圭,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礼器之一,被人视为权力的象征。上古时期,大臣手持主“朝觐礼见”,来标明自己的身份周朝后,“以青圭礼东方”的礼仪规范,更是一直延续后世。现在收藏于中国山东省泰安市岱庙的温凉玉圭,便是这样一件有着鲜明象征意义的玉器。玉圭,色白微青,采自新疆和田。玉圭上半截浮雕有“日月星辰”和“海水江崖”纹饰下半截则浮雕双行四字楷书一一乾隆年制。
有趣的是,整只玉圭如果用手摸上去,上半截玉低于体温,手感清凉;而下半截玉则截然相反,手感温和;也就是说,如果用双手握住玉圭的两头,两只手就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一头冰凉,另一头温暖。由于这种“半暖半寒”的神奇效果,这件玉器就有了“温凉玉圭”的美称。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呢?
原来,这块玉圭之所以有着温度不同的神奇现象,是因为这块玉材的密度不同所致。温凉玉圭的上半截为硬玉,密度高,导致其不易吸收周围的温度,所以摸起来总是凉爽的;而下半截则不同,材质为璞玉,密度相比较低,较易吸收四周的温度,也就导致了下半截的手感温热。密度高的硬玉与密度低的璞玉融为一体,所以就造就了这块温凉玉圭的特质。
中国自古以来,泰山就被冠以“五岳独尊”的美称,是国家社稷倚重之地。古代帝王到泰山封禅朝拜,除祭祀“东岳泰山之神”外,还要向“神灵”馈送大量的祭器。泰山脚下的岱庙,便是这些祭器的主要收藏地。据《泰山志》记载,乾隆皇帝在位的60多年里,清朝延先后御赐岱庙的祭器多达344件。而在众多祭器中,温凉玉圭有着极高的地位,因为这件玉圭,正是乾隆皇帝为其母后的八十大寿所做的寿礼。
相传,公元1771年,也就是清乾隆三十六年,乾隆皇帝的母后钮祜禄氏正值八十大寿。这一年,如何为母亲祝寿成了乾隆这个大孝子和朝延全体官员的大事。据清史记载,寿宴当天,乾隆带着他的后妃、公主、王公大臣以及皇子皇孙们一起给母亲祝寿。当时,乾隆皇帝也已经60岁高龄了,可是,他仍旧身穿彩衣,大跳藏族舞蹈。舞到正酣时,乾隆更是出口成诗:“六旬帝子八旬母,史策谁曾见此景!”
太后大寿当年,乾隆皇帝免除全国钱粮,普天同庆,还送给了母亲许多寿礼,除了诗文、书画外,如意、佛像、金玉、玛瑙、水晶、玻璃、琺琅和外国珍品数不胜数。可是,唯独有一件寿礼,乾隆没有送给太后,而是御赐给了泰山岱庙,这便是温凉玉主据记载,乾隆三十六年之时,花甲之年的乾隆不畏长途跋涉,再度登临泰山。拜谒泰山神的时候,他双手奉上玉主,叩首示意,十分虔诚。
原来,乾隆御赐泰山之宝,有着三重含义:一是在泰山为自己的母亲祈福,以表孝心。二是要昭告天下,自己作为皇帝,天下百姓也一如他的父母,拜祭泰山也是为了给百姓祈求平安。最后,向泰山御赐温凉玉圭,也是向天下许诺自己要继续做一位称职的好皇帝。乾隆御赐的温凉玉主,和一般大臣上朝所要持用的“护版”大不相同。因为,温凉玉主为皇帝御赐之物,所以上面的图案便有着主宰乾坤的寓意,其上的“日、月、星”代表天的概念:山水图案,指大地万物;中间突立的就是岱山,也就是今天的泰山。日、月、星、河、海和岱,就是古人所说的“六宗”,寓意泰山神灵应九州,至高地位不可取代。
民间有种传说,认为是温凉玉主的庇佑,使乾隆皇商把清朝治理得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尽管这种传说反映的是人们对泰山的崇拜,不过开明勤政又非常注重家庭观的乾隆还是被后人称道的。现在,寓意深远的温凉玉圭,静静地保存在中国山东省泰安市的岱庙之中。它长92.2厘米,上宽29.5厘米,重27.75千克。作为乾隆皇帝泰山祭器中的稀世珍品,象征权力、又寓意吉祥的温凉玉圭,成为了泰山当之无愧的镇山之宝。如今,当人们再次欣赏这件温凉宝玉时,博大悠远的泰山文化与200多年前的乾隆故事,仿佛也扑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