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动机的一般概念
一、动机的含义及功能
(一)什么是动机
动机是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基础。
(二)动机的功能
1、激发功能
2、指向功能
3、维持和调节功能
二、需要
(一)什么是需要
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被有机体感受到的一定的生活和发展条件的必要性。
(二)需要的结构
1、莫瑞的需要理论
(1)原始的需要与从属的需要
(2)集中的需要和弥散的需要
(3)反应性需要和前反应需要
(4)显露的需要和潜伏的需要
(5)效应、过程和活动方式的需要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从低级到高级:
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需求层次越低,力量越大,潜力越大,满足高级前先满足低级。则是一种比较完整的需求理论,它系统探讨了需要的实质、结构、发生发展与需要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但存在着形而上学的色彩。片面强调个人的价值与实现,忽视人的社会性。
三、动机和工作效率
(一)动机强度
动机的轻度和力量取决于需要的性质,也取决于诱因力量的大小。
动机强度个目标的价值有关,目标对个体的意义越大,动机的力量就越强。
个体对实现目标的概率的估计或期待也有重要意义。
(二)耶基斯—多得森法则
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成倒U形。耶基斯-多得森理论:每种活动都存在动机的最佳水平。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的性质不同而不同:比较简单的任务重效率随动机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着那几个,动机的最佳水平也逐渐下降的趋势。
第二节:动机的认知理论
一、期望理论
早期的理论,将目标的期待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
新行为主义托尔曼:行为的产生不是由于强化,而是由个体对一个目标的期望,或企图避开某些讨厌的东西。
弗罗姆: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的动力,取决于行为目标的价值即效价,以及他对达到该目标可能性的期望。
二、归因理论
对导致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原因的知觉和推断,称之为“归因”
海德:人行为原因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的人认为成败是由自己的原因造成,外控型的人则认为成败是由于外部因素造成的。
维纳:证明了成功和失败的因果归因是成就活动过程的中心要素。除内外因外,新增加“稳定性”。
三、自我决定理论
强调自我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认为自我决定是一种涉及经验选择的人类机能品质,它组成内在的动机。
四、自我效能理论
班杜拉:人对行为的决策时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等在行为决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期待分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两种。
自我效能感:个体根据以往成败的经验,对于自己拥有处理某一方面任务能力的状况,所持有的判断和信念。
五、成就目标理论
尼克尔斯、德韦尔
成就目标分两种类型
1、掌握目标,个体认为成功就是掌握和提高,依据任务标准和自我标准来评价个体的表现
2、成绩目标,个体认为取得好名次,赢了才是成功,倾向于把自己和他人作比较,主要根据常模标准评价自身的表现。
第三节:动机的种类
一、生理性动机
(一)饥饿
(二)渴
(三)性
(四)睡眠和觉醒
二、社会性动机
(一)兴趣
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性,它以认识或探索外界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性的重要动机。
分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或个体性趣和情境兴趣
(二)成就动机
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完满的优异结果和成绩,并超越过他人的动机。
人的成就动机包含: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
成就动机的高低影响人对职业的选择。麦克兰德成就动机低的人,愿意选择风险小的、独立决策少的工作,成就动机高的人,毛遂自荐,喜欢担任富于开创性的工作。
(三)权力动机
人们具有的某种支配和影响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在驱动力。
权力动机可分为
个人化权力:为满足个人的私欲或利益
和社会化权力动机:寻求权力的目的是为了他人
(四)交往动机
在交往需要和亲密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动机。交往需要表现为每个人都愿意归属某个团体
个体需要他人的交往原因:
1、获得安全感和情感支持
2、通过与他人联系。获得更多信息,以调整自己、适应社会
3、得到他人的赞赏、鼓励和帮助
第四节:意志行动中的冲突和挫折
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具有引发行为的动机作用,比一般动机更具有选择性和坚持性。
一、意识行动中的冲突与矛盾心理
(一)什么叫冲突与矛盾心理
冲突:两个或多个追求目标之间的斗阵
矛盾心理:对一个目标追求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混杂感情。
(二)冲突的类型
1、双驱冲突: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标同时吸引着人们,但只能选择其中一种目标时,通常出现双驱冲突。
2、趋避冲突:当两种或以上目标都是人们力图回避的事物,而他们又只能其中一种目标时,就产生双避冲突。常常由人们接受了其中一种目标而得到解决。
3、多重趋避矛盾:是在同一物体对人们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的情况下产生的。人们在接近这一物体的同时,又故意回避它,从而引起内心的冲突。
二、意志行为中的挫折
(一)挫折
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包含三层含义:
1、挫折情境:干扰或阻碍意识行为的情境
2、挫折认知:个体对挫折情境的认知、态度和评价,这是产生挫折和如何对待挫折的关键。
3、挫折行为:即伴随挫折认知而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当挫折情境、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同时存在时,便构成心理挫折。
(二)挫折情境的形成
分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因素
客观因素: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
(三)挫折反应
1、情绪性反应
情绪反应指个体在遭受挫折时伴随着的紧张、烦恼、焦虑等情绪反应,它表现为强烈的内心体验或特定的行为反应。形式一般有:攻击、冷漠、退化、固执、幻想、逃避、自戕。
攻击:最常见,是个体遭受挫折后发泄愤怒情绪的过激行为。分直接攻击、转向攻击、自我折磨、虐待等。
冷漠:个体造成挫折而无动于衷,漠不关心。表现为长期遭受挫折,或处境艰险又无法改变的情况下。
退化:个体受挫折时表现出于自己年龄和身份不相称的幼稚行为。
2、理智型反应
当个体遭受挫折后,能审时度势,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勇于克服各种困难,排除阻碍,毫不动摇地朝预定目标迈进。
3、个性的变化
持续的挫折或重大的挫折不仅会使个体产生持续的紧张状态和挫折反应,而且某些行为反应还会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个体相应的习惯和某些冲突的个性特点,甚至会影响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四)增加挫折承受力
1、正确对待挫折
2、改善挫折情境
3、总结经验教训
4、调节抱负水平
5、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