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丨全面解读分析心理学创始人卡尔荣格的一生
精神分析代表人物卡尔荣格:孤独成就的人生
孤独并不是来自身边无人。感到孤独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一个人无法与他人交流对其最要紧的感受。
这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名言。
作为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和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卡尔·荣格身上有一个撕不下来的标签:孤独。
作为一个时代的心理学先驱人物,他的确是孤独的。沿着荣格的成长轨迹,我们会发现——孤独不只是他人生的标签,更是他唤醒自身潜力、成就伟大事业的有效助力。
原因很简单——“曲高”必定“和寡”。
孤独的童年
荣格有一个孤独的童年,而他童年的孤独则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来自于家庭。
早在荣格刚能记事的时候,荣格的父母在婚姻上就存在着问题。父亲性格急躁、容易发怒,是一个颇难相处的人;他的母亲则因为经常处于情感压抑的状态而时常有一些歇斯底里的发作。父母亲的寝室是分开的,荣格和父亲合住一间寝室。他记得夜里听见母亲发出奇怪而神秘的声音,弄得他整夜心神不宁。他常常做一些可怕的梦:例如有一次,他梦见一个人影从他母亲房里出来,人头和身体逐渐分离,头飘浮在空中;此后颈上又长出一个头,也逐渐与身体分离而从空中飘走。
这些梦一直保留在荣格的记忆中,荣格晚年把它们写进了自己的自传。当荣格实在忍受不了这一切的时候,他就独自一人躲到阁楼上去。他自己用一块木头雕刻的人像,并把它当成自己最好的朋友。在孤寂的时候,小荣格常常与它作久久的对话,和木雕对话给了荣格精神的安慰。
早在那时,荣格就在对现实的逃避中,开始了与远古精神的对话,并且正是在这种对话中,他才不自觉地为自己的精神发展找到了一条出路,而没有滞留和走入“死巷”和绝路。
第二个部分是他曾经几次接近死亡。
荣格在自传中提到:在偏僻的山区,经常有当地的渔夫在险恶湍急的瀑布下丧生。荣格一直到老都清晰地保留着对那些葬礼仪式的回忆——一只又大又黑的箱子放在一个黑洞洞的深坑旁;身穿黑色长袍、头戴黑色高帽的牧师主持着整个仪式;他们的面孔阴沉而忧郁……荣格的父亲是牧师,亲戚中有八个人也是牧师,在荣格的童年生活中,他几乎被这些身穿黑袍、板着面孔的神职人员所包围。许多年来,他们的面孔和表情一直让小荣格感到害怕,这大概正是他后来不愿选择牧师这一职业的一个原因。
童年时,荣格有一次摔破了头,鲜血流满了教堂的台阶;还有一次,他险些从横跨莱茵瀑布的桥上摔下去淹死,幸亏女仆眼疾手快,及时从桥栏边抓住了他。
十一岁那年,荣格从乡村学校转入巴塞尔城内一所很大的学校。在这里,置身于富得难以想象的人们中间,荣格脚上穿着破烂的鞋子和雨水浸透了的袜子到班上上课。作为贫穷牧师的儿子,他对那些有钱人家的孩子充满了嫉妒,并开始用不同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家庭,甚至可怜起自己的父亲。
学校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它占用了太多的时间,荣格认为这些时间本来可以用来读他真正感兴趣的书籍;他有很强的求知欲,但他发现: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东西完全不能满足他的精神需要。12岁那年一个初夏的中午他被一男孩推倒,此后数月内荣格经常陷入了昏厥的状态而休学六个月。
在这六个月的时间中,他一头扎进父亲的藏书室,沉浸在凭自己兴趣读书的快乐中。在乡村中,大自然给了他一种拯救,他重新感觉到与树林、岩石、沼泽、河流的亲切联系和神秘沟通。荣格的父母对儿子的晕病十分担心,他们请了一个又一个医生,却没有一个医生能够诊断出这是一种什么病。
荣格对自己的病一点也不在乎,相反他的感觉比在学校里要好。如果当时就有并且已经达到今天的水平,那么任何人都不难揣测:这种精神症状很可能源于一种逃避的需要。
但有一天,他无意间听到父亲和一位朋友谈话的时候。父亲说:“医生们已经说不清他究竟出了什么毛病。如果他真的患了一种不治之症,那简直太可怕了。我已经花光了我仅有的一点积蓄,如果这孩子将来不能自谋生路,前景真是不堪设想。”
荣格终于意识到自己给父亲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担忧。面对严峻的现实,荣格五雷轰顶、大梦方醒。从此以后,疾病不翼而飞,并且再未复发。他马上跑进父亲的藏书室,重新温习拉丁语法;他重新回到学校上课,学习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刻苦。
多年之后回想起来,他将自己分成了两个人格-一号和二号。一号性格是表现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此时的他就如同一般的小孩,上学念书、专心、认真学习;另一人格犹如大人一般,多疑、不轻易相信别人,并远离人。
这次休学和生病的经历,让他真正懂得了神经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荣格的二号人格慢慢消逝,一号人格成为主人格;同时,他开始接触西方哲学史包括叔本华的著作。
孤独的延续
叔本华是荣格最喜欢的哲学家。
叔本华说:“我们读书的时候是在用别人的头脑思索。”
从童年时代开始,荣格就有过许多他不敢告诉任何人的梦以及因这些梦而产生的想法。在荣格的家庭和他生活的环境中,问题一旦涉及宗教,提出问题的人就犯了大忌。即使在荣格很小的时候,当问及有关宗教教义的问题时,他得到的回答也只能是:“这是不能怀疑的,在这个问题上你不能有任何动摇。”
不能有任何动摇的教义使荣格的精神发展受到压抑,让荣格只能求助于大量的阅读,以便弄清那些使他苦恼的问题。问题的答案当然不是一下子就能找到的,为了获得暂时的轻松和解脱,文学作品和历史著作逐渐成为荣格精神上的喜好,这为他未来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学养打下了基础.。
青少年时代的荣格读了许许多多的书,所有那些死去的作者都仿佛一齐在他头脑中复活了。他为此既感到兴奋又感到害怕,希望通过与别人的交流而获得自我确证;而由于根本没有思考过这类问题和根本没有读过有关的书籍,别人很自然地便感到他的想法古里古怪,甚至怀疑他是一个凭胡思乱想杜撰理论和概念的吹牛大王。与此同时,一些老师也不相信他在他这样的年龄便思考过这些问题,因而指责他所说的一切都是剽窃和抄袭。荣格再次被孤立,并退缩回自己的内心世界。只有在那里,他才感觉到他在外部世界所未能得到的安全和自尊。
孤独的升华
荣格说:“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如何,决定着一切。”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从童年到青年,孤独一直伴随着他,而他则逃避孤独的方式,让他博览群书,为后来的心理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荣格而言,弗洛伊德是他所遇见最重要的人。
1907年3月,荣格与弗洛伊德两人正式在维也纳会面,两人交谈了近30小时。6个月后弗洛伊德将自己研究成果寄给了荣格,于是两人开始了长达6年的紧密交往与合作。
但是,天才的孤独是被注定了的。
1910年,荣格《无意识心理学研究》论文中,阐述了他与弗洛伊德在心理学研究方面的差异;1912年《无意识心理学研究》的出版,让他与弗洛伊德彻底决裂。之后,荣格走入了死胡同——朋友和同事们背弃了他,他的学说也遭了严厉地批评,他个人精神方面亦出现问题。
再一次的孤独依然没有打垮荣格。
1914年,他辞掉职位,开始了一连串的旅行,并专心的去探讨自己的潜意识。1918年,他从诺斯替教派作家的作品和炼金术中得到灵感,开始以一个全新角度研究意识心理学。1921年出版了《心理类型》一书,探讨意识头脑对于世界可能产生的态度,此书出版后荣格在心理学界的声名大振。1928年,荣格与理查德·威廉合作研究炼丹术和曼茶罗象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的思想豁然开朗,《金花的秘密及评论》也于1929年出版,其理论受到心理学界欢迎。
从此,荣格在心理学的道路上越走越深,连续出版多部著作,并终成无人超越的一代宗师。
荣格说:“向外看的人是梦中人,向内看的人是清醒者。”
在一生的孤独中,荣格虽时时有梦,却选择了做一个清醒者,并最终在心灵旷野中让孤独升华。
举报/反馈

滨州市心理咨询

2.9万获赞 4871粉丝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传播,让生活更美好!
滨州市度麦心理咨询有限公司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