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顾↓(点击阅读)
纪录片《西南联大》之《刚毅坚卓》,战乱中的象牙之塔师生何以成就“刚毅坚卓”的联大精神?
纪录片《西南联大》|《八音合奏》:清华、北大、南开,三校之合何以可能?
00:48
《西南联大》
物质资源的匮乏,国破家亡的悲愤,前途命运的忧思,苦难如何构筑“通识教育”群星闪耀的学术高原?
中国各处的宁静,都终结于1937年的炮火。
天津人吴讷孙、杨苡,江苏高邮人汪曾祺、江西南昌人许渊冲、瑞昌人潘际銮、浙江宁波人郑哲敏、绍兴人刘缘子、北平人邓稼先、杨振宁……纷纷逃离家乡,历经各自的颠沛流离,终于在陌生的内陆高原,与自己的大学相遇。
这是昆明西门外的一块坟地。按照梁思成和林徽因的“设计”,教室盖了起来。铁板房、干打垒的墙、木格的方窗子上糊着竹纸,一下雨,就叮当叮当的响个不停。每一间挤着二三十人听课。
“闻先生的课可以抽烟的。闻先生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 这是汪曾祺在《人间草木》中描写的西南联大的上课场景。中文系教授闻一多开了十来门课:诗经、楚辞、唐诗、古代神话等。最“叫座”的课是古代神话。不单中文系、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理学院、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
“从同学方面来说,他们都是老师,平时一律称为‘先生’,随时随地大家都尊敬地叫:梅先生、闻先生、吴先生、叶先生、沈先生……”这是生于1915年的浙江温州人赵瑞蕻,关于西南联大老师的文字。作为36级的清华学长,赵瑞蕻见证了西南联大从长沙到蒙自再到昆明的离乱弦歌,也得以享受系里为大三学生开设的《欧洲名著选读》。这门功课上起希腊,下迄近代,选出十一部名著,由九位教授分担讲解,再由学生自己在课外精读……
一年级不分院系的“通识教育”让物理系的杨振宁和外文系的许渊冲成为同桌。诗词歌赋、古今中外,在许渊冲看来,“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好的国文课”。
在这样氛围中,莘莘学子开始知道什么是大学。多年以后,两位来自西南联大的学子同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其中8位出自西南联大;郑哲敏成为中国爆炸力学奠基人;潘际銮完成了中国第一套核反应堆的焊接工程;汪曾祺写出了很多像老师沈从文一样“平淡的、没有脑壳打架的”文字,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许渊冲则拿到了国际译联亚洲第一个“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时光流转,他们用一生的来履行校歌的誓言,来诠释大学之大。
今晚21:25时
《西南联大》第三集《大学之大》
云南卫视与您不见不散!
来源:云南卫视编辑:杨维涵
举报/反馈

云南广播电视台

347万获赞 10.2万粉丝
精彩视听,尽在云上TV!
云南广播电视台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