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全国众多的城市中,名称后缀为“京”的只有两个最令人熟知:一座是北京,另一座则是南京(不包括一些名字中带“京”的乡镇)。说起这两座城市,有道不尽的缘分,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两地都留有鼓楼、新街口等相同的地名,另外北京一些古建筑在南京也有相对应的建筑。因为明朝初期,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这段特殊的历史,使得这两座城市有着非常相似的气质,也有着很多的渊源。不仅在城市设计上非常类似,就连如今驰名中外的北京烤鸭,正是当年随着明成祖迁都的时候从南京传过来的。而且追根溯源,“北京”还是因为在当时京师的北面而得名。
明代时先称“北平”再有“北京”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如今的南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明。不久,明太祖朱元璋将国都定为应天,并将应天改名为京师应天府。此时,元朝的都城大都被降格,更名为北平。说起“北平”这两字,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燕国,当时名为“右北平”,治所则在今天的内蒙古宁城县境内,秦汉沿用此名,到了西晋时期有了“北平郡”这个称呼,不过其治所并不在今天的北京城,而是在河北遵化市一带。北平郡的上一级行政单位则是幽州,它的治所在今天北京城区莲花池一带。隋唐时期,幽州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到辽国建立后,这里成为辽国的南京城,女真建立金国之后,幽州城则被改造为金中都,这是北京第一次以国都的身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之前的辽南京是陪都)。蒙古人建立元朝后废弃了原有的金中都,在其东北兴建了大都城。元朝被明朝灭亡后,这里改称“北平”。
北京故宫平面图
1370年,十岁的朱棣受封燕王。十年后,朱棣来到其封地:北平。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并开始削藩。分封在北平的燕王朱棣举起了“靖难”的大旗,以清除皇帝身边进谗言的小人为由,反叛朝廷,最终朱棣夺得了皇位。朱棣即位后筹划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迁都。于是从永乐元年(1403年)起,朱棣便开始一步步实施自己的迁都计划,首先是将北平府更名为北京顺天府(因其在京师之北,故名北京),并将其升格为“行在”(即陪都),这是这个城市得名为“北京”的开端(朱元璋也曾经设立过一个“北京”,它是今天河南省的开封市,即北宋故都,最后终因开封已经失去了作为首都和陪都的优势而作罢)。
朱棣后来又将已故皇后的陵寝,也就是后来他自己的明长陵建在了当时的昌平州境内,以表达自己迁都的决心。永乐十八年(1420),紫禁城竣工,永乐皇帝正式迁都北京,并下旨自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起,北京不再称“行在”,而更名为京师,同时京师应天府降格为南京应天府,从此北京开启了明清两代近500年的建都历史。
因为有这样一段历史,北京的很多建筑与南京有着深厚的渊源。朱棣建造北京的紫禁城,就是仿照南京故宫的规制兴建起来的。
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第一个居住地叫“吴王府”,在如今瞻园北侧一个叫做“王府园”的地方。朱元璋称帝后,根据刘伯温的建议,在城东部新拓出来的地区新建了宫殿,当年南京这座紫禁城,耗费了很大的人力和物力,根据史书记载,这一带原本是一片湖泊,名曰“燕雀湖”。燕雀湖水域面积曾经非常广阔,当年紫金山北为玄武湖,南为燕雀湖,这两个湖泊也被称为“后湖”和“前湖”。为了修建皇城,燕雀湖大部分被填塞,只残存了小部分,如今这部分形成了琵琶湖和前湖两个小湖泊。当年工程浩大,明太祖也为这个大工程付出了代价。在他的晚年,这座新建的皇宫出现了地基下沉的现象,整个皇宫竟然形成了北低南高的地势,这可能是朱元璋当初没有料到的。
建文四年(1402),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城,走投无路的建文帝放火焚毁南京故宫,皇宫中的主要建筑奉天殿彻底焚毁无存。朱棣即位后,开始了皇宫的修复工程,但永乐十八年(1420),仿照南京故宫和中都凤阳故宫而兴建的北京故宫竣工,永乐皇帝便下诏迁都北京。从此以后,南京故宫便成了一座“空城”,而且随着身份的降低,在维护方面也大不如以前,历代的异常天气也在不断侵蚀着这座昔日的宫殿,使得南京故宫日益破败。正统十四年(1449)六月,南京皇宫三大殿中的华盖殿和谨身殿被雷火所毁。此后,从永乐帝到崇祯帝的十四位明代帝王中,只有正德皇帝到过南京,这期间南京故宫为了迎接正德皇帝,进行了修复。除此之外,关于南京故宫大规模的修造,在史书中就没有任何记录了。
明末弘光政权(1644年,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后,留都南京的明朝官僚于五月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在南京建立时,朱由崧不得不在南京皇宫的武英殿即位。另外,由于南京太庙早先被焚毁,祭告祖先的仪式也只能在皇宫内的奉先殿举行,足见当时的宫殿已经是满目萧条。这位新即位的弘光皇帝虽然政绩不怎么样,在大兴土木上倒是很有一手,经过几个月的营造,这座昔日的皇宫多少恢复了一些元气,第二年的正月营造告一段落,可是不成想,五月清兵即攻破南京城,这座刚刚建成的皇宫被彻底捣毁,被改建为八旗官兵的驻防城。
南京故宫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遭受第二次毁灭性打击。此后,南京故宫彻底沦为废墟。清亡后民国政府在南京故宫部分遗址上兴建起了军用机场,再加上1928年国民政府为奉迎孙中山先生灵柩而修筑的南京中山东路,横穿故宫遗址,这座几百年的皇宫,基本上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如今的南京故宫,仅存被拆除双阙的午门、东华门的城台,以及西华门的地基,另外午门内的五龙桥桥面保存较好,而原承天门(相当于北京天安门)外的外五龙桥,随着城市建设,中央桥面被拓宽,两侧的四座桥则维持了原状。除上述遗址以外,南京故宫中轴线上还残存有一些石刻构件。
南京大祀坛是北京天坛蓝本
除了故宫,明代中后期在北京兴建的不少建筑,也是以南京相应的建筑为蓝本。比如,明代初期的南京天地坛,它也称“大祀坛”,这座坛庙原本是明太祖朱元璋兴建的圜丘坛,后来他将天地分祀改为合祀,并在圜丘坛的坛台之上覆盖了又一座规模宏大的建筑——大祀殿。之后,朱元璋对圜丘坛进行改扩建,形成了一座新的坛庙:大祀坛。大祀坛也是北京天坛的蓝本。
《洪武京城图志》中的大祀坛
可惜的是,大祀坛命运同南京故宫一样悲惨。打开如今的南京地图,大祀坛早已没有任何遗址可寻。但从当年《洪武京城全图》中,还是能够领略这座祭坛的规模。其中北侧主要建筑是大祀殿和天库,相对应北京天坛,就是祈年殿和皇乾殿,再向东北则是神厨神库等祭祀附属建筑,大祀殿西南则是皇帝斋戒用的斋宫,而与斋宫隔中轴线相对的则是一方水池,在地图中标注为“海”,这一方水池在北京天坛中也有设置,不过在北京天坛,这方水池早已干涸,但其地面仍较四周低。
明代南京和北京都建有社稷坛(祭祀社神和稷神,南京社稷坛民国时兴建飞机场已经无存,北京社稷坛今为中山公园)、太庙(皇帝祖庙,南京太庙基址今已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占据,北京太庙则改为劳动人民文化宫)等。
除了上述坛庙,明太祖在南京鸡鸣山南麓还兴建有号称“十庙”的宏大建筑群,包括城隍庙、帝王庙、功臣庙、真武庙、卞壸庙、蒋忠烈庙、刘越王庙、曹武惠王庙、卫国公庙、关羽庙,这十座庙宇后来均毁于战火。不过其中的城隍庙和帝王庙在北京还有“复制版”,分别是位于金融街的都城隍庙寝殿和位于阜成门内的历代帝王庙。
除此之外,明太祖还在鸡鸣山的东麓原六朝宫苑遗址上,兴建了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和祭祀孔子的孔庙。不过后来这两座建筑都毁于战火。南京国子监的位置,如今是东南大学校园,其前身也是民国最高学府国立中央大学,昔日国子监集贤门前也曾像北京国子监一样有四座牌楼,门口的大街也称为“成贤街”,只是南京国子监仅余下“成贤街”和“四牌楼”两处地名。南京孔庙则在太平天国时期遭到彻底破坏,后来清军光复南京,将孔庙迁往朝天宫,在原来孔庙的位置兴建了新的关帝庙。民国时期,关帝庙先后做过考试院和汪伪国民政府办公地点,如今是南京市政府所在地。
北京朝天宫只剩地名
如今说起鲁迅先生在北京的故居,很多人都知道是在阜成门一带,具体的门牌号是阜成门内宫门口二条19号。这一带还有诸如“宫门口横胡同”、“宫门口东岔”等地名,很多人会问,这里的“宫”是皇帝的宫苑吗?
明代时,这里有过一组大型建筑群,只不过它不是皇宫,而是明代北京城内数一数二的道观——朝天宫。其规制同样来源于南京朝天宫。
北京朝天宫始建于明宣德年间,旧址为元代的天师府,主体建筑包括三清殿(供奉上清、太清和玉清的大殿)以及通明殿,其余还有普济殿、景德殿文昌殿和宣应殿等建筑。在宫内东西两侧还建有具服殿,以便皇帝临幸时休憩。宣德八年(1433)闰八月,朝天宫主体工程竣工,宣德皇帝亲自赋诗一首以记录此事。宣德皇帝还下诏,每年元旦、冬至和万寿圣节(皇帝生日)的大朝会前,文武百官在此处“彩排”,在朝天宫建成之前,文武百官朝见天子的彩排仪式是在庆寿寺和灵济宫进行。
成化十七年(1481)明廷对北京朝天宫进行大修,至此朝天宫的规模和等级达到了巅峰。著名戏曲家汤显祖在京旅居期间曾夜访朝天宫,并留下了《朝天宫真人夜话》诗篇:“气成龙虎万灵朝,太乙高烟午夜烧。醮罢星河循剑履,梦惊湖海得笙箫。琴心且试斋中诀,宝眊还驰世上妖。不为尽询蓬峤事,止将灵气属燕昭。”
天启六年(1626)朝天宫失火,据历史记载当时是“朝天宫灾,有异状,无火而延,十三殿齐火,不以次第及,烬不移刻无所存遗”。也就是说这场大火分不清最先失火的位置,倒像是所有殿堂一起骤然失火,但朝天宫周边的建筑街市却没有遭到一点殃及,所以当时老百姓都认为这场火灾发生得很蹊跷。这场神秘的大火之后,朝天宫便从北京人的视野中彻底消失了。
幸运的是,北京朝天宫的蓝本——南京朝天宫有幸保存至今,虽然它也是历经战火,但主体建筑仍有遗存。南京朝天宫值得一说。这座宫观所在地的历史,要上溯到春秋时期。当时吴王夫差以如今南京朝天宫所在的一处小山丘为核心,在周边筑城,用以冶炼兵器,此处也被称为“冶城”或“冶山”,这也就是南京筑城之始。民间有传说,“干将”和“莫邪”两柄宝剑就是在这座冶城中铸就的。
东晋时开始在此建寺,至明朝初叶的一千余年里,这里或为寺院,或为私家园林,或为道观,或为学宫。如南朝时期,这里建造了集藏书、教育和科研为一体的总明观,当年在这里工作的一位数学家,如今可谓是家喻户晓,他就是发现圆周率的祖冲之。
明代在此兴建了朝天宫,这座宫观和北京朝天宫作用一样,不过论起资历绝对要比北京的悠久得多。洪武年间,明太祖将长春派创始人刘渊然召至南京,赐号曰“高道”,命其驻朝天宫。洪武三十年(1397),刘渊然(1351-1432)主持重修朝天宫竣工,皇帝又专门命人在朝天宫旁重建“西山道院”作为刘渊然的安居之所。洪熙元年(1425年)仁宗皇帝将刘渊然召至北京,赐号“长春真人”,领天下道教事。宣德七年(1432),宣德皇帝念其年高,特许其返回南京朝天宫养老,为褒奖他所做出的贡献,皇帝亲笔绘制《山水图》,并作歌以赐之。足见其受到的待遇之隆。
成化十三年(1477),南京朝天宫失火后,对其进行重修,工程告竣之际,明宪宗下旨护持西山道院。这件事究其根源,还是因为在这里住持的普济真人喻道纯向皇帝“告御状”,哭诉朝天宫西山道院被“不遵理法无籍道士”强行占据。宪宗当时就批复“准他。该部知道。钦此。”并随即颁布上述谕旨护持西山道院。成化十六年(1480)宪宗皇帝下旨明确规定,任何人一律不允许在朝天宫附近“纵放车马”,并为朝天宫专门拨给“芦场”,不允许侵占,违者“必罪不宥”。值得一提的是,北京朝天宫昔日也有皇家专门拨给的“一亩三分地儿”,如今北京知名地标“官园”,便是当年朝天宫的“瓜园”讹传而成的。
明末南京朝天宫部分建筑毁于清军灭亡弘光政权的战争中。后经历代修复,至康乾二帝南巡时恢复了一定的规模。乾隆皇帝更是五次驾幸朝天宫,并题诗文以寄兴。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朝天宫被改为制造和储存火药的“红粉衙”,朝天宫所在的冶山,再次成为了冶炼兵器的兵工厂。
清军光复南京城后,由于原江宁府学和文庙被毁,时任湘军统帅的曾国藩下令将府学和文庙迁至朝天宫,从此朝天宫主体上的三路建筑,中路为文庙,东侧为府学,西侧则为在卞壶墓(卞壶,晋代著名政治家,两度为尚书令)基础上修建的卞公祠。
命运各不相同的钟鼓楼
在北京的重要建筑中,还有一类比较特别,它们也是以南京相应的建筑为依托,那就是帝王陵寝。位于南京的明孝陵是明代兴建的第三座陵寝,在此之前明太祖朱元璋先后兴建了安葬其父母的皇陵和葬有其祖父、曾祖和高祖衣冠的祖陵。这两座皇陵的布局都采用了唐宋以来的方形陵宫布局,而从朱元璋为自己修建的明孝陵起,陵寝形制改为了前方后圆。
南京市朝天宫
北京的明长陵即依照孝陵的制度兴建,两座陵寝的布局也是极其类似。明孝陵自下马坊开始,向北依次经过大宫门、神功圣德碑碑亭、石望柱、石像生、棂星门等,最后抵达孝陵陵宫。南京孝陵陵宫的主要建筑则有文武方门、碑殿、享殿、内红门和方城明楼等。其中规模最为宏大的当属孝陵享殿,这座大殿是仿照这当年南京皇宫中的奉天殿修建而成的。这座大殿于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毁于战火,其形制和如今北京明长陵祾恩殿极为类似,但规模更为宏大。
大殿之中供奉有明太祖朱元璋和孝慈高皇后马氏以及众嫔妃的神主、册宝和衣冠等物品。享殿之后穿过内红门,经过一段狭长通道后便来到了宽阔的后院,这时迎面见到的是升仙桥,过了升仙桥,便是后院的主体建筑方城明楼,而在方城明楼之后的宝顶之下,便是安葬明太祖的地下玄宫了。明长陵在很多方面都继承了孝陵的规制,不同之处在于后院的升仙桥改为了一座两柱木牌楼门,也称为“棂星门”,明楼则由孝陵的三券门改为一券门。
除了这些重要建筑,南京和北京也留下了两座城市都有的地名,生活在北京的人在南京坐地铁时,经常会有一种“穿越”感,地铁站也会有“鼓楼”、“新街口”等地名。只不过,相同名字背后,有着各自不同的命运。明太祖朱元璋在修造南京城的时候,同时兴建了钟楼和鼓楼,随着岁月的变迁,当年“极其壮丽雄伟,为京师之首观”的钟鼓楼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其中,钟楼更是在康熙年间就坍塌无存。
明初,南京十三座城门所围合起来的城区内是有明确的城市功能划分的。城市东部是寻常人难以涉足的宫廷区,南部则是百姓生活的城市区,北部及西北部地区则是军事区。鼓楼所在的位置,恰好是军事区与市区的交汇处,且位于地势较高的一处高岗之上,以便于每天和旁边的钟楼一起完成向全城报时的任务。清代在被焚毁后的鼓楼基址上树立了一块康熙皇帝的圣谕碑,碑文内容则是康熙皇帝在1684年第一次南巡期间告诫南京地方官员要克己奉公,廉洁守法,务实为民,因此鼓楼也有了“碑楼”这个别称。
1928年为迎奉孙中山先生陵寝到南京,国民政府从下关码头起,至紫金山中山陵,修建了一条宽阔的大马路,这条路被称为“中山大道”,也被称为中山路。这一路下来,引出了不少和北京相同的地名。比如鼓楼之后,接下来就是新街口,明初南京就是将此处规划为重要的商业街区,时至今日,新街口依然是南京最为繁华的商圈。从新街口开始,中山路折向东,途径西安门、西华门、东华门、东安门这四座昔日皇城和紫禁城的城门,中山路也将南京故宫遗址一分为二。出东安门后,中山路继续向前穿过南京城的朝阳门出城,南京朝阳门也因中山路也被更名为“中山门”。沿中山路再向东行,便进入到中山陵园区域了。
另外,当年南京故宫向南,出了洪武门(相当于北京的大明门,该门清代改称大清门,民国则叫中华门,如今是毛主席纪念堂所在地),迎面就是一座高大宏伟的城楼:正阳门(北京故宫相应位置也是正阳门),南京的正阳门后来被改名为光华门,1937年日军进犯南京,著名的南京保卫战中的“光华门战斗”就发生在这里,当时在日军猛烈的炮火轰击下,光华门城楼和城墙彻底坍塌,为了抵抗日军,无数爱国将士为国捐躯。
举报/反馈

北京日报客户端

7772万获赞 548.1万粉丝
爱北京、关注北京、读北京
北京日报报业集团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