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提出的八个阶段:
①信任对怀疑——建立信任与爱——没有安全感;
②自主对羞怯——自主性行为——缺乏信心,产生羞愧感;
③主动感对内疚感——自信和责任感——产生内疚;
④勤奋感对自卑感——勤奋,成功感——自卑失败感;
⑤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同一性,方向明确——难以保持自我一致,容易丧失信心;
⑥亲密感对孤独感——与人交往有密切感——被排斥,孤独感;
⑦繁殖感对停滞感——关爱家庭,扶养下一代,有社会责任感——自我,颓废感,生活消极懈怠;
⑧完美感对绝望感——感到满足,安享晚年——在绝望中度过余生。
优点:既注重社会因素又注重文化因素,考察各个方面的关系,涉及人的一生。
缺点:忽视人的意识、理智等高级心理过程在发展中的作用的倾向。
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品德发展理论:
(1)前习俗水平:①惩罚和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②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③人际和谐定向阶段,又称“好孩子”;④尊重权威和维持社会现有秩序的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⑤社会契约和法律的定向阶段;
⑥普通的道德原则和良心的定向阶段。
柯尔伯格道德对德育的启示:
①首先了解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德育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②儿童道德发展顺序是一定的,不可颠倒的,与儿童思维发展有关;
③要促进儿童道德发展,必须让他不断的接触道德环境和道德两难问题,以便讨论和展开道德推理练习,进而提高儿童的道德敏感度和道德推理能力。
意义:由他律到自律和循序渐进,提出道德教育必须配合儿童心理发展。
举报/反馈

那些年的教育

2.3万获赞 5268粉丝
分享教学视频,教学方法,教学反思
教育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