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金陵吃西瓜】独家创作,作品未经作者本人允许,禁止抄袭转发,侵权必究。本文图片来源自网络,如果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提到报纸这种东西,相信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不过,可能对大部分现代人来说,报纸已经成为了过去式,因为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手机早已经取代了报纸的功能,并且获取新闻相对于报纸来说,更加的方便也更加的快捷。可是众所周知,在古代的时候可是没有手机的,那么他们是怎么或许新闻的呢?古代的时候,有没有报纸呢?古代通讯是比较缓慢的一件事,因为相隔两地的人都是依靠书信联系的,效率非常低下。所以报纸在古代显得有些不现实,因为当你看到报纸上的消息时,或许已经发生了很久了。那么古时候,人们是怎样获取新闻的呢?
说到古时候的报纸,许多人可能都知道有一种叫做“邸报”的东西,有些人就认为邸报就是古代的报纸。邸报到底是不是报纸,值得人们细细斟酌。在我国历史上,从汉代到清代,其实都有邸报,但是不同时期的邸报,在性质上,是有着微妙不同的。首先,在汉朝时期,各个郡国都在京城设有联络机构,它的名字叫做“邸”,也就类似于后世的驻京办。邸的职责之一,就是把朝廷的重大消息记录下来,寄回郡国本地。但是这时候的邸报,并不是公开发行的,它的阅读者只是郡国的长官。
在唐朝时期,各个藩镇也在京师派驻了联络机构,叫做“进奏院”,也类似于驻京办。各个进奏院的职责,也是把朝堂中的重大消息记录下来,不定期的寄回本地。但是这时的邸报,性质其实也没有多少差别,与其说是新闻报纸,倒不如说是政府的公文。各个进奏院的发回本州郡的邸报,每次通常是只有一份的,没有副本,而且都是用手抄录的,阅读者只有本州郡长官和他的幕僚。
到了宋朝时期,在京师也设有进奏院,负责刊印邸报。但是宋朝宋朝的进奏院和汉、唐的是有区别的。宋朝的进奏院,跟之前的只是名字相同而已,性质却并不一样了。这时的邸报,已经不再是之前的一对一政府公文性质,而是演变成了悉报天下的政府新闻公报。而且也不再是手写,而是采取了雕版印刷的技术,定期向全国发行,甚至还在市场上售卖。每期印刷的报纸数以千计,阅读者除了政府官员们,还有很多的知识分子。
到了明清时期,各省均派提塘官驻于京师。提塘官的职责之一,就是到六科抄录皇帝朱批的政府文书,然后以手抄本的形式寄回本省。这时候的驻京提塘官,是明显异于宋朝进奏院的,而是跟唐朝的进奏院更加接近。明清邸报的发行,实际上就是回到了汉唐时期的老套路,由各省驻京提塘官手抄,各自发回本省。而各省提塘官抄录的邸报内容,是各不相同的。通常来说,他们都更关注于本省有关的讯息。
值得一提的是,晚明之后,民间也诞生了“抄报行”。这种抄报行的主要工作就是,到衙门里抄录邸报的内容,然后再拿到市场上去售卖。有时为了吸引眼球,抄报行有时会刻意抄录一些奇闻异事。到了清代中后期,“抄报行”又演变成了“京报房”,这时的邸报已经是印刷品,而且也已经有了统一的报头“京报”。京报房每天都印刷京报,然后在市场上销售给读者。
《京报》的读者除了官员,还包括平民,这就表示它已经有了大众媒体的色彩。但是严格来说,《京报》依然是具有政府公文性质的,因为政府只允许抄报行转抄邸报内容是绝对不能私自发布新闻,发表评论,改写内容的。和宋朝的邸报相比,明清时期的《京报》其实是离近代报纸更远一些的。通过各个朝代的报纸对比,我们就可以发现,宋朝邸报和明清邸报,才是接近新闻报纸的,而汉唐时期的邸报,其实和新闻报纸是完全两码事。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