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纯
2018年12月,被国家电影局列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重点影片宣传推荐的电影《天渠》在全国上映,作为一部合格的主旋律电影,其原型故事就极富感染力,影片在宏大叙事的同时又能引入人情人性与民俗民风的细致刻画,为以人物传记为题材的主旋律电影引入一股清泉。
传奇原型的力量
电影《天渠》以原贵州省遵义市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为原型,讲述其组织村民修渠的奋斗历程。面临施工技术、资金困难、劳动力不足等各方面问题时,黄大发始终没有退缩。为了筹集资金,黄大发卖掉自己的棺材,将女儿彬彩仅有的彩礼钱也投入其中;为了节省运输成本,他苦苦哀求年轻后生,不惜在拖拉机上过夜;为起表率作用,他派儿子去最远的工程路段;当大家因为恐惧攀岩而导致工程暂停的时候,他年过半百亲自上阵,下万丈绝壁打炮眼。最终,以黄大发为首的草王坝村民自力更生,迎难而上,修成一条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跨三个村10余个村民组的“生命渠”。
影片原型黄大发曾被评为2017年感动中国人物,作为一个“当代愚公”,在长达36年的修渠生涯里,他舍小家顾大家,期间女儿与孙子相继因病离世,他忍痛坚忍,全情投入到开凿这条奇迹般的水利工程中。面对地形复杂陡峭、资金人力捉襟见肘而导致水渠数度被毁的现实,黄大发带领村民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硬生生地凿出了一条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天渠”,这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当今观众看来,其故事本身就已极具传奇性与悲壮感,主人公远超常人的思想觉悟与崇高品质通过电影浓墨重彩的刻画,带给大家强烈的冲击与震撼。
人情人性的刻画与丰盈
但不可否认的是,主旋律电影在构建典型人物时往往摆脱不了扁平化倾向与说教意味,模式化的电影视觉语言以及叙事方法使黄大发的形象塑造很容易趋于“高大全”。为避免出现此类弊病,《天渠》主创郑强表示电影“在自然真实的情感流露中,影片通过镜头语言传递着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
具体到电影的表演中,影片着重赋予了黄大发在村支书之外另一个深沉悲情的身份——父亲。作为一名“不吃鸡鸭鱼,不管家中事”的党员干部,黄大发与儿子的相处充斥着矛盾与疏离,修建水渠遭到儿子极力反对、儿子想为父亲在无理村民前讨回公道却遭严厉训斥,在有极高危险性的攀岩打孔时,黄大发不容置疑地命令儿子前去,面对儿子的质疑,他的回答不可谓不残酷:“你是我的儿子,别人家出了事我赔不起。”而对善良积极却最终因病离世的女儿,黄大发也因工作而屡屡耽误治病良机,甚至都没赶上见女儿最后一面。
但同时,影片不忘通过各种细节刻画充盈这位传统严父的温情一面,搬运水泥时不忍儿子过累只肯让其背一袋;训斥儿子后自感后悔给儿子笨拙劝菜;接过女儿嫁妆钱资助后的彻夜难眠;凌晨起床为女儿熬煮汤药,在一点一滴质朴生活的演绎中诠释着无言而深远的父爱。女儿的不幸逝世使故事迎来了悲剧高潮,黄大发也由此彻底成为了一名“失败”的父亲,当他拔腿狂奔进家门,却跪在门口不敢迎接噩耗时,这个某种程度上无能、粗心、追悔莫及的男人,在他人生最悲恸处获得了来自观众更普遍的情感认同。当“天渠”最终修缮完成,举村狂欢之际,黄大发一人孤寂地走向彬彩坟墓,为女儿倒上一碗清渠水以期她泉下有知有所感慰,在絮絮叨叨说完挖渠引水之事后,他爆发出了全片唯一一场失声痛哭——他山清泉汩汩而来,却永远带不走他身为父亲对女儿无尽的自责与思念。
《天渠》在黄大发修渠事业这一故事主线外,引入其与子女感情流动的复线以加深人物形象与戏剧冲突,在表演中贴近生活的朴素和温度,以情动人,通过丰满多变丝丝入扣的剧情叙事塑造着一名有缺陷、真性情的共产党员。
民俗民风的传承与散佚
《天渠》故事发生地点在贵州遵义山村,黔北大山和仡佬民族风情贯穿全片。最有感染力的还是这首悠长悲凉的黔北山歌:“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苞沙饭,过年才有米汤喝。”乡亲们以自嘲口吻编就的山歌在挖渠工程中起到了极大的激将鼓舞作用,年轻后生们边喊着歌边前来挖渠,誓要与这样非人的贫苦生活一刀两断。当黄大发冒着生命危险下到悬崖五丈深处时,摇摇欲坠的他与崖边大气不敢出的工人们形成惊心动魄的对峙,千钧一发之际,崖下传来他刀切斧砍般的歌声,正是这四句饱含辛酸的歌词,激励着黄大发以命相抵,为草王坝村拼出一条生路,正是那句“修不通,我拿命来换。”
但除了山歌这一贵州民俗元素的有机插入,由于影片主创都采用普通话表演,电影在台词表现上显得生硬呆板,与充满地方民族特色的风景、建筑、饮食等镜头语言格格不入。
事实上,在影片最后剪辑的真实事件记录报道中,贵州当地村民所说的方言与俗语感染力极强,如草王坝村村民杨春友所描述的挖渠情景:“难打哟,钢钎打上去要起火花,炸药只能炸出个小窝窝,再慢慢用钢钎十字锹来凿。”通俗言语却能绘声绘色描述出当时惊险场面,比电影中配角演员一字一顿地讲解山崖情况来得生动形象得多。又如黄大发自述的:“很多人都不敢干,但是必须要下去看一下,他们不下去,我就拿绳子把自己吊下去看一下子。”贵州方言特有的松垮语调中却蕴藏着极大的英勇无畏,与影片中主演偏于话剧式的表演相较,更能显出这位无名英雄朴实却震撼的力量。
应当看到,新时期类似《天渠》的主旋律电影一直致力于将自身独特的属性弱化,将商业电影的元素纳入到自身的创作中,从而生产出具有主旋律的思想基础和商业电影形态的新型主旋律影片。在拍摄发生在贵州山区的电影题材时,不妨再多引入更丰富斑斓的少数民俗、开拓更抓人眼球的西南风貌,并学习《无名之辈》等商业片模式,引入方言演绎等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镜头语言,以求改变以往主旋律电影的单调乏味、说教的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