演本来不是学导演的,走到这条路上是“半路出家”,为什么自己要选择这样高难度的题材?
郭帆:你会有自我怀疑,但是会坚定去做这件事情,就像当时做导演一样。我本科也不是学这个专业的,但是我从小就想去当导演,是因为我想去拍科幻片。
我本科是学法律的,刚入校的时候,也是想为了中国法律事业奋斗终生。但上了半年以后,我觉得是我自己幻想的一个画面提醒了我,那个画面是:我很老了,七老八十的样子:躺在摇椅上,回忆年轻的时候,有没有想干的事情没有干。我想拍电影,但是我很老了,我已经来不及了。我不想让这个事情出现,我不想后悔,所以我就,在当时法学院是唯一一个拿着摄影机拍短片的人。
那个时候还不像今天,我们拿着手机可以拍摄,那时候手机还是黑白屏幕,还没有摄像头,要想拍东西还需要去台里租那种大的机器,特别麻烦,但是就从那儿开始拍了第一个短片。也坚定地说,为了不后悔,我一定要去当导演。
拍摄科幻片,导演本人对特效、对技术的了解需要到什么程度?
郭帆:非常深入才可以,而且我前面是有准备的,我有五年时间是在后期阶段,我非常了解这些软件,包括它的制作的逻辑、方式,加上我有很好的美术功底
如何做到让特效不“抢戏”?
郭帆:那个冲击火焰的时候你记得吧,那一刻的时候你会发现,画面中的声音只剩下钢琴了,爆炸声你都听不太到,就淡淡的钢琴声,所以那种处理方式就是为了强化情绪,给我们更大的脑补空间。画面中的那种元素在里面只是背景,你的内心想的是这个父亲对孩子的情感。而情感的部分不能被视觉、听觉所冲击,在那个地方我们要留白。
我们有一种做法是什么,就是声效也很大,音乐也很大,父亲在那儿叫喊,冲击着画面密度也很大。人的每分钟能够接收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大密度信息过来的时候,你什么都分辨不出来,什么也得不到。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空出来,给你思考的空间,让你回忆你的亲情、你的家人,这样你才更加能产生共情感。
你曾经说过,好莱坞顶级特效团队不会把最好的资源给国产大片。所以你和维塔工作室的合作是怎样的?
郭帆:维塔做的特效叫物理特效,物理特效是指什么呢,是我们身上穿的衣服,那些机甲,这是维塔做的;那数字特效,是我们常规意义认为的CG特效,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维塔即便是那样的话,它也还是那样,你怎么能够拿到最好的资源?当别人正在做好莱坞一线大片的时候,它怎么能够把最好的人员、资源分配给你呢?这是有难度的
当然,人家即便分配的不是最好的资源给你,也足够我们学习了,我们要从中去学习这些东西。对于CG特效的话,那我们问题更大,还存在着一个沟通问题,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是不同的,它还不是语言问题,不是说英语什么的,不是这个障碍,而是文化上的区分,这个差距会更大。这个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叫沟通成本,完了之后,人家会不会把最核心的资源分配给你,如果没有这些核心资源分配给你,分配一些不太好的人员给你使用的话,那你的成品的结果也不会太好。
中国科幻片和好莱坞那些经典作品,差距仅仅在技术上吗?
郭帆:是全方位的一个差距,当然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而且技术问题并不是核心问题。另外一个点是,我们还没有办法简单去把中国的科幻和美国式科幻去直接对比,很多建立方式是不一样的,这是非常宏大的一个问题。
来自淘票票媒体号:影人放大镜
举报/反馈

淘票票

3万获赞 3576粉丝
淘票票,淘出好时光!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