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
狗的条件反射实验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做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由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称为无条件刺激。如果在狗每次进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这时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一个中性刺激(铃声)与一个无条件刺激(食物)相结合,使动物对中性刺激(铃声)作出反应,被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如表:
巴甫洛夫的“信号系统理论”:巴甫洛夫把条件刺激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活动都是个体后天习得的经验,而非先天的本能活动。
(1)第一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是指以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具体刺激物为条件刺激而建立起来的条件作用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比如“看见食物有唾液分泌”。
(2)第二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指以语言和文字为条件刺激而建立起来的条件作用系统,是人类独有的条件作用系统。比如典故“望梅止渴”、“谈梅生津”、“谈虎色变”、看见“减速慢行”的标志放慢车速。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的主要规律
1.获得、消退、恢复
(1)获得
条件反射的获得指条件刺激(或称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相结合,使条件刺激获得信号意义的过程,即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2)消退
消退是指条件反射形成以后,如果条件刺激反复多次出现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逐渐减弱,直至最终消失的现象。
(3)恢复
恢复是指消退现象发生后,如果个体得到一段时间的休息,条件刺激再度出现,这时条件反射可能又会自动恢复。这种未经强化而条件反射自动重现的现象称为恢复。
2.泛化与分化
(1)泛化
泛化是指对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做出相同反应。如:被大狗咬过,看见小狗也害怕;“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等。
(2)分化
分化是指只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而对其他相似刺激不做反应或做出与条件刺激不同的反应。如:马戏团训练动物让其区分圆盘和方盘。
泛化和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类似事物做出相同的反应,分化是对类似事物做出不同的反应,简单来说,泛化引起的反应是相同的,分化引起的反应是不同的。
三、华生的刺激—反应说
1.学习的实质
学习的实质是一种刺激代替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作用的过程,通过条件反射建立牢固的刺激—反应联结,从而形成新的行为习惯。
2.行为习惯的形成所遵循的规律
(1)频因律
频因律是指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得越多,行为习惯形成的越快、越牢固。
(2)近因律
近因律是指新近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强化被保留下来。
转发分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