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阿伦森效应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阿伦森效应:让你避开心理学陷阱、赢得轻松。
先给大家讲个故事。
有一位老人退休后找了个清静的地方买了房子,想安度晚年。房子的旁边有湖,有绿化,环境优雅,老人住得很舒服。
可没过多久,这种平静的生活便被打破了。
一些年轻人来到这里整天打闹玩耍,甚至大喊大叫,让老人不胜其扰。
老人受不了这些噪音,但他知道,直接让他们离开是达不到目的的。于是,他出去对这些年轻人说:“你们玩得真开心。我喜欢热闹,如果你们每天都来这里玩耍,我每天给你们每人一元钱。”
年轻人很高兴,又能玩又能挣钱,太好了!于是,他们玩得更开心了。
过了两天,老人“愁眉苦脸”地说:“我的养老金还没发下来,从明天开始,只能每天给你们五毛钱了。”年轻人显得不太开心,但还是接受了这个结果,不过只在每天下午继续来这里玩。
又过了几天,老人“非常愧疚”地告诉他们:“真对不起,我的退休金已经不太够用了,以后每天只能给你们一毛钱。”
“一毛钱?”年轻人感觉太不值了,“我们才不会为这一毛钱在这里浪费时间呢!我们不来了!”
从此,智慧的老人又过上了安静悠然的日子。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赞赏的递减会导致个体产生挫折心理。而年轻人从受到一元钱的奖励降到五毛钱,再降到一毛钱,内心的挫折感一再增加,最终导致了行为的停止。
在这个故事中,老人智慧地运用了心理学中“阿伦森效应”,让这几个年轻人把无目的的玩闹转化成“为老人服务”并受到奖励。而当老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降低奖励标准时,年轻人最终受挫折心理的影响而终止了玩闹,也让老人的生活恢复了原有的平静和舒适。
著名心理学家阿伦森认为:人们大都喜欢那些对自己表示赞赏的态度或行为不断增加的人或事,而反感上述态度或行为不断减少的人或事。
阿伦森用实验对此进行了验证:将实验人分4组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第一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
此实验对数十人进行过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最为反感。
这种心理效应因此被称为阿伦森效应。
其实,无论你是否在意,“阿伦森效应”一直存在于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比如——
平时表现特别优秀的员工,偶尔犯错,领导会特别不高兴;而平时不遵守制度的员工,偶尔表现优秀,领导却非常开心。
两个孩子中老大孝顺、老二不孝顺。某个月,老大刚好家中遇事,没有及时去看望老人;而老二恰巧去看望了父母,于是,父母就感觉老二真好,老大不行。
所以,如果你能够觉察自己并运用好阿伦森效应,不仅能解决许多难题,还能轻松转化自己和他人的心态,让你避开陷阱,赢得轻松。
在亲子关系中,面对孩子的调皮,放下要求和控制,以奖励递减的方式,让孩子产生心理挫折感而自动放弃;对于孩子需要成长的部分,以赞扬递加的方式,让孩子产生充分的自信而不断提升。
在人际关系中,对于自己需要经营的人际关系,运用赞扬递加的方式,让对方充分感受到自己的善意,以保持和谐的关系;对于别人的有意赞赏,要学会觉察事实而不是一味享受,避免被别人的赞赏递加套住而陷入困境。
“阿伦森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可谓是无处不在。
好的第一印象能让你离成功更进一步,但也因此让你失去了上升的空间。
过于勤奋的表现自然让领导对你刮目相看,但若无法长期坚持还不如开始就有点懒。
女人长得漂亮是优势,但如果只有漂亮而没有头脑就成了劣势。
男人坚持到底的确好,但如果犯错后也这样就会导致失败的结果……
所以,若能好好感受“阿伦森效应”,举一反三地把它运用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你就能在人生拼搏的旅途中事半功倍,更早、更快的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