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知道“秦腔”,但知道“碗碗腔”的,却少之又少。
和秦腔一样,碗碗腔也流行于关中大地。发源于陕西华阴、华县一带,因以小铜碗主奏击节而得名。与宽音大嗓、慷慨豪放的秦腔唱腔不同,碗碗腔的音乐优雅婉转,细腻缠绵,唱词典雅,声韵严谨,有“宫廷音乐”之称。
和曾经的华阴老腔类似,历史上,碗碗腔一直以皮影形式演出,1956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把传统剧《金琬钗》中的《借水赠钗》改编后搬上舞台,由人试演成功,开创了剧种的全新局面,使之成为陕西主要地方剧种之一。
2006年5月,“碗碗腔”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很多地方剧种一样,随着老一代碗碗腔艺术家逐渐退隐,碗碗腔剧目也在舞台上逐渐消失。
2018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复排了大型碗碗腔历史剧《杨贵妃》,由中国秦腔“四大名旦”之首、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和“二度梅”得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艺术总监李东桥两位戏曲界重量级名角领衔主演。
1月22日,这台《杨贵妃》将作为活动在上海人民大舞台演出,同时来沪演出的还有该院小梅花秦腔团带来的青春版大型秦腔历史剧《杨门女将》,将在1月23日紧接上演。两场演出都是由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和陕西省戏剧家协会承办的“西部文化东部行”活动,旨在践行陕西文化“走出去”战略。
《杨贵妃》剧照
《杨贵妃》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1985年创作演出的碗碗腔剧目。编剧朱学先生站在历史与现实的高度,写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杨玉环。
《杨贵妃》包含了碗碗腔剧种独特的技艺精华,拥有极富剧种特色的艺术风格和特有的唱腔、声腔体系,是碗碗腔剧种表演的范本剧目。
在保持传统技巧和精华的同时,《杨贵妃》进行了音乐、舞美、表演等方面全方位的大胆创新和尝试,当年就在西安演出百余场。该剧20世纪80年代曾赴京演出,被誉为“开戏曲艺术新格局,划时代之佳作”,将碗碗腔艺术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地位。
此次复排该剧,除了两位知名秦腔艺术家联手主演,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下属的小梅花秦腔团年轻团队共同演绎了此剧,通过经典剧目的传承,来延续剧种的生命力。
作为秦腔界的代表人物,李梅素来有秦腔、眉户、碗碗腔“三门抱”的实力,在这部作品里,她的唱腔悠扬婉转,使本来就缠绵抒情、悦耳感人的碗碗腔更加动听,“贵妃醉酒”中“折扇翻身”“下腰衔杯”等一连串的舞蹈动作,也展现了她高超的舞台技艺。
《杨门女将》剧照
在欣赏优雅婉转的碗碗腔同时,青春版秦腔《杨门女将》则展示了苍劲高亢的秦腔魅力。
秦腔《杨门女将》 是著名剧作家陈彦根据同名京剧本改编,在原作基础上做了重新梳理,更加注重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并突出了群体力量的展示。
该剧最早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第九期演员培训班(即现在的小梅花秦腔团)演出,此次第十期演员培训班的复排演出,进一步增强了秦腔的音乐设计,使秦韵秦味更加浓郁。
这场演出可以说是新一届的秦腔“接班人”的全面亮相,演员们的平均年龄仅为十七八岁,他们以青春靓丽的气息,扎实全面的基本功素养,及生旦净丑行当齐备的阵容,首次走出陕西,期待惊艳观众。
举报/反馈

澎湃新闻

1亿获赞 713.3万粉丝
澎湃新闻,专注时政与思想的媒体开放平台
澎湃新闻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