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是于公元325年在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尼西亚(今 土耳其布尔萨省伊兹尼克)召开的基督教大公会议。此会议乃基督教历史第一次的世界性主教会议,确立了一些影响深远的宗教法规和现今普遍基督教会接纳的传统教义。在基督教被国教化过程中,会议亦为关键之一。今天我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这场基督教史上影响深远的重要会议。
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由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召集召开,按罗马元老院的形式组织大会的进行。君士坦丁一世身穿耀眼的金边紫袍进场,恭敬地坐在主教们后,作为会议的观测者。教会历史家优西比乌在会议开始时,宣读会议祝辞。亚历山大宗主教亚历山大一世与西班牙的奥塞思先后主持了会议的讨论。
罗马教宗亦委派两位教士出席会议。会议主要是解决亚历山卓教会中,耶稣与天父关系理解上的分歧:耶稣当然与天父同质不只是是类似。亚历山大教会内一方的主教认为耶稣与天父同质,另一方则认为耶稣与天父类似。君士坦丁一世在议期间,曾多次出席会议。最后,何西乌建议以该撒利亚主教、教会历史家优西比乌所提出的《尼西亚信经》为基础,并采用了关键性字词——“圣子与圣父同质”。
尼西亚会议的决议否定了耶稣次于天父的从属论观点。信经在皇帝君士坦丁一世见证下确认通过,定为正统的教义标准,否定教义者被定为异端。会议同时制定了20条教会法规,扩大正统派主教的权力,并对罗马帝国全境教会具强制性约束力。会议中,出席者在基督教逾越节的日期上达成了一致意见,决定在春分后的、第一满月后的、第一个星期天为节庆,独立于《圣经》中的希伯来历。会议还授权亚历山大主教每年向其他的主教宣布确切的日期。
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对基督教具有重大历史性意义,因这是第一次通过用基督徒代表集会形式取得共同意见,也是基督学(基督教神学的一个分支)发展的第一个起因。无论在教会及三位一体的教义发展方面,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对其后基督教发展影响长远重大。
通过皇帝的权力召集基督教会的主教们聚在一起,是主教代表首次聚在一起联合同意的教义声明,也是首次由皇帝运用国家力量影响主教会议的程式。这就是所谓“君士坦丁转换”,即教会与政权连结在一起,这至今仍然引发许多辩论。
美国生活科学网站将尼西亚会议评为改变人类历史十大事件之一,当中描述“由君士坦丁来召集和主持会议,标志著皇权对教会有了一定限度的控制。而《尼西亚信经》的产生,为后来的一些尼西亚大会开创了制定信仰声明和正经的先例,为教义的正统性和为整个基督教国家的合一提供了指导纲领。”
然而在短期内,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并未有完全解决当初召开的核心问题。《尼西亚信经》的反对者——阿里乌和米勒修斯,不久后就重新得到了几乎所失去的权力。在西元4世纪剩馀的时间里,阿里乌继续传播并导致教会分裂。而几乎是立即地,尤士比尤斯运用其在法院的影响力,使君士坦丁偏向正统的尼西米会议主教们。
尤斯坦修斯在330年被流放,爱森那塞修斯虽继承了亚历山大主教位置,但在335年第一次泰耳会议后被免职。而阿里乌则回到了君士坦丁堡,重新被接纳入教会,不久便去世。君士坦丁一世也在隔年去世,在其死前受洗于阿里乌教派。
以上就是关于《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的内容介绍,各位网友有何想法,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