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世代居住胡同里老北京而言,以往不论是做饭、烧水,还是冬天取暖,都离不开烧煤。到了冬天,成堆的蜂窝煤就堆在院子的犄角旮旯,每天清早,每家每户醒来第一件事儿就是往炉子里添煤,再倒掉煤渣。因为烧煤,冬天的巷子里总有一股散不去的煤烟味儿。
摄于1990.01.01 资料图 翟伟
可现如今,随着“煤改电”的实施,胡同人家终于告别了烧煤取暖。冬天屋子里总是热乎乎的,呛人的煤烟味儿闻不到了,生活也方便了不少。
煤·回忆
从煤球到蜂窝煤 推广用了30年
在北京,煤炭的开采使用历史已经有800年了。不过最早过冬取暖,大多数人家用的煤,都是手工摇出来的煤球。
上世纪50年代末,随着技术的改进,蜂窝煤开始逐渐向住户推广。然而推广的速度却不尽如人意。
据当时的《北京日报》报道,1957年,京城烧煤球的大约有60多万户,只有4万户左右使用蜂窝煤。由于烧蜂窝煤的炉膛跟一般煤球不一样,蜂窝煤的产量也跟不上。因此直到改革开放初期,大部分市民取暖过冬,靠的仍然是煤球。
此外,烧煤球炉出的煤渣也多,不利于城市的环境卫生。当时,北京城的垃圾一年大约有100多万立方米,其中煤渣要占60万立方米。
等到蜂窝煤真正替代掉煤球,已经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情了。1980年12月,市煤炭总公司决定冬季在近郊部分居民中进行试点,以直径约4寸的蜂窝煤代替煤球取暖过冬,试点证明用蜂窝煤取代煤球过冬是可行的。1983年,北京正式开始以蜂窝煤代替煤球,逐步实现城市居民用煤蜂窝煤化工作。直到1988年的冬天,蜂窝煤的供应量才超过了80%。光是推广蜂窝煤,北京市就用了30年的时间。
“那时候用蜂窝煤,老百姓觉得用起来比煤球更干净卫生,火力更旺,省时节煤。”负责北京民用煤生产供应的金泰集团(原北京市煤炭总公司)相关人员介绍,最早供给住户的蜂窝煤直径4寸,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供应的品种才改为5寸蜂窝煤,到了90年代初,煤炭供应量达到了最高峰。
煤·供应
每个月定量 入冬前提前储存
煤炭在京城老百姓生活中,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之首。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北京民用煤的供应仍然十分紧张。
为了方便运输和销售,北京城里几乎每个街道办的范围内都有一个煤厂。每个煤厂又下辖三五个门市部,一个门市部则对应着周边一两个公里范围内的住户。居民购煤实行划片定点,每家每户都有一本煤本。以宣武区为例,最高峰时,全区就有超过60个门市部为居民供应煤炭。
老百姓买蜂窝煤,每个月也是定量供应,多了不卖:夏天每户120块,到了冬天翻倍涨到240块。由于门市部库存有限,冬天用煤高峰产量跟不上,到了8月底9月初,金泰集团便采取“削峰填谷”的方法,以优惠价出售蜂窝煤,鼓励老百姓先把冬天用的取暖煤订上,再等着送煤的板车运过来,提前将取暖煤储上。
一位送煤工在东四北大街为居民送取暖煤 胡铁湘摄
煤·变迁
烧煤改成用电 蜂窝煤成了历史记忆
冬季取暖,从烧煤改成用电,不过十多年的功夫。
“其实到了90年代以后,老百姓的住房条件逐渐改善,一些市民上楼后通了天然气,平房区的居民烧火做饭也大多改用液化气,煤炭的供应量也在逐步减少。”金泰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
2003年,北京在东、西城文物保护区率先实施“煤改电”改造工程,越来越多的胡同人家告别了煤炭、煤炉,用上了电采暖。不仅家里比之前烧煤暖和,还不用半夜起来给炉子里添煤,也不再担心煤气中毒的问题了。
当年为了方便市民买煤,很多煤场就建在胡同里面。如今这些胡同煤厂的空间也被重新规划利用了起来,成为酒店、敬老院、菜市场、社区服务中心等服务设施。
有的老煤厂、老门市部还因地制宜,改建成了四合院式的养老照料中心。院儿里种上花草、养起金鱼,并安装了专业的适老设施。曾经的老街坊们聚在一起,聊天下棋,在古色古香的环境中颐养天年,心里也舒坦极了。
曾经跟煤打了半辈子交道的王新江也有了新工作。如今,他又回到了由煤厂改建而成的养老院,成了这里的专职司机,时常接送老人。
蜂窝煤消失了,但烧煤的经历却成了许多百姓回忆中的一部分。近几年,京城里一家餐馆专门推出了一款“蜂窝煤炒饭”,外形颇似当年的蜂窝煤。上菜时,厨师还会现场洒上白兰地点火。火苗蹿起来的那一刻,仿佛又把人带回到曾经的胡同岁月中。
老北京人的记忆里,蹬着板车走街串巷的送煤工曾经是胡同一景,当年的蜂窝煤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金泰集团供图
煤·故事
蹬着板车走街串巷 一天最多送万斤煤
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王新江,从1984年开始在宣武区煤炭公司上班。当时的他是个送煤工,每天蹬着板车在煤厂与住户之间来来往往,一天下来,短袖白衬衫上全落满了黑煤渣。
一块蜂窝煤的重量是两斤半,每趟运上四五百块,总重就超过了1000斤。王新江回忆,那时送煤按照配票来运送,每户要的数量都不同,但都尽量一次把所有煤拉到家里。“按说是超载了,但那时候忙,老百姓等着烧煤,哪儿还顾得上这么多?”
骑板车也是个技术活儿。车上运的煤重,拐弯就纯靠着胳臂上的劲儿;胡同里道路不平,遇到坑洼的地方,就得绕着走;遇到上下坡和沟沟坎坎的地方更得提高警惕。
发生事故也是常有的事情,王新江就曾经在路上翻过车。“那时候驮在后面的煤重,前面骑车的人轻,重心在车的后部,走到上坡一不留神,车头朝天一翘,后面的煤哗的一下就撒了一地。”
对于民用煤的运输,煤炭公司的要求是“送煤到户”。因此板车运到院门口还不算完,最后的几十米往往需要人工搬运。“像是原来广内大街93号,院子深,路窄,院子里的拐弯还多,那时候一下抱了三筐煤球,150斤重,还没走到院子头,就受不了了。”王新江回忆到,赶上运煤高峰期的时候,自己最多的时候一天送了一万斤。“虽然当天没感觉,可到第二天胳臂就疼得受不了了。”
老北京人热情好客。时间一长,各家住户与送煤工之间便达成了默契。哪个院有多少住户,姓什么,一家里有几口人,哪家是双职工,家里啥时候有人,谁家煤棚在哪儿,全都门儿清。“那时候老百姓住房紧张,有的房子没有院子,只能把蜂窝煤搁屋里面,码好了最多放200块;甚至还有放到床底下的。”
【数说煤炭】
1987年,城近郊8个区蜂窝煤化率平均达到78%。1989年,蜂窝煤化率达到90%以上。
1998年,煤气、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已经成为北京地区民用燃料的主体。煤炭供应量由高峰期年1300余万吨降至300余万吨。
1990年,有煤炭供应网点315个,1998年有供应网点200个,8年期间减少了115个。到2002年时,进一步降到了112个。
2001年,金泰集团民用煤供应量降至43.65万吨,此后逐年下降,到2012年降至3.9万吨。
2017年冬天,北京城六区及南部平原告别烧煤取暖。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李博
编辑:郭丹
举报/反馈

北晚在线

4546万获赞 297.7万粉丝
专注报道您想看的新闻
北京晚报官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