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主动塑造人格的心理过程的理论主要有三种:心理动力学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强调动机和心理障碍,尤其是无意识动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意识,当下的主观现实以及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社会认知理论描述学习,认知与社会互动对行为的影响。今天我们主要介绍第一种,心理动力学理论。
1.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是指弗洛伊德对于人格和心理障碍的解释,精神分析是其对于心理障碍的一系列治疗方法。
1.1 无意识与本能
弗洛伊德将无意识这个概念置于人格舞台的中央。他认为本能,即我们最基本,最隐秘的动机,驱力和欲望为无意识心理的混乱进程提供动力。无意识驱力包括艾洛斯(性本能)和桑纳托斯(死亡本能),其中艾洛斯创造的力量称为力比多(欲望),它是一种原始的生命力量,为人格的其他部分提供能量;而桑纳托斯创造的力量用于解释人类的攻击和破坏行为,是一种无意识的死亡本能。
1.2 人格的结构
弗洛伊德将人格描绘成自我,本我,超我三维一体的结构。本我与生俱来,储存着最原始的动机,驱力和欲望,本我像小孩一样冲动,总是想要即刻满足各种欲望,不计较行为的后果。超我类似于良心,是孩子根据父母和其他成人强加的外部规则形成的一套内部规则,超我还包括了理想的自我。本我散发的性驱力和攻击性驱力持续与超我中的道德力量斗争,现实中的自我就是本我和超我之间斗争的协调者。
1.3 人格的心理结构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会在不同的精神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主要包括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个层次。意识在最外层,来源于感官经验,是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前意识作为中介,位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其主要功能是审查,负责同意危险性和破坏性不大的潜意识心理活动浮现到意识层面,而对危险性和破坏性大的内容保持警惕,确保它们被封锁在潜意识之中。潜意识位于心理结构的最底层,由各种最原始的本能和欲望构成,潜意识的本能通过各种伪装或歪曲的形式出现,推动者个体的活动,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动力源泉。
1.4 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在处理本我与超我的冲突时,会启动一系列的自我防御机制,在接近意识层面的前意识层面运作。当无意识欲望过于强烈时,自我会以一种限制的方式将这些欲望和威胁性记忆深藏在无意识的内心之中,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称为压抑,是自我防御机制的核心。被压抑的情感,记忆和欲望并不会消失,它们会在无意识层面继续间接影响人的行为,可能会表现为梦境,幻想或者更心理障碍的症状。
除了压抑,其他重要的自我防御机制还包括:
否认-通过简单否认问题的存在来避免困难的处境。
合理化-通过寻找一些能够为社会所接受的理由来缓解压力。
反向形成-朝自己无意识欲望恰好相反的方向行事。
转移-将反应从真正的应激源转向更加安全的个体或事物。
退行-采取不成熟,幼稚,但在年幼时确实有效的行为应对压力,例如哭泣,摔东西,甚至尿裤子。
升华-将压抑的能量投入创作性行为或过度工作中,以更易于被社会接受的方式释放能量。
投射-将无意识的欲望和恐惧错误的归因到其他人或物上。
1.5 投射测验
投射测验是一种借助防御机制进行的诊断。它背后的假设是:受到困扰的个体会将他们隐藏的动机和冲突投射到图像上,从而看到符合自己幻想的事物。包括罗夏墨迹测试,主题统觉测验和精神决定论。其中亨利·莫里的主题统觉测试有着较为牢靠的科学基础,尤其适用于成就动机的测评。对于弗洛伊德学派的分析师而言个体做的每件事都可能有着深层的心理意义,不存在偶然和巧合。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由我们内心的精神状态决定的。这是精神决定论的理论基础。
1.6 对弗洛伊德理论的评价
我们必须肯定弗洛伊德提出了第一个且可能仍然是最具综合性的人格,心理障碍和心理治疗的理论。通过大量研究者的努力,弗洛伊德理论中公认的观点包括:
A.许多心理过程是无意识的。
B.内心冲突是由不同方向的冲突动机造成的。
C.稳定的人格模式从童年开始形成。
弗洛伊德理论的局限性在于不符合科学规范,他提出的许多概念,例如“力比多”或者“压抑”等都缺乏清晰的操作性定义。关于受压抑的记忆也没有可信的,独立的证据。毕竟我们无法判断被恢复的记忆到底是真的个体压抑的记忆还是受治疗师,媒体等暗示而被植入的记忆。第二种批评指出弗洛伊德的理论对未来反应的预测性很差,是对过去的诱导性解释,可能只是一种后视偏差。对童年行为起源的过分强调可能会混淆问题,让分析师将注意力从心理,行为障碍真正的应激源那里移开。第三种批评指出弗洛伊德轻视女性,他只是将自己与当时男权社会的态度投射到女性身上。最后对于情绪的神经科学研究发现无意识心理并没有弗洛伊德认为的那样敏锐和具有目的性,它并不是一个充斥着汹涌性欲和死亡欲望的意识空间。
尽管有着诸多的批评,弗洛伊德的理论仍然得到了大部分公众的认可,他的学说意向和符号大量存在于20世纪的艺术和文学作品之中。
2.新弗洛伊德学派
2.1 卡尔·荣格:拓展无意识
卡尔·荣格作为弗洛伊德的学生在发展和精炼精神分析理论的过程中创造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并最终与弗洛伊德决裂。荣格认为弗洛伊德过于强调性欲,而忽视了灵性这一同样重要的无意识需求。另外荣格将无意识扩展为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其中个体无意识取代了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本我,而集体无意识是一个储存人类共享的本能“记忆”的场所,它将无数代人的历史拼接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古老的意向,这种意向我们称之为“原型”。在原型记忆中,荣格识别出了两个概念,阿尼姆斯和阿尼玛,分别代表人格中男性阳刚的一面和女性阴柔的一面。自我的阴暗面中则隐藏着阴影原型,它代表着人格中我们不愿承认的破坏性和攻击倾向,这一描述与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类似。
荣格的另一个创新在于他将每一类人格描绘成一组对立倾向之间的平衡状态。他认为大多数人在每一组对立倾向中往往只会偏向其中一个,这些倾向的总体模式构成了不同的人格类型。在荣格提出的许多组人格倾向中,最著名的是内倾和外倾,这一组概念类似于我们今天常说的内向和外向。
和弗洛伊德理论一样,荣格理论的局限性在于无法进行科学的观察和检验。但是荣格对心理学这门学科依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首先,他对弗洛伊德提出了挑战,开启了人格理论百花齐放的局面。其次,他的人格类型观点为气质,特质,人格类型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2 卡伦·霍妮:女权主义的声音
霍妮认为男性与女性之间的人格差异来源于习得的社会角色,而非受无意识驱动。人格的形成不只是依赖于早期经历,而是与正常的成长和社会关系以及个人潜力是否得到充分发展有关。霍妮将焦虑作为核心概念来阐述家庭环境,教育对人格的影响。她认为人格的发展会被基本焦虑引发的不确定感和孤独感所阻挡。当基本焦虑失控时,为了克服生活的恐惧,无望和孤独,人的无意识斗争会以一种或多种神经质需求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些需求是正常需求的极端状况。她认为人们会以三种常见态度和模式应对基本焦虑:
A.接近他人:想要不断得到爱和肯定的病态需求。
B.反对他人:通过打败或攻击他人获得权力与尊重。
C.远离他人:封闭自己,远离亲密和支持。
霍妮的理论也存在着科学基础不够坚实的缺陷。
2.3 后弗洛伊德学派
后弗洛伊德学派的理论家很大程度上都接受了有关精神决定论无意识动机的观点。他们更强调自我的机能,认为社会变量(例如家庭,文化,同伴等)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他们将人格发展延伸到了整个人生,而不只是儿童时期。其中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得到了现代科学团队的数据支持,明确了人格在成年后会继续发生变化的观点。后弗洛伊德学派的理论打破了弗洛伊德对于人格理论的垄断,为人本主义和认知学派理论家的新思想铺平了道路。
参考书目:津巴多普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
举报/反馈

望舒的解忧铺

5670获赞 551粉丝
若透过文字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 那么山水温柔, 你也温柔。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