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承艾是一位人民教师,在儿子小龙5岁的时候,她就送他上小学了。然而还不到一个星期,班主任老师就反映说,孩子年龄小,反应慢,连名字都写不好,建议先让他上幼儿园。郑承艾当着儿子的面对老师说:小龙很有积极性,给他一点时间适应,他会成为优秀生的。
可是,没多久,儿子却带着一张考零分的数学试卷回家了。郑承艾并没有责怪他,反而安慰道:妈妈小时候也得过零分,老师还在试卷上写了个大大的“笨O”,意思说我是笨蛋。但是当时妈妈觉得啊,有蛋就好,因为有蛋了,我就能变成小鸟飞上蓝天了。
妈妈的这番话给了小龙不少信心,开始更加努力地学习,甚至有时在吃饭的时候都念叨着“第一名”。很快又到了期中考试,她问儿子考得怎么样,小龙说考了第三名。郑承艾一听,暗自欣慰,为了奖励儿子的快速进步,特地做了一桌子丰盛的菜。这时,小龙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告诉她,其实他只考了倒数第三名。对于小龙这样的成绩,虽然郑承艾内心也很难接受,但她还是忍住不去责备说了谎的儿子。她知道,这时候她更需要的是安慰他,保护他的自尊心不受伤害。
小龙伤心地向妈妈倾诉:老师天天表扬班里那些成绩好的学生,给他们带小红花,自己却什么都没有。儿子的话让郑承艾看到了他的上进心。于是灵机一动,决定抓住这一点鼓励小龙,她对儿子说:我们在家里也设个光荣榜,只要你有了进步,妈妈就在光荣榜上给你贴小红花。小龙一听,乌黑的眼睛顿时就亮了。
说到做到,郑承艾按照每月四个星期精心地绘制了图表,然后根据小龙的表现在表格内贴上小红花,并且在小红花最多的那个星期,还会特别挂上一朵大红花。小龙受到家里光荣榜的鼓舞,成绩越来越好,“笨小孩”变成了优秀生,人也越来越自信,在学习上基本不用郑承艾再操心了。高考前,小龙因成绩优异获得了保送资格,但是他却选择了自己报考,并如愿考入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后来又考上了耶鲁大学,成为耶鲁大学的博士。
为什么原本普通的小龙,可以成长为优秀的耶鲁大学博士呢?源自于郑承艾老师对他一直不变的良好期待!即使他考了零分、即使经过努力后成绩仍然排在倒数的情况下,妈妈都没有责怪他,也没有嫌弃他,反而看到了他的上进心,并想办法鼓励他,这促使他不断努力改变、完善自我,也帮他建立起自信心,最终使妈妈认为他是优秀的孩子的期待成为现实。
这种由期望而产生的实际效果叫“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期待效应”,指人的行为、观念受自己喜爱、信任和钦佩的人所影响和暗示。“期待效应”被很多有经验的老师和父母运用到对孩子的教育中,当孩子获得赞扬、肯定和信任时,他就会变得积极而自信,并形成一种持续改变自己的积极向上的动力,努力达到父母或老师的期望。
实际上,几乎每个孩子都存在某些方面比其他孩子弱一些的情况。这时候,如果硬拿孩子跟在这方面比他优秀的孩子作比较,那么孩子的自信不但建立不起来,反而容易加深孩子的自卑感;不如让孩子自己跟自己比,让孩子今天比昨天有进步,就像郑承艾老师那样,善于发现并表扬孩子的上进心和努力,孩子就会逐渐建立这样的信念:只要努力,我也可以越变越好!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父母要保持有足够的耐心,客观地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设立恰当的目标,及时赏识孩子的努力和进步;当孩子出现反复时,不要生气、惩罚或责怪孩子,要安慰他,暗示他他一定可以的,鼓励他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