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戏曲文化源远流长。淮安拥有京剧、淮海戏、淮剧、黄梅戏等剧种,曾涌现京剧“通天教主”王瑶卿、麒派艺术大师周信芳、淮海戏表演艺术家谷广发、淮剧表演艺术家筱文艳等艺术名家。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戏曲工作者大胆创新、奋勇争先,形成了江苏省长荣京剧院、江苏省淮海剧团、淮安市淮剧团等7大院团砥砺奋进,京剧、淮海戏等四大剧种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为繁荣淮安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人才辈出,精品频现
四十年繁花似锦
在经历了文革的重创后,改革开放的春风给淮安的戏曲发展带来了春天。淮安戏曲工作者们热情高涨,创作出一批反映当时经济社会生活的现实题材作品,京剧荀派表演艺术家宋长荣、淮海戏表演艺术家杨秀英、淮剧表演艺术家荣光辉等戏曲艺术家逐渐成为各剧种的领军人物。
2007年,对于淮安戏曲事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一年,江苏省淮海剧团演员魏佳宁凭借在淮海戏《豆腐宴》中对“豆腐麻”一角的成功塑造,问鼎首届中国戏剧奖、第23届中国戏剧梅花表演奖,实现了淮安文化艺术界戏剧梅花奖零的突破。2011年,许亚玲再次夺得梅花奖,实现了江苏省淮海剧团的“梅开二度”。同年,吴玲获得第21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2011年,可谓淮安戏曲界的丰收之年。
改革开放以来,各院团创作、整理、改编和移植的剧目800余部,一批体现时代性、人民性、地方性特色的精品力作涌现。《老县长的第二春》获第31届世界戏剧节创新剧目奖,《桃花酒店》由中央电视台拍成电视剧播放,获原广电部“星光奖”一等奖,《豆腐宴》获第九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入选剧目奖,《鸳鸯帕》由江苏电视台拍成电视播放,获全国戏曲电视片“金纸奖”荣誉奖,《闪闪的红星》《纤夫》《吴承恩》等剧目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主仆奇冤》《吴承恩》《韩信》等剧目入选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秋月》《留守村长留守鹅》等剧目获江苏省文华大奖,《鸡村大事》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立项,《大型戏曲音乐组歌——大运河畔淮水谣》《村里来了花喜鹊》等获江苏艺术基金资助立项。
此外,江苏省长荣京剧院宋长荣领衔主演的《红娘》等剧目曾两次进中南海怀仁堂汇报演出,多次赴加拿大、美国、韩国、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交流演出。江苏省淮海剧团的淮海戏《皮秀英》《回娘家》先后赴韩国、香港演出。这些演出对于繁荣淮安戏曲文化,树立淮安城市形象,扩大淮安知名度与美誉度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匠心传承,开拓创新
新时代筑梦前行
新时代的淮安戏曲事业如何振兴?传承是关键,人才是基础。近年来,我市建立健全戏曲非遗传承基地,实施“非遗项目抢救工程”,广泛开展戏曲理论研讨,着力培育戏曲人才。
依托得天独厚的人才资源,我市组织举办京剧“荀派艺术人才培训班”,开展淮海戏、淮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帮带工作。在宋长荣、杨秀英、荣光辉等老一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精心培养下,我市涌现出许亚玲、魏佳宁、吴玲、朱俊好、许晴等中青年戏曲骨干。为培养选拔戏曲好苗子,淮安文化艺术学校开设戏曲课,淮阴实验小学开设戏曲第二课堂。
为繁荣文艺事业,打造文艺淮军,推动全市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市委市政府划拨专项资金,实施“培养文艺名家,打造精品名作”工程。“双名”工程实施以来,有2人获第三届江苏省文华表演奖,1人荣登第28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配角奖榜首,多个单位和个人获得省级先进。
时代变迁,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对戏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市围绕“一带一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周总理诞辰120周年等重大事件,在戏曲的表现形式上大胆创新,创作了一批贴近时代的戏曲精品,新编现代京剧《鹤舞云天》排演,淮海戏首部戏曲电影《皮秀英四告》拍摄。我市整合市直三个院团演出资源,采用“文化+旅游”的模式,在清江浦中洲岛开展非遗戏曲展示工程,每天固定安排一场非遗戏曲演出,截至目前已举办200余场,为展示我市戏曲非遗传承成果、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我市积极搭建戏曲展示平台,建立淮安戏曲博物馆,举办淮安周信芳戏剧艺术节及“天天有戏曲”“月月戏相逢”演出,在社区、乡村、广场、田头频繁开展戏曲演出,推动戏曲普及,丰富百姓文化生活。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几代淮安戏曲人的努力,淮安已经具备建设中华戏曲之乡的基础。为推动淮安戏曲事业繁荣,推动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2016年12月,市政府与中国戏曲学院签订创建“中华戏曲之乡”战略合作协议,并将戏曲之乡打造纳入“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 融媒体记者 杨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