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康冀楠
郭太运,河南开封人。他从事木版年画制作工艺80多年,被冯骥才先生誉为“年画泰斗”。作为朱仙镇木版年画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木版年画是他一生的挚爱,兢兢业业地守护了一辈子。2017年,他荣获首届“开封文化奖章”。 时至今日,他依旧倾尽所有,指导学生习得技艺,传承民族瑰宝。
13岁入行木版年画 是他一生的挚爱
朱仙镇木版年画,凭借工匠精湛的技艺,又被称为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朱仙镇木版年画构图饱满,线条粗犷简练,造型古朴夸张,色彩新鲜艳丽。人物头大身子小,既有喜剧效果又让人觉得匀称舒适。用色讲究,以矿物、植物做原料,自行手工磨制颜料,磨出的颜料色彩十分纯净,印制的年画明快鲜艳、久不褪色。
改革开放以来,朱仙镇木版年画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保护。2006年,朱仙镇木版年画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木版年画是郭太运一生的挚爱,他兢兢业业地守护了一辈子。时至今日,他依旧每天上班,倾尽所有指导学生习得技艺。
郭太运祖籍祥符区曲兴镇,幼年家庭贫穷。13岁那年,经熟人介绍,郭太运到开封著名的门神店“云记”做了学徒。
当时“云记”的领做师傅是李景运、宋金明,刻版师傅是张文礼,红纸(染纸)领做师傅是徐乃礼,他们都是当时朱仙镇木版年画行业最有名的师傅。为了让年画原汁原味,从选木、选纸、裁纸,到画稿、颜料配制、印刷……几十道工序,郭太运都要做足、做精。经过近3年的学习,郭太运全面掌握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制作技艺,从熬制颜料到刻版、印制、刷红纸,样样都很出色,成了云记门神店的主力。
出师后,郭太运与师兄谢合彬经营了一年“背作”(小店面)之后,自己在勤农街单干,取店号“泰盛”。
木版年画是郭太运一生的挚爱,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他始终对木版年画情有独钟。
1961年,我市成立了年画生产合作社。郭太运和许多老艺人被吸收到该社刻版、印画,使这一民间传统艺术得到了一定发展。在郭太运等人的努力下,一大批顺应形势的《大丰收》《参军光荣》《夫妻学习》《纺棉花》等新年画出现了。人们为了区分,将印有尉迟恭、关羽等人物的老式年画称为“朱仙镇木版年画”。1964年,年画生产合作社停办,郭太运被安排到印刷厂工作。
改革开放 木版年画走上发展新起点
改革开放后,朱仙镇木版年画进入发展的春天。1983年,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出版社成立,标志着朱仙镇木版年画有了传承、发展的机遇,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有了一个专业性的机构。这重新燃起了郭太运的希望之火,他又干上了热爱的年画工作——修复和重新刻制印版。当时,该出版社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了胶印画(胶印版画),用来发展木版年画。
但是,郭太运负责的古版研究室遇到了工作瓶颈。古版研究室的具体业务是在全国搜集年画后,再雕刻版。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传统年画遗失了。郭太运到处收集传统年画,不管是在民间还是在博物馆,不论是在上海、南京还是在省内城市,只要听说哪里有年画,郭太运、任鹤林等人就连忙赶过去。
就这样,郭太运与同事们一起,对不同时期、不同店号的雕版、资料进行修补、复制和整理,整理出来的年画得到了刘岘、华君武、王树村、薄松年、张道一、冯骥才、倪宝诚等诸多专家的肯定。从木版年画出版社成立到停办,10多年里,郭太运等人雕刻了70多套版。郭太运负责的古版研究室有10多人,其中,负责雕刻版的有三四人,其余的是他收的徒弟。
因郭太运的技艺精湛和贡献突出,1995年9月,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家”,还先后被中国文联、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朱仙镇年画)代表性传承人”。 2017年,他被开封市人民政府授予首届“开封文化奖章”。
2003年10月,朱仙镇被国家授予“中国木版年画艺术之乡”称号。2004年,开封博物馆成立了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保护中心。郭太运被该研究保护中心聘请做指导工作。听到这个消息后,郭太运十分激动,耄耋之年的他又踏上了年画艺术的征程。
在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保护中心工作后,郭太运在部分馆藏年画古版的基础上,抢救补刻年画版200余块。2005年,他还把自己收藏保存的老版、老年画、老照片无偿提供给该研究保护中心。在郭太运的带领下,该研究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调查、整理年画资料,写出了3万余字的文字资料,并附有30余张图片与录像专题片,完成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
高龄收徒 传授技艺不言倦
1981年开始,为了扩大木版年画的知名度,弘扬木版年画文化,郭太运参加了多次对外交流活动,先后去了美国、日本及新加坡等国家。在美国交流的时候,郭太运带着木版年画在洛杉矶保尔博物馆做展销,受到美国民众的欢迎。在东南亚国家,由于当地华人较多,朱仙镇木版年画的销售更是火爆,年画在当地民众中影响力很大。
为进一步做强做大这项文化产业,在郭太运的倡议下,开封博物馆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保护中心在国家商标局注册申报了“云记”“太运”木版年画商标,并得到了批准。此外,该中心还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等全国大型文化活动。为了传承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郭太运不仅向徒弟传授木版年画技艺,还到中小学讲授木版年画相关知识。
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全国知名的非遗项目,技艺的传承是最为重要的。只有代代相传,才能把这一民族瑰宝很好地保护传承下去,这也是郭太运始终关心的事。
机会终于来了。2006年,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后,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从中央到地方,从官方到民间,特别是经过各大媒体的采访与报道,每个地方不同的非遗项目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经过深思熟虑,郭太运决定正式收徒。经过精心挑选与筹划,2008年12月,在他从艺70年之际,正式收郑海涛、蔡瑞勇、谷莉3个美术专业的大学生为关门弟子,采用以师带徒的形式重点培养他们学习年画制作工艺和知识。如今,郑海涛3人已熟练掌握了刻版、印刷、颜色配制等相关技艺,并在郭太运的指导下雕刻年画版60余块、创作新年画5幅。其中,他们2008年创作的《包拯》年画获得了国家设计专利。
经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郭太运的人生也随着木版年画跌宕起伏,年画早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时至今日,他依旧倾尽所有,指导学生习得技艺,传承民族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