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罗田怡 杨晨 摄影 雷远东
青青竹林中,一座座古朴的农家小院掩藏在茂林修竹间,正值周六,竹艺村如往常一样,迎来了不少从城市慕名而来的游客。桌上清茶两三盏,看的是青山耸翠,嗅的清新空气,享的是安逸生活。
实际上,这处深受游人喜爱的竹艺村,在一年多前,也只是一处寻常朴素的林盘村落。
今年4月,崇州道明竹艺村正式对外开放,凭借着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改造后的田园风光,依托网红建筑“竹里”,竹艺村一跃成为成都人民朋友圈的网红“打卡”点,成为成都乡村“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典范。
根据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了“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成都作为四川“主干”,全力聚焦“公园城市”建设和“三城三都”建设。在此之中,崇州依托“四山一水五分田”的生态本底,围绕“产业新城、品质崇州”的发展定位,将全市1090平方公里的面积划分为山地生态涵养区、康养旅游集聚区、现代农业功能区、城市功能核心区。
以“四大主体功能区”建设为抓手,崇州正努力探索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的乡村振兴之路,奋力把崇州建设成生态与产业相得益彰、城市与生活完美融合的“明日之城·翡翠之城”,打造锦城之西的“公园城市”,为成都发展贡献更多崇州力量。
2018年11月17日,在第十三届中国传媒年会举行期间,上百位来自全国各主流媒体、新媒体机构负责人、媒体研究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和业界精英齐聚崇州,走进道明镇竹艺村寻觅乡愁记忆,共同探索 “网红村”的崛起经验。
严格来说,道明镇竹艺村并不是行政村,而是目前崇州市道明镇龙黄村九、十一、十三组所在区域,包括86户村民。在当地,道明竹编已拥有近2000多年的编织历史,竹编手工艺也是过去当地匠人谋生的主要技艺。
竹编、竹筐、竹篮.....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传统竹编产业渐渐凸显弊端:技艺低端,经济价值不高,为了进一步促进竹编产业升级提高,当地政府一直在不懈努力。
2013年,中央美院受邀前来实地考察黄龙村,最终提出将最靠近公路的九、十一、十三组所在范围规划成为竹艺聚集区,作为竹艺村的雏形。藉由竹编艺人聚集、竹编产业艺术化的方式,将竹艺村打造成为“文创旅游的创新创意示范区”。
2017年,崇州市市属国有公司四川中瑞锦业文化旅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业文旅)正式接手竹艺村的打造工作。本着产业升级,打造竹编文化城市名片的目标,公司对当地产业进行深入研究。负责道明竹艺村打造的中业文旅营销总监杨剑告诉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当地虽然有精湛的竹编手工艺,但设计和创新理念有所不足,要想实现产业的升级,还需引进创意、艺术、设计类人才进入竹艺村。“我们认为,当地需要一所能真正吸引人才关注度的典范型建筑。”
竹里项目应运而生。这座建筑的名字来源于曾任蜀州(今崇州)通判的陆游,在造访道明镇的白塔禅院时,写下了“竹里房栊一径深,静愔愔。乱红飞尽绿成阴,有鸣禽”之句。设计师团队由此获得灵感,团队将当地的传统竹编工艺以一种巧妙的方式融入其中,希望这种古老技艺能借此得到传承和复兴。
由于设计师提前一个月在上海工厂预制了80%木结构构件,只用了52天,这座巧妙绝伦的建筑便得以呈现在世人眼前。2017年3月份,竹里正式投入运营,一经亮相便收获了一大批业内外粉丝。
建成后的竹里虽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但如何将客流量进一步落地转换,是中业文旅集团思考的另一个问题。
以竹里建筑为依托,竹艺村衍生了住宿、旅游、文化手工体验等相关业态,众多新村民也纷纷受到招募加入竹艺村,为这座川西平坝村落增添丰富的体验感和文化魅力。
“我们希望将竹艺村打造成一个自然生长的艺术聚落。”杨剑告诉记者,随着人才和新兴业态的不断加入,竹艺村不断扩展,影响力将逐渐蔓延至周边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