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济会在很多人眼里是一个阴谋组织。但知道著名音乐家莫扎特也加入了共济会,就很不理解。一个音乐家怎么和共济会纠缠到了一起。难道一个作曲家也要搞阴谋?
这个疑惑其实并不难解开。大约二百多年前的1784年,28岁的莫扎特加入了维也纳的共济会。18世纪的维也纳,启蒙运动正红红火火地发展。新一代的人更愿意看到的自由、平等和博爱。在维也纳的共济会内部,一些贵族成员开始和平民平等坐到一起,开始实现着平等的原则。
在莫扎特所在的共济会支部,有剧作者施卡内德。他们相识在共济会,有共同的志向。维也纳的共济会给他们这样的文化精英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自然二人开始在艺术上合作。这也正是共济会存在的意义。他们的合作促成了一部流芳百世的歌剧的诞生《魔笛》。1791年西方古典歌剧的经典之世《魔笛》在维也纳首演。
不可否认《魔笛》的诞生深受共济会的赞助。共济会的会址为贵族所提供,是共济会把有钱有权的贵族和作曲家莫扎特和剧作者施卡内德这样的艺术家结合到了一起。难怪有人把《魔笛》称为一部共济会歌剧。这话其实并不过分。但也证实了共济会并非是阴谋组织。歌剧《魔笛》向世人揭示了当年维也纳名为“为了福祉”的共济会分部到底在干什么,他们并非在搞阴谋,而是在宣传平等自由的思想。
《魔笛》是时代的产物,启蒙时代主张的理性和智慧,摆脱封建羁绊等内容也随之体现到了《魔笛》中。剧中代表着最高理想的天国里,大祭司萨拉斯特罗唱到:
“在这神圣的高墙内
人爱人,
不知何为奸人
因为敌人都已宽恕。”
主张宽恕的大祭司萨拉斯特罗代表着共济会的宗旨,平等、博爱和和自由,他代表着共济会推崇的大同世界,人类平等相处,而剧中夜女王代表着黑暗、迷信和念念不休的是“复仇”。让光明和黑暗交锋,让理性和迷信交锋,这不仅是共济会的纲领,也是启蒙时代的启示。通过《魔笛》,新的思想传达给了世人。歌剧一上演,便在全欧洲都获得好评。
《魔笛》的出现,不仅代表着新歌剧的诞生,而且展示了一个新的时代。男人们聚集的地方不再是教堂,而是在民间;讨论的不再是宗教,而是世俗问题;社会中心开始转移,整个欧洲社会开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面对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并非所有人都那么开心,特别是教会。伴随着同济会的出现,感到恐惧的是罗马教会。不出所料,最早对共济会发起攻击的是罗马教会。教皇克莱蒙12世全面禁止共济会,任何加入该组织的人都要被开除教会,并且面临死刑。在天主教主导的国家,如波兰、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地都对共济会发出了禁令。
相信阴谋论的人现在明白了吗?为什么有人攻击共济会,说其是阴谋。一旦了解了莫扎特,所有那些对共济会的攻击都会显得那么可笑而荒唐。
举报/反馈

未君学院

8481获赞 243粉丝
寻找未知,寻找真知灼见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