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理论和成就动机理论
自我效能理论
一、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首次提出,是指个人对自己能否通过努力成功完成某种活动的能力所持有的从的主观判断和信信念。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行为不仅受行为结果的影响,而且受通过人的认知形成的对自我行为能力与行为结果的期望的影响。当个体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一活动时,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且努力完成这一活动。人的行为既受结果期望的影响,更受自我效能期望的左右,自我效能是人类行为的决定性因素。
1.结果因素即强化,强化分为三种:
直接强化:通过外部因素给予强化;
替代性强化:通过榜样来强化;
自我强化: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从而进行强化。
2.先行因素即期待,期待分为两种:
结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或判断;
效能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实施某种行为的能力的推测或判断。
二、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①个体自身的成败经验:影响自我效能感最主要的因素是个体自身的成败经验。个体以往的成功经验越多,自我效能感越强;个体以往的失败经验越多,自我效能感越弱。
②替代性经验:替代性经验是指个体看到替代者(和自己相似或不如自己的人)成功时,就会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个体看到替代者(和自己相似或比自己还强的人)失败时,就会减弱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③言语暗示:积极的言语暗示能够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消极的言语暗示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④情绪唤醒:通过调整个体的情绪状态,减轻紧张和负面的情绪倾向,可以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三、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班杜拉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是学习行为的决定因素之一,自我效能感在学习活动中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具有多方面的影响。
(1)决定学生对学习活动的选择及对活动的坚持性:自我效能惑高的学生会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并期望获得成功。反之,学生就会逃避那些自已感到不能胜任的活动。
(2)影响学生对待学习困难的态度:具有高度自我效能感的学生会有较强的学习自信心,在困难面前不会退缩逃避,面是以自己坚定的意志力克服困难,努力实现既定的目标;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会因怀疑自己的能力,在困难面前缺乏自信,畏首畏尾,不敢向困难挑战。
(3)影响学习任务的完成: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再加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就很容易掌握和领会所学的知识,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反之,如果总担心失败,总看到自己的不足,就丧失学习的自信心,从而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4)影响学习时的情绪状态: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在活动时情绪饱满,信心十足,较少体验到紧张或焦虑,将注意力集中于问题情境的解决。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总是垂头丧气, 内心充满着紧张、焦虑、担忧甚至恐惧。
成就动机理论
一、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麦克利兰和阿特金斯,它是指激励个体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阿特金森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类: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1)力求成功的动机:力求成功的动机的目的是获取成就,即通过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自尊心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力求成功者最有可能选择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
(2)避免失败的动机:避免失败的动机的目的是避免失败,即通过各种活动防止自尊心受伤害和产生心理烦恼,避免失败者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者非常困难的任务。
二、成就动机理论的教育启示
(1)在教育实践中对力求成功者,应通过给予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起其学习动机;
(2)对于避免失败者,则要安排少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情境,如果取得成功则要及时表扬并给予加强,评定分数时要求稍稍放宽些,并尽量避免在公共场合下指责其错误;
(3)由于力求成功的动机比避免失败的动机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因此,对学生还应增加他们力求成功的成分,使他们不以避免失败为满足,而以获取成功为快乐,这样才能真正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
学习动机理论
学习动机理论回顾:
心理学之强化理论和成败归因理论
心理学之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教育理论人物回顾:
「教师招聘知识」教育理论中的人物(12)
..............................
以上为大家分享的是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动机理论。
记得收藏、分享、关注啊
别忘了点个赞再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