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央视科教
叶佩兰只有高中学历,这位看似普通的老人,却是当今中国最受人信服的瓷器鉴定专家之一。
她在故宫瓷器部工作四十多年,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被人称为故宫三十多万件瓷器的“库掌”。
阴差阳错进入故宫博物院
瓷器有着无穷的魅力,方寸之间有土的敦厚、水的灵动、火的炙热,承载着东方美学和历史文化价值。每每提起这些深藏故宫的文物,这位耄耋老人总会显得异常兴奋。
但是在半个多世纪之前,生在北京的叶佩兰甚至连故宫都没去过。高中毕业的她,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女飞行员。
阴差阳错间,叶佩兰得到了一个进入故宫博物院的机会。上世纪五十年代,故宫急需人手对故宫文物进行清点整理。
在此之前,故宫文物几经流离,故宫文物到底状况如何?还剩多少?人们不得而知。于是在1956年,故宫招收了一批新人,进行整理工作,叶佩兰就在其中。她被分配到了陶瓷组。
瓷器编号 困难重重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故宫博物院陶瓷组接到了一个艰巨的任务,他们要对故宫的三十多万件瓷器重新进行编号。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故宫的瓷器都有自己的编号。但随着个人捐献、墓葬与窖藏出土、社会购买等途径,故宫瓷器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能更好地归类,故宫决定清宫旧藏一律用“故”字打头的编号,而新中国成立之后进入故宫的藏品,一律用“新”字打头的编号。
虽然任务繁重,但叶佩兰很兴奋,在她看来,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学习机会。
叶佩兰:“整个这是一项大的任务,做了好多年。我觉得我幸运的是在故宫工作赶上了故宫的大整理。整理的时候,我们底下铺的都是过去宣统时候的地毯,我们先堆出来这一层都是盘子,后面一层全都是碗。”
经过了几年的时间,叶佩兰跟同事们终于完成了这项工作。如今,故宫的瓷器底部,都会有一个用红笔书写的编号,这其中很多都是叶佩兰亲笔写下的。
鉴别瓷器 火眼金睛
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摸索,叶佩兰逐步成长为了一名瓷器鉴定专家。伴随收藏热的兴起,叶佩兰也时常会接到社会各界的邀请,参加瓷器鉴定活动。
其实很多时候,叶佩兰一眼便能辨别瓷器的真伪。但是为了照顾收藏者的情绪,在她说出那个残酷事实之前,她还是会娓娓道来,慢慢开导。
为了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瓷器的鉴定知识,叶佩兰决定编写一本对比前朝真品与后朝仿品的书,书名就叫做《古瓷辨识》。
让叶佩兰欣慰的是,近年来故宫的各项活动和展览越来越多,年轻人也能在实践中对瓷器有更多的了解和接触。
叶佩兰也希望能尽量参与到这些展览之中,帮助年轻人掌握一些瓷器知识、讲解一些瓷器鉴定的技巧,用自己的毕生所学帮助年轻人快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