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乘用车上的发动机排量越来越小,但是输出功率却在显著增长。随着发动机强化程度的提高,相同的排量能输出更多动力,机体零件承受的负荷也被不断地逼到新的高度。同时,这类小型强化发动机还出现了以前少见的现象,比如气缸内压力震荡幅值超过20MPa的超级爆震,再比如本田、长安和起亚相继因为机油稀释进行了召回。
但是这种小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仍在不停地强化,本田第二代1.5T发动机已经能输出194马力,比发生机油稀释的第一代机型还多了17马力,目前已经达到2012年一台2.4L自吸发动机的动力水平。主流国产品牌的1.5T发动机也在跟进,账面数据达到了本田第一代机型的水平。
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被不断压榨,排放法规越来越严格,小型强化发动机到底还有多少潜力?汽油机发展了140年,竟然还有没研究透彻的东西?
本文只打算从一个非常小的角度切入,从气缸内的气体流动现象出发,粗浅地说明内燃机燃烧过程的复杂性——即涡流和滚流对燃烧过程的影响。下图分别为涡流和滚流,涡流沿着气缸的圆周方向旋转,而滚流在气缸内上下翻滚。有组织、有规律的滚流和涡流能提升发动机的性能,但是需要精心设计,不是天然就有,也不是想要就有。
涡流和滚流对GDI发动机燃油喷雾的影响
汽油发动机需要精确控制空气和燃料的比例,采用缸内直喷技术后,汽油和空气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气化混合。因此就要使汽油喷雾中的油滴尽可能小,从而有利于形成均匀的混合气。否则粗大的汽油颗粒不能完全燃烧,被焦化形成积碳,或者浓度相差太大造成燃烧和排放恶化。提升喷射压力是最直接的方法,GDI发动机的喷油器压力已经从2-3MPa提升到了20MPa。
喷油压力不断加强,汽油的雾化得到改善,但是油束的贯穿距离也在增加。气缸内部空间狭小,喷油时活塞又在高速向上运动,这就造成汽油击穿气流打在气缸壁和活塞上,这就是湿壁效应。
根据参考文献[1],当在气缸内组织强度较高的滚流时,由于上下翻滚的气流作用,能够有效地卷吸、偏转汽油喷雾,增大油雾散射角度,从而减小高压油束的贯穿距离,避免湿壁效应的发生。
下图来自参考文献[2],左边是滚流很弱时的喷雾状况,右边是高滚流时的状况。首先,实际喷射出来的油束并不规则,不论是形状还是浓度分布。汽油被喷到气缸壁和活塞上不利于气化混合。更重要的是汽油被频繁喷射到气缸壁上,被活塞环刮下并和机油混合,当发动机温度较低不能充分蒸发流到曲轴箱里的汽油,就出现“机油增多”的现象。而正常的曲轴箱通风处理不了这种情况,机油会被稀释,性质被改变润滑性能下降。
涡流和滚流对GDI发动机分层燃烧的影响
缸内直喷发动机要实现分层燃烧,需要涡流或滚流,用来在火花塞附近形成可燃混合气。不论是喷雾引导、壁面引导还是气流引导,在火花塞附近的汽油浓度适合火花引燃,外围的浓度变得稀薄,但是仍可以被火焰点燃,这样就实现了浓度分层的燃烧。离火焰中心较远的边边角角不消耗汽油,从而提高了燃油经济性。
涡流和滚流对分层燃烧至关重要,下图为GDI发动机组织混合气的三种方式:喷雾引导、壁面引导和气流引导。
喷雾引导:这种方式主要利用涡流,它在压缩行程受到挤压后仍能保持旋转运动的形式,汽油直接喷在火花塞旁边,受到涡流的约束形成中间浓外面稀的分层混合气。
壁面引导:喷油器设置在侧面,活塞上设计出对应的凹坑,通过这个曲面引导气流,在活塞周围形成可以点燃的混合气。这实际上是一种局部的滚流。
气流引导:在进气时就形成滚流和涡流,汽油不直接喷向火花塞,而是靠气流的综合作用来输送。
但这些只是理想状态,实际实现起来肯定有偏差。一台四缸发动机,当转速为2000转/分时,进气和压缩行程的总时间只有0.03秒,气缸内温度场和气流场复杂,肯定会有一些工作循环不正常。比如汽油直接打湿火花塞最后形成积碳,雾化不良混合气过浓导致燃烧恶劣、火焰形成后不能传播仅部分燃烧、每次燃烧情况偏差大造成循环间波动过大······
涡流和滚流对燃烧火焰的影响
涡流和滚流能促进汽油和空气混合,还能在火花塞附近实现浓度分层,仅此而已?
涡流和滚流还能显著促进燃烧放热,进而影响动力。
根据参考文献[3],采用彩色摄像机以13000帧/秒的频率,通过特制的光学观测发动机试验台架,研究了进气滚流强度对直喷发动机燃烧的影响。
横向标注的角度代表曲轴转角,0°时活塞在上止点,在 -1.15°就出现火焰是因为点火提前角。从横向看这是火焰的燃烧过程。从上往下看,进气滚流依次增强。图片是经过处理的RGB图,因此看起来是黑白的。
燃烧过程中明亮的白炽光是黄色火焰,这是由碳的燃烧产生的。连片大面积的黄色火焰表明,汽油缺氧不能完全燃烧,生成了大量的碳烟颗粒。
亮度偏暗的区域实际是蓝色火焰,代表了CH燃烧。蓝色火焰面积大,则燃烧速度快,放热效率高。
随着滚流强度的提高,高亮度的不完全燃烧区域减小,燃烧过程更均匀,提高了燃油经济性。而且,滚流增强还使得气缸内的平均有效压力增加了23%,从而得到更多输出功率。在滚流的作用下,一方面汽油的分布更加均匀理想,另一方面使得点火时气体运动非常活跃。最终转换成湍流动能的增加,极大地促进了火焰的扩散传播。
实验时发动机的转速固定在1200转/分,如果没有干预和组织,发动机的气流较弱,而且不稳定。这就和我们的日常经验对应起来了,低转速下发动机低效费油。在厂商的宣传资料中,燃烧室和进气道的优化经常被作为重点,因为这确实效果明显,哪怕只是修改了一个小小的曲面。
不少吃瓜群众总是喜欢念叨:发动机原理这么清楚,进气压缩做功排气,结构也不是什么秘密,但我们还是造不出一流发动机。紧接着另一批吃瓜群众就会上前指点:发动机对材料制造、工艺技术、制造精度要求高,只要能造好就行了。
现在看来,研究发动机,还需要研究燃烧放热规律、汽油喷射规律、气缸里的流场、流体力学的效应······仅仅是涡流和滚流,就牵涉到分层燃烧的实现,还对燃烧放热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具体实现起来还不是百分之一百的可控,仍需解决积碳、瞬态燃烧波动和污染物控制等问题。
在法规的引导和限制下,发动机排量越来越小,强化程度越来越高。仅从涡流和滚流的研究利用而言,小排量高功率发动机的性能还能提升,还能像挤牙膏一样发掘出一些潜力。
全面评价内燃机还有多少潜力,这种宏大命题还是留给学术大牛,或者屏幕前的你。我只知道这么一点点而已。
参考文献
[1]张喜岗,王天友,李卫,张志进.可变滚流对GDI发动机低速工况喷雾和燃烧影响的试验[J].内燃机学报,2015,33(06):502-509.
[2]张宪会. GDI发动机缸内滚流特性及其对喷雾的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14.
[3]吴强,许敏,杨杰,董雪.进气滚流强度对直喷发动机燃烧特性的影响[J].车用发动机,2017(03):1-7.
[4]Tian J, Zhao M, Long W,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spray characteristics under ultra-high injection pressure for DISI engines[J]. Fuel, 2016, 186: 365-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