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可以用五个有限和两个场景来概括。五个有限是:有限理性、有限意志、有限自利、有限道德和有限意识;两个场景分别是投资场景和谈判场景。
一开篇,作者就介绍人有两大决策系统,直觉系统和逻辑系统,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听另一本领读书《思考:快与慢》。大多数时候,人们依赖于直觉系统,因为这样可以有效节省大脑能耗,但同时也容易产生各种偏差。依赖直觉进行决策的方法,心理学上称为启发法(heuristics),经济学则叫拇指法则(rule of thumb)。
作者在书中列举了三种典型的启发法以及因它们而产生的决策偏差。行为经济学家塞勒认为,这些偏差不仅说明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也表明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这就是有限理性和有限意志。
比如,不少被证明在长期有好处的决策,常常得不到坚持。此外,人在决策时,不只在乎自我利益,公平也常常被纳入考虑当中。对一个明显不公平的分配方案,拒绝了一分钱也拿不到,可很多人还是会选择拒绝,塞勒把这个现象称为有限自利。以上这三个有限,即人类行为与传统经济学理性人假设的三大偏离。
在这本书中,作者从自己的领域出发,还补充了另外两个有限:有限道德和有限意识。所谓有限道德,就是人们对于公平的认知,会受到自利偏差的扭曲。换句话说,大家都同意公平很重要,但都不知不觉地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去定义公平。有限意识指的是,人对外部信息的接收往往存在盲区,或者受制于思维定势,不能充分利用现有信息。
投资和谈判这两个场景,最能体现人的各种认知偏差。投资者经常会犯的错误包括:过度自信、过于乐观、锚定、过度反应等。对投资者常犯错误的分析,直接催生了行为金融学这门学科。这些问题同样也存在谈判场景中。比如,赢家诅咒是并购谈判中的一个常见的痛点。
作者提到,在上个世纪美国的并购狂潮中,买方中鲜有赢家。一场并购,往往竞争者众多。如果目标被竞争对手收购了,对手的市场份额扩大,可能会自己带来损失。因此,不少并购案经常以高于市场公允价值的价格成交。传统经济学方法对于投资和谈判的研究,都对人的理性施加了比较强的假设,因此对现实的指导意义有限。我认为,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对它们进行重新认识,是很有价值的。
首先来讲第一个要点,有限理性。提出这个概念的人叫西蒙,他凭借在决策理论领域的贡献,获得了 1978 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西蒙认为,人在做决策的时候,并不会费事地去搜索所有可行的方法,然后从中选择最优的一个。事实上,人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直觉,对问题进行简单搜索以后,选择一个满意的方案。西蒙被认为促使决策研究从规范分析走向了描述分析。
前面说到,人们喜欢依赖启发法来做决策,因为省事。什么是启发法呢?直觉、经验、名人名言都算。举个例子,投资家彼得·林奇曾经说过,「我从来不在我不懂的事情上投入大量的金钱。」你把这条语录当作自己的行为准则,就是不自觉地应用了启发法。作者总结了三种常见的启发法:易得性启发法、代表性启发法和情感启发法。
先来介绍易得性启发法。有句古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你经常在领导身边晃悠,领导对你印象很深,有机会领导也优先考虑你,这就是易得性启发法在现实中的应用。著名的行为经济学家、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周恕弘曾经举过这样的例子,人们倾向于投资离他们近的公司的股票,而不是去寻找表现最好的股票,这也是易得性启发法的体现。不过,易得性启发法是一个心理学词汇,在经济学中则叫熟悉偏误(familiarity bias)。周教授的一个贡献正是从基因层面找到了这个偏误存在的证据。
那么,易得性启发法有可能导致什么决策偏差呢?简单说就是,那些近期发生的、描述生动的、出现频率高的、容易记忆的信息会在不知不觉中被你优先注意或选择!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商家愿意砸重金在各种媒体上做广告,以及商铺选址时为什么喜欢扎堆,他们都是为了容易让你想起,进而触发购买。
讲完了易得性启发法,接下来说说代表性启发法。
代表性启发法可以简单理解为,人们在做判断时,习惯于依据刻板印象而忽略它的代表性。这种习惯会导致误判、偏见、歧视的发生。2018 年 10 月发生在重庆万州的公交车沉江事件,媒体一度把矛头指向了另一辆车的女司机,认为是她逆行才导致了惨剧的发生。然而之后公布的现场视频揭开了真相,原来这一切都是当时公交车上一位乘客和司机发生冲突造成的。
显然,大众被对女司机的刻板印象所误导,才会相信谣言。又比如,有些药品广告宣称,90% 的患者都选择了我们。乍一看,好厉害,但你不知道它调查的样本量大小,所以其实这样的信息没有太大价值。一个由代表性启发法导致的经典偏差叫赌徒谬误,它和人们迷信小数定律有关,这个是什么意思呢?
以掷硬币为例,理论上正反面朝上的概率都是 50%。但这不意味着,前一次出现正面朝上,下一次就一定会出现反面朝上。以为大样本和小样本会呈现相同概率分布的人,就是小数定律的信徒。
而情感启发法,顾名思义,指的是人的判断受到情绪、心理暗示的影响。很多商家都会抓住这一点,通过打感情牌,来诱导消费者购买。比如,同样分量的冰淇淋,小杯但满杯就要比大杯却不满更有吸引力。作者还提到,在美国司法实践中,当事人的诉讼技巧、语气、控辩陈述的生动性,会显著地影响陪审团的判断。
在政治上,情感启发法的影响更是无处不在,非理性的情绪一旦被煽动和利用,是非常恐怖的。这里你不得不佩服美国建国先贤的先见之明,为了防止多数人暴政,在代表民意的众议院之外,还设置了由精英组成的参议院,以充当政治上的冷却剂。情感动机对决策的影响,还体现在长短期利益冲突中,即「想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出现分歧。对这部分内容,我将在第二点「有限意志」中和大家分享。
上面为你讲的是这本书的第一个要点,有限理性,接着咱们来说第二个要点,有限意志。
有限意志的概念很好理解,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很多时候,即便你很清楚应该去复习或者健身,你还是会忍不住打开电视或零食。另外,酗酒、吸毒或者暴力行为也和有限意志有关。再比如拖延症,经济学家喜欢用双曲贴现这个概念来解释拖延症,即,相比于未来,你更重视现在。
心理学家则喜欢使用二分法来分析拖延症,他们认为拖延和偷懒是因为多重自我造成的。其实,有两个自我在共同主导你的决策。一个是「想要自我」,或者叫「执行自我」;一个是「应该自我」,或者叫「计划自我」。前一个自我不停地怂恿你去玩,后一个自我则告诉你,要复习,要健身,要把作业尽快完成。
两个自我打架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对这个问题的建议大概分为两类,一种观点是加强自我控制,另一种则认为应该让两个自我进行谈判,而不是用一个压倒另一个。支持自我控制的学者提出了不少策略,比如引入监督方、截止日期这样的外部力量,或者把钱或物品放到自己一时拿不到的地方。其实,很多同学选择去学校或者图书馆上自习,不正是想借助环境的力量来约束自己吗?对于自我控制,行为经济学家塞勒在这方面有更多好点子,想详细了解的朋友,可以去听他的书《助推》。
另一派学者认为,应该重视「想要自我」的声音。再完美的计划,如果没有「想要自我」的配合,也终究会变成梦幻泡影。而且,「想要自我」对于机会的识别,要比「应该自我」灵敏得多。
最重要的是,想要自我还和我们的健康有关。情绪是身体自我修复的信号,不可以随便忽视。有些人为了追求事业上的尽善尽美,长期过度劳累,最后积劳成疾,这是典型的持续忽视「想要自我」发出的「想要休息」的信号所致。
不巧的是,我们国家恰好有崇拜苦难的文化基因。一些家长刻意让孩子吃苦,极端如「虎妈」「狼爸」那样,希望藉此培养出卓越的人才。这种方式能不能奏效我不知道,但你能很明显地感受出,这种家庭的氛围常常是压抑的。小孩容易变得神经紧绷、焦虑,出现社交上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经常和外界交换信息,也是一个自我纠偏的好方法。
回到两个自我的谈判上来。作者认为,「应该自我」长于长远规划,但我们仍然应该给予「想要自我」发表意见的机会。尽管决策时「应该自我」处于支配者地位,但别忘了,执行时处于支配地位的是「想要自我」。「想要自我」可以随时推翻「应该自我」制定的计划,而后者却没有地方可以说理。
因此,作者建议,从全局考虑,两个自我应该开诚布公地谈一谈,交换从各自角度获得的信息。对于「想要自我」的要求,「应该自我」应该给予一个明确的时间表,达到哪一阶段,可以来一杯冰淇淋,实现哪个小目标,可以看一场电影,等等。
介绍完了有限理性和有限意志,在第三个要点中,再说一说有限自利和有限道德。有限自利和有限道德恰好构成行为的两个边界,人既非绝对自利,也并非绝对无私。对于有限自利,塞勒曾举过这样的例子:在纽约乡下的一个村子,农民习惯把时令蔬菜摆在路边,旁边放一个钱箱,让想买的人自助,他们相信就算这些蔬菜无人看顾,也会有足够多的人会如数付钱。
除了诚实的品质,有限自利的另一个表现是人们对公平的需求,经济学上的最后通牒博弈可以表明这一点。两个人分一笔钱,一方提出分配方案,另一方决定是否接受。可根据理性人原则,只要给你的份额稍多于零,都应该选择接受。但在现实中,人人往往会拒绝那些过于向对方倾斜的分配方案,哪怕最后一无所获。最后,有限自利也表现在人们在意别人的收益,这里的「在意」既包括同情不如自己的人,也包括嫉妒比自己优越的人。
虽然没有人会反对公平之于决策的重要性,但如何定义公平就因人而异了。对此,作者提供了一个特别耐人寻味的案例。美国一家媒体做一项调查,问:「设想你和别人打官司,如果你赢了,对方应该支付诉讼费吗?」大部分受访者都回答「是」。而当这家媒体换了一种问法,「假设你和别人打官司,如果你输了官司,你应该承担诉讼费吗?」这时,只有不到一半的人回答「是」。
上面这个例子所描述的现象,又叫自利偏差。事实上,人们对涉及自己的判断,很难做到完全客观。而有限道德讨论的,是一种更为隐蔽的自利偏差,很多时候当事人自己都不一定意识到。比如,在团队合作中,人们可能会高估自己的贡献,低估他人的贡献。同样地,人们也会低估对手,而高估自己的能力。
很多成功学读物花了大量的笔墨刻画名人小时候的不同之处,或者他们如何勤奋、如何凭借自己强大的意志力战胜各种困难,却很少提及机遇的重要性。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事情的真相可能并不像这些鸡汤读物宣称的那样。《成功与运气:好运与精英社会的神话》这本书更为详细地探讨了这个现象。
种族歧视这类内隐性偏见,也是有限道德的表现,却更难被证实。2018 年 10 月,哈佛歧视亚裔案开审,这件事最开始引爆舆论的时候,双方都有经济学家使用大量数据分析来力证己方的观点。由此也可以看出,自利偏差比其他偏差更为隐蔽,更难验证,人们也更不愿意承认。不过,把有限道德和有限自利结合在一起看,人类没有那么高尚,但也没有那么黑暗,也不算太差的结果。
现在讲最后一个要点,把有限意识和投资、谈判两个场景放在一起讲,因为有限意识在谈判里很常见。我们先来聊一聊投资者常犯的错误,再来说一说谈判者常犯的错误。投资者最常见的思维偏差是过度自信及过度乐观。
作者认为,对自己投资能力的过度自信,使人们倾向选择积极的投资组合管理,而不是选择指数基金这类被动投资策略,因为选择前者是相信自己能够跑赢大盘。作者显然是被动投资策略的支持者,他对高频交易、积极的投资策略都嗤之以鼻。那么到底是主动策略还是被动策略好呢?作者援引了一个研究,这个研究发现,女性投资者比男性投资者的平均收益更高,原因是女性对投资账户的操作频率比男性低得多。
过度自信还表现在人们对自己判断能力的评价上。很多投资者都相信自己能够从混乱和无序中看出某种神秘的规律来。当然,这种规律可能仅仅是因为他们过拟合了,或者某种一切都在自己控制当中的错觉。不过,人的这种积极错觉并非完全只有害处。在逆境中,这种积极错觉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坚持下去。适度的积极错觉还可以让我们保持乐观的心态,更愿意对他人做出承诺。过度自信也时常被看作是企业家精神的某种外在反映。
除了过度自信,另一部分的投资者认知偏差,可以被行为经济学中的前景理论所解释。下面这个故事在决策学领域极其经典。一场流行病正在肆虐,医院已经收治了 600 名病人。
现在有两套治疗方案,A 方案可以确定挽救 200 人,B 方案有三分之二的可能一个也救活不了,三分之一的可能救活所有人,请问你怎么选?实验的结果是多数人选择了 A 方案,尽管这两个方案的期望收益是一样的。现在我们换一种问法,有两套治疗方案,A 方案会导致 400 人丧生,B 方案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无人丧生,三分之二的可能全部人丧生,请问你怎么选?这下,实验的结果变成大多数人选择 B 方案。
这个故事背后的道理是什么呢?同一个故事表达成收益,或者说用收益的框架来分析,人们的行为会呈现风险规避;表达成损失,或者说用损失的框架来分析,人们的行为则会呈现风险偏好。表述方式会影响我们的判断,也再次证明了人是有限理性的动物。
把前景理论的原理应用到投资场景,我们会发现,人们一般把买入价当作参照点,当市场价低于买入价,人们会选择继续持有,而当市场价回升到买入价以上一点点,很多人会选择立刻抛售。这种习惯导致了,一旦出现熊市,投资者的损失是没有上限的;而如果出现牛市,收益却非常有限。行为经济学把这个现象称为处置效应。
在上面这个例子中,买入价被当作判断得失的参照点。其实选取什么来作为决策的参考点,很多时候是不自觉的,这里涉及的知识点是锚定效应。锚定在谈判中更为常见。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一组报价从高到低排列,会比从低到高排列,最后的成交价更高。你和 HR 谈薪水的时候,对方可能会询问你上一份工作的报酬是多少。显然,历史信息在这里就充当了对方开工资的参照点。不过,作者也提到,这样开出来的工资不一定能够公允地衡量求职者的真实价值。
在真实的谈判场景,信息一般都是不完全的。我不知道你的心里保留价格,你也不知道我的最高支付意愿。所以,很多谈判技巧就是关于如何试探出对方的心理价位,然后寻找到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条件。至于这个最终价格是靠近卖家的保留价格,还是买家的最高支付意愿,全凭双方谈判能力的高下了。我们前面介绍的锚定就是一个很好用的技巧。
比如,卖家可以声称「我之前从来没有卖过这么低的价格」,从而把成交价往靠近买家最高支付意愿的方向抬。同理,「那谁谁只卖多少钱,你怎么卖这么贵」,是买方可以使用的锚定策略。有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买家和卖家的分歧严重,双方不存在一个互相兼容的谈判空间的情况。比如,我的保留价格是 100 元,对方却最多只愿意出 70 元。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引入其他议题,或者深入挖掘对方开价的深层需求,来创造出一个谈判空间来。
比方说,你正在和房东谈房租,你了解到,房东索要比市场价更高的租金是因为,过去老有房客把屋子弄得很脏,使房东不得不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清理。于是你承诺,每周做一次清扫,并把照片发给房东验收,从而打消对方的顾虑,最后使对方愿意在租金上进行让步。
在谈判中更麻烦的是,公允价值不那么容易可以事前确定的情景。比如在公司并购谈判中,最让投资方头疼的问题恐怕就是赢家诅咒了。为了打败一众竞争对手,我付出了巨额的资金,最后买下了一家其实并没有那么值钱的公司。
对此,谈判老手给出的一个建议是不要率先出价。如果你报出一个价格,对方很痛快地答应了,可能是你报高了,落入赢家诅咒的风险一下骤增。很多谈判者受限于思维定势,缺乏从对方角度进行思考的能力,从而无法充分利用既有信息,这正是有限意识的体现。
举报/反馈

李给解释解释

6532获赞 1152粉丝
说说我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