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亦称文昌阁,位于涿鹿县内城中心。由墩台与阁楼两部分组成。墩台周边14米,高8.5米,墩台下十字券洞,交通四方;台基有底而上逐渐收分,墩台顶四周女儿墙。四面券门各有匾额,东曰“捧日”,南曰“文明”,西曰“步蟾”,北曰“拱斗”。墩台东南角内设券洞,木制台阶以上下。墩台上的楼体为歇山式二层阁楼,重檐回廊,檐角微翘,铁马悬角。一层砖木结构,二层为木结构,上下形制相近。下层南面勾连搭出廊,长3.6米,形似抱厦,俗称小南天门。门楼斗拱下有匾额,原书“天门龙跃”四字,1960年代初修缮时改为郭沫若先生书写的“古涿鹿郡”。据《保安州志》记载,鼓楼建成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后多有修缮,1990年被审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出生在涿鹿县城里鼓楼北街路东的一个四合院中。从记事时起,父亲一直忙着工作,许多事都是母亲告诉我的。母亲说:“鼓楼是县城的中心,你一定要记住,如果有一天走丢了,你就告诉人们家住鼓楼北,找到鼓楼就找到家了。”为了让我记住路,母亲领着我到鼓楼底下辨认方向,告诉我从鼓楼的四门洞东南西北都叫什么街。还说涿鹿县城过去叫保安城,有九门九关,明成祖建北京城也是用保安城打的小样(模型),所以后来的北京城也是九门九关。
(没有高楼的时代,鼓楼是不是有鹤立鸡群的感觉)
我出生在涿鹿县城里鼓楼北街路东的一个四合院中。从记事时起,父亲一直忙着工作,许多事都是母亲告诉我的。母亲说:“鼓楼是县城的中心,你一定要记住,如果有一天走丢了,你就告诉人们家住鼓楼北,找到鼓楼就找到家了。”为了让我记住路,母亲领着我到鼓楼底下辨认方向,告诉我从鼓楼的四门洞东南西北都叫什么街。还说涿鹿县城过去叫保安城,有九门九关,明成祖建北京城也是用保安城打的小样(模型),所以后来的北京城也是九门九关。
(照片来自网络)
原来的鼓楼四周的民宅的墙壁都紧贴着鼓楼的墩台,只有四门洞通向东南西北四条大街。
鼓楼北面是鼓楼北大街。
从鼓楼向北,路东边的第一个院最早是一座关帝庙,登鼓楼的的楼梯口就在院子的西南角。解放前这里曾是国民党保警团住地,解放后是县委党校,后来做了财税局、商业局,1978年拆了大院建起了办公楼,改制后卖给私人开了饭店。再向北是煤栈,过去就是杨木匠铺,我的同学赫占明、谢志英、杨冬友就住在这个院。再下来就是我们家。过了曹家,是百货公司的劳保门市和烟酒公司的门市部。接着就是云木匠铺,这里原来住了一个白衣庵的尼姑,每次见了穿着佛家服饰的尼姑小朋友们都觉得好奇。云木匠铺过去又是个门市部,是专门卖干鲜果品的,一年四季飘着果香。后来才知道那是合作店组的店铺,我们管叫它“老汉铺”。过了老汉铺就是仓门西街。
鼓楼向北西边到火神庙巷口有三个大门,第一个门是赵家院,同学刘建忠住在里院。第二个门和第三个门都是很深的套院。接下来就是火神庙巷,因过去有火神庙而得名,建国后改为健康巷,因巷口有口双井,又称双井巷。这条巷里住的多是城里大队的,我班的张自良、刘景林在巷内居住,县广播站就在原杨二北宅的院内。火神庙巷口的北面是县城有名的双井,我家和双井斜对门。双井背后的院子是翟木匠铺,开国少将曾威的妻子申汉梅参加革命前就住在这个院内。双井过去是涿鹿名医武大亨和郭银匠院,过了张玉鸣那个院是杨连宝他们院,再向北又是一个大院,朝街是照相馆。这个照相馆可有些年代了,解放前是张玉鸣和谢九如开的,后来归了合作店组,每年过春节,我们全家都会来这里照一张相片。照相馆前面是任宅巷,巷口路北原是城里大队,后来做过居委会。我班的孙长江住在路南的第一个院内,巷子的尽头原有白衣庵,路南是百货公司仓库,路北是一个大四合院,可能就是所说的任宅吧。
任宅巷和仓门西街相对,与鼓楼北大街形成一个十字路口。过了十字路口向北路西有两个院落,向前是白家巷。过了白家巷,有一个高台阶的大院,我班的牛丽清、秦联杰住在这里。大街中央有一座过街牌坊,比西楼底的古涿鹿郡牌坊还要高大,正面上书“乐善好施”四个大字。据老人们讲,清光绪某年保安州遭受水灾,州城内司家捐出500两白银赈灾.为了表彰司家的善举,官府修建了这座牌坊,人称司家牌坊。1960年代初,牌坊的彩绘早已脱落,显得古色古香,小时候我们经常在那两块高高的夹耳石上爬上爬下。过了牌坊,路西是一个高高的砖碹门,原是王姓人家的宅院,后来卖给了上葫芦村孟家,解放后是涿鹿县人民委员会所在地,人们都称人委会。1980年代中期县委和县政府在这里建起了办公大楼,2010年后县政府办公大楼拆除建起了商品楼,也就是现在的府庭花园。再向前是西马道,所谓马道是就是一个斜坡,是守城军士和战马通向城墙上面的通道。这里是北城门的西马道街,街巷不是很宽,在高高的城墙下,显得更加狭窄。我班的任月兰住在这里。
任宅巷口向北的路东面转角处是菜铺,小时候我们经常来这里提醋打酱油,买菜是要菜票或供应证的。菜铺的北面是一个深宅大院,那座大门很阔气,只是多年失修显得十分颓败。院子里阴沉沉的,我好像就没有看见有人从这里进出,这是我城里面唯独没有进去过的一座宅院。过了这个大门朝街的都是宅院的后墙,与其他的石灰墙不同,是那种还几块木板立起来的那种,据说早先这里是三家铺面。白家巷斜对面是星星巷,从这里可以通向老君庙巷。向前又是一个院落,解放初期这里曾经是涿鹿师范所在。宅院的北面是古北街的最北头,向东是东马道,与西马道相对,我班的王永智住在这条巷子里。
走到鼓楼北街的尽头是县城北门,旧时称“拱极门”,墩台上的城楼已不存在,只有砖石基础尚存。和东门、南门一样,这里的门券,城门的规制都是一样的,都有瓮城。与北京和其他古城的瓮城不同的是,涿鹿县城瓮城的两个门洞不是在一条轴线上,而是出了北门向右才是瓮城的出口,所以,涿鹿县的北关大街和阁北大街都与鼓楼南北大街不在一条线上。瓮城的北面城墙根开辟了一个篮球场,小时候这里很热闹,到了夏天的傍晚,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打篮球的。
(瓮城,2018年10月拍摄于平遥北门,形制与涿鹿内城的瓮城相似)
鼓楼的南边是鼓楼南大街。这可能是我在县城走过次数最多的一条街。不算儿时和现在,光是4年小学和14年石油公司上班每天都要路过这里。
从鼓楼起,路东第一个门内很深的院落,深深的门道和高大的鼓楼,使这个院显得阴森森的,我班的周守正住在这个院。向南的原是鼓楼西郑家开设的华丽照相馆,后来做了食品公司的猪肉铺,向前,是罗家院,再过去是供销社的门市部,我舅舅退休前在这里工作。过了供销社,又是一个深宅大院。看那阵势,解放前一定是个有钱的大户人家,当时是兵役局所在,也就是后来的武装部。我班的王淑琴父亲是兵役局的领导,她们就住在这个院。再向前,也是一个大院,后来做了邮电局营业厅,现在是城镇卫生院。过了邮电局,左边是文昌巷,老百姓都叫它小巷。文昌巷很窄,辛亥革命的先驱、涿鹿名人吕复就出生在巷内路北的一个院内,我班的全庆山住在吕宅的隔壁,郭秀茹住在对面,而索连英则住在巷子东头路北的第一个门。
过了文昌巷,是邮电局营业厅,高高的台阶,整齐的屋檐,门窗刷成了绿色,门前挂了一只绿色的邮箱。走进营业厅,对面是高高的栏柜。小时父亲给哥哥、姐姐和叔叔写好信,让我来这里买邮票贴在上面,然后投到邮箱里。营业厅靠北墙有两个小小的电话亭,后来才知道那时专门为接长途电话准备的。再向前又是一个阔门大院,原是闪姓二宅,后来武装部搬到这里,现在是工商银行大楼。过了这个大院,前面就是南城墙,左转,高高的城墙对面就是我的母校实验小学。实验小学的前身是保安州的涿鹿书院,后改为新州书院、新州学堂、涿鹿高级小学、涿鹿镇中心小学,1963年改为实验小学,文革时改名为红卫战校,后改回实小原名,现为涿鹿县鼓楼小学。
鼓楼南路西第一家是鼓楼西第一个院的后墙,接下来是供电局,人们都叫它电料行,我班的史永生住在院内。供电局南边是原闪姓四宅,这个院很深,转弯抹角,一直通到鼓楼西的洋花园,王作淑同学住在朝街的房子里。母亲曾在这个院居住,见到过闪家后人每年晾晒闪武举穿过的盔甲的场面。过了闪家院,紧挨着是三个小院,同学李桂荣和李平住在中间那个院,李素云住在南边那个院。李素云她们院的大门道南边那间房原来是个修钟表的门市部,门口屋檐下吊了一只西洋钟。这个鈡很特别,到了整点就会有一只猪攒出来,一个小人拿着大棒,几点钟打几下,小猪跟着唧唧地叫一下,报完点,那只猪又跑了回去,那个小人手中的大棒也放下了。因为看的好玩,我们上学放学都会在这里等着整点,看完打猪才肯离开;有时往往为了过瘾,中午11点半放学硬是要等到12点,看一天中最精彩的画面。向南是城里面最大的一个院落,钉着铁皮和门钉的大门,门前一对大石鼓,这里曾是保安州的大户人家,解放前是蒙疆银行,解放后是县委会。我二姑父叶枚在宣传部工作时,我和表弟多次去过那里,高峰山的父亲高有林在县委工作时全家也在这里住过。后来县委在这里建起了招待所,不久县委会又搬到这里。县委会右转,是城隍庙街,城墙对面的公安局是原来的城隍庙。
鼓楼南的最南头就是南门,旧时称来熏门,相隔1里13步与北面的拱极门遥遥相对。出南门是瓮城,瓮城的西北穿过城墙是公共厕所,解放前曾关过犯人。瓮城的出口在东面,出了瓮城就是南门口大街。
南门原有城楼,与东城楼相仿。城楼西边的城墙与城隍庙对面的地方原有与城西笔架山遥对的文峰塔,寓涿鹿县有笔有架文人辈出之意,是清光绪年间知州蒋开泰修建的,日寇侵华时,在砖塔下边立了一块碑,上写“松冈部队驻屯纪念”,成为日寇侵略中国的罪证。1946年10月解放军撤退县城时为了战事需要,在拆除所有城墙垛口时将砖塔一起拆除了。解放后为了交通方便,又将城隍庙对过的城墙拆了一个豁口(现联通公司北楼),从城隍庙一直可以走到西便门外。
(日寇侵华罪证,来源于涿鹿博物馆。这是立在南城墙墙上的文峰塔,背景的城墙是三皇巷后边的,城墙下是城隍庙,庙前立了两根旗杆,建国后这里是公安局)
南城门的东面有马道,马道比北门的马道宽,砖也很新,据说是清光绪年间重新铺设的。通过马道可以上到南城楼,我们小时候上学等待敲钟开门时,经常和同学们结伙登上城墙和南城楼。城楼里原来堆放了许多稻草,据说是乞丐们夜宿保暖用的。1965年夏的一个星期天,几个实小的学生在城楼里点火玩,不料把稻草点着了。先是几个人一起向着火点撒尿,企图用尿把火浇灭,后来看火势越来越大,便扭头跑了。发现火警后,县领导立即组织救火,终因火势太大,眼看着城楼在熊熊烈火中倒下。当时正在四清初期,县领导认为这是阶级敌人搞的破坏,后经查明是3个学生所为,查查背景,没有地富子弟才算了事。
鼓楼的西边是鼓楼西大街。从鼓楼向西,路北第一个门是邹家院,我班的邹新兰在这个院住。再过两个门是一口井,和鼓楼北的双井一样,也是两个井口,鼓楼西的居民大多都吃这口井的水。水井往西还有两个院落,再往西是看守所,这里原是三皇庙和药王庙。鼓楼西路南的第二家是我舅爷的宅院,我舅爷是西窑沟的赫家,1947年我们家从辘轳把巷迁过来就住在这个院,二姐出生在东房的北屋。再过一个院就是洋花园。洋花园原来是闪家的私人花园,据说早先有池塘、假山和亭台阁榭,到我小时候只剩下一个两亩大的深坑。1947年和1948年是露天剧场,山西许多名角在这里唱过戏,我们上学时这里还经常公演电影。洋花园路口的西边有一个院落,二姑曾经在这里住了好多年,1962年才搬回头堡。过了二姑家是原来的机关幼儿园。解放战争期间,这里曾经是解放军华北军区后方医院,后称作康复医院。鼓楼西的尽头是西城墙,原来这是保安州的西门,据说是保安州开西门对州官不利,所以保安城便不再有西门了。看守所的对面是三皇巷,长度和鼓楼南大街一般,只是窄了一些。我姥姥家就在路东的第三个门,后家道中落把它变卖了,又在路西租住施家的3间西房,解放后,施家將此院卖给了我班靳云生家,二门口那个垂花门楼十分精巧。三皇巷的南头与城隍庙街相连。
(这张照片是日寇侵华的罪证,来源于涿鹿博物馆。这个大门是民国时期涿鹿县女子学校,建国后改为高小,文革时改为红旗战校,后改为城关镇中学,涿鹿二中,现为蓝天幼儿园)
鼓楼的东边是鼓楼东大街。鼓楼以东路北有一个大门,原来是关帝庙的一部分,后来做了五金公司的交电仓库,也就是现在的商业局家属房。接下来是罗家园,罗家园的后院与我家毗邻。过了罗家园是涿鹿县高级小学,民国时曾做过女子学校,文革时改为红旗战校,后来又改为涿鹿县二中,现为蓝天幼儿园。高小往东是个十字路口,过了十字路口向东,北边是度量衡。原来的杆秤都是人工制作,所以人们称为钉称的,再向前就是东城门。东门旧称迎旭门,也有瓮城,出了瓮城是顺城街和东关。东门自清康熙五年(1666年)一直是封闭的,到解放初期才又打开,据说只要东门一开便会起虸蚄,故在瓮城内建虫神庙以镇之。鼓楼向东路南全是民宅,我班的杨仲义住在第一个院的,中间那个大门是有名的全二宅。两个宅院过后再向东到了十字路口,十字的西南角有一口井,井口很小。十字向右,是十字南街。路西第一个门是旧时的瓦房院改造成新式的洋瓦(机制瓦)房,我班的梁桂花、高峰山、高翠萍住在这个院。再向南是两个并列的大宅院,都是那种明清时的建筑,原县石油公司经理王玺玉住在南边那个院里院的南房,前几年我还去拍照,这是目前县城仅有的一片保存比较完好的明清宅院。向前到了小巷,前面是实小。十字南街的东侧东到东城墙,南至南城墙原来是保安州的小仓和州署所在,州署前是衙门街。解放后这里是粮食局直属粮库,后来粮食局改制,这片土地盖了楼房,就是现在的郡城瑞居。
以下照片为王树忠摄影
霍汉清,男,汉族,1956年1月出生,祖籍涿鹿县武家沟镇溪源村,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经济师职称。1962年涿鹿县实验小学第九班读书,1967年9月辍学务农。1979年9月参加工作,1987年通过河北省自学考试取得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大专学历,先后供职于涿鹿县石油公司、河北省石油总公司6604管理处和中石化张家口石油分公司,2016年1月退休。是河北省石油经济研究会会员,张家口市京畿民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家口市桑干河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张家口市诗词协会涿鹿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涿鹿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涿鹿县民俗文化协会常务理事,涿鹿县溪源村旅游文化发展顾问、涿鹿县苇席编织非遗传承人。《魅力武家沟镇》副主编,著有个人文集《难以忘却的记忆》。全面反映涿鹿县溪源村人文历史,自然风貌,风土人情27万多字的《溪源记忆》一书由九州出版社出版。
图文编辑:颖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