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劭文、释小龙加上吴孟达的铁三角,是很多影迷的童年美好回忆,靠着《新乌龙院》,台湾导演朱延平在两岸电影圈一炮而红。他曾凭一人之力垄断了半个台湾影坛的票房长达十多年,作品高达百余部,被誉为"台湾的王晶",入行却是因为仰慕女星,跑到片场做群众演员。
朱延平
台湾导演
到了大学三年级我就做了副导演
五年级我就做导演了
还没毕业就正式拍了
我人生中的第一部电影
叫《小丑》
低成本制作的情景喜剧《小丑》大卖,坚定了朱延平走商业片路线的心。上世纪80年代初,朱延平以平均每年四部影片的产量,成为当时台湾影坛最高产的导演,也长期占据台湾电影票房的头把交椅。
朱延平
台湾导演
那时候台湾也非常苦闷
拍的都是琼瑶的电影或者古龙的小说
突然出来一个小人物 小市民喜剧的
很好笑的这么一个人
就掀起了一股旋风
从此就改变了电影的一股生态
取代了琼瑶 取代了古龙
1990年代,台湾电影开始走入衰退期,电影院不断消失,电影制作费也不断缩减。台湾市场已不能满足朱延平的需求,他开始瞄准人口众多的大陆市场。
1999年,朱延平接受上海电影制片厂的邀请,来大陆执导他的第一部两岸合拍电影《房东老爸》。
朱延平
台湾导演
(大陆)那时候电影非常落后
落后台湾香港一大截
我还带着台湾的摄影灯光过去
那时候都很原始
没有很正统的摄影跟灯光
工作人员都没有很专业的
很少 不容易找
不像现在最好的都在大陆
改革开放,让大陆释放出巨大的文化需求,大陆电影也在摸索中走向市场。
《疯狂的石头》、《长江七号》、《天下无贼》等一众优秀电影,刷新了大陆电影的口碑,也让朱延平更加坚定了到大陆发展的决心。
2008年,朱延平来到大陆,拍摄了与周杰伦合作的第一部电影《大灌篮》,正式开始他的大陆电影之旅。大导演也端出了学习的心态,因为他发现,优秀的电影人才都在往大陆跑。
《大灌篮》公映才11天票房就破亿,打趴了同档上映的好菜坞电影,也让朱延平在大陆成功加入"亿元导演俱乐部",找到了事业的第二春。
朱延平
台湾导演
拍《大灌篮》的时候
在上海拍 在陆家嘴
我在直升飞机停机坪
就在陆家嘴的顶楼
我从那个镜头一扫过去我一看
哇 国际都市
一点都不逊色纽约
一点都不逊色曼哈顿
那都是这20年的建设
所以我觉得《大灌篮》这部电影
质量和画质各方面
在我的电影里都更上了一层楼
而后,朱延平又继续推出了《刺陵》、《大笑江湖》、《新天生一对》等电影作品,与赵本山、小沈阳、杨幂合作,并积极参与两岸电影交流活动,在这过程中朱延平发现,两岸电影工业差异越来越大,如果不与大陆交流,台湾电影之路将越走越窄。
朱延平
台湾导演
台湾最大的差异就是
所有的制片人 所有的导演
都患了一种病 叫"小脑症"
不敢想大了
大陆刚好相反
我去大陆开会的时候
(一个)跑出去的镜头
(他们觉得)跑出去没有什么画面
(建议)一个机车重机
整个重机从二楼飞出去
这一飞出去要多少钱啊
跟一个人跑出去跳下去
钱是差很多的
但大陆就选择要飞车飞出去 撞出去
所以现在大陆电影就变得精致 好看
而且敢花钱
2009年,朱延平开始担任台湾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其下属的两岸电影交流委员会创办"两岸电影展",积极推动两岸电影交流。
2014年的"两岸电影展"上,台湾影院门口出现了观众排队,一票难求的景象,这都是因为一部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从这部时装片开始,台湾民众一改对大陆电影的固有印象。
朱延平
台湾导演
看完《北京遇上西雅图》整个傻在那边
时装戏拍得这么好
这么感人 这么贴近社会 这么好看
那一次在台湾非常轰动
一票难求
在台湾还要求加演啊什么的
它对整个大陆电影的印象
是一个彻底的翻转的改变
时隔23年,朱延平找来老搭档吴孟达和郝劭文重温笑料,2018年版《新乌龙院之笑闹江湖》虽然评价欠佳,但依然有过亿的票房。
朱延平说,如今他已年近古稀,已经准备隐退电影圈,不过仍希望新时代的两岸电影人可以抓住两岸开放融合的最好时机,携手努力,继续创造中国电影新的辉煌。
★来源:厦门卫视《两岸新新闻》栏目
撰稿:朱叙原
编辑:陈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