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EnHouse Project设计大赛决赛暨远景集团品牌日在北辰洲际酒店拉开帷幕!到场嘉宾有本次CHINA HOUSE VISION总策展人、艺术总监原研哉先生; YANG DESIGN及羊舍创始人杨明洁老师,中国著名设计师、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国际平面设计联盟(AGI)中国区主席韩家英老师,德国科隆RSAA事务所合伙人及主持建筑师庄子玉老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陈楠老师。
00:30
还有参与EnHouse Project设计大赛的设计师,携30份匠心作品从全国各地远道而来,共同想象“清洁能源X未来之家”的更多可能。
EnHouse Project设计大赛
沈志烽:远景结缘CHINA HOUSEVISION 探索设计X能源新可能
远景集团创意总监沈志烽先生首先登场,为大家介绍远景集团,讲述远景集团参与此次CHINA HOUSE VISION探索家——未来生活大展的初衷和愿景。
沈志烽介绍远景集团
沈志烽先生提到,作为全球领先的数字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技公司,远景集团管理着100GW的新能源资产。在推动新能源发展的同时,远景集团始终致力于通过想象力和设计的力量,把科技和能源打造成为让生活更美好的产品。在设计和产业融合的探索上,远景已经做过诸多的尝试。例如,远景跨界彩通,打造了行业首个彩色风机,还结合各地的文化背景,将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元素也融入风机的设计。此外,远景还与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意大利著名设计师乔治亚罗先生等有过跨界合作。
远景智能风机
此次参与大展,远景集团联合被福布斯评为“最有影响力的中国设计师”的杨明洁先生,共同打造的“绿舍”,也是能源和设计跨界的一次新的探索,这也是远景结缘CHINA HOUSE VISION——一个设计主导的平台的最根本的原因。
远景X杨明洁——绿舍
原研哉:家是众多产业的交汇点
原研哉先生提到,家和住宅是基于众多产业交汇点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因此我们思考“家”实际上就是思考我们未来的生活。今天的中国,慢慢开始从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转型,随着这样的一个整体趋势的变化,新的家居的形式也将发生变化。新的技术的采用的方法,也将越发地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
原研哉先生发表演讲
原研哉先生也从大展总策划的角度为大家分享了此次远景和杨明洁先生打造的作品“绿舍”的创作过程。远景是作为新能源互联网平台,具有非常强的技术实力。在新能源管理的过程中,会产生能源不断产生,但是难以保存的难题。这次作品是希望探索,通过把能量转换成水和光,通过这些来培育植物。通过这样一种能量转换,实现能源更大价值的利用和储存。
远景品牌日现场活动
同时,绿舍的设计还引入了智能化操作的概念,居住者可以通过智能终端来远程培育和照看植物,同一家人也可以通过植物实现更多情感的交流和互动。在当下这样快节奏城市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栽培养育植物这样一种慢节奏的新形式去和家人产生联系。原研哉先生希望,在未来,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去推动这个项目。为未来家居提供更多的启示。
杨明洁:设计能否改变社会
当最初谈到“能源企业”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想象到一个煤炭火力发电站,或者水力发电站。杨明洁先生回忆第一次和远景见面的时候,了解到作为一个体量巨大的能源互联网平台,对于设计有浓厚的兴趣,他一度非常惊讶。了解到远景集团在设计和能源产业融合上所作的努力和探索之后,杨明洁先生认为他们在参与此次CHINA HOUSE VISION探索家——未来生活大展的设计项目上,达成了价值观的统一。
左起:杨明洁、韩家英、庄子玉
杨明洁先生认为,设计它并不单单只是去做一个很美丽的外观,设计应该是解决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我们环境之间的一个关系。所以说当设计面对一个个体的人,那设计师需要去考虑如何去实现完美的用户体验。而当设计师面对一个族群的时候,应该更多考虑产品和用户之间的精神沟通,为用户族群打造一种身份认同。而身份认同所对应的就是产品的品牌识别性。而在更大范围内,当设计师面对整个人类,整个地球的时候,应该更多的去思考可持续发展,思考设计对于社会的启迪意义。
远景品牌日现场活动
杨明洁先生进一步阐释了绿舍的设计巧思。他提到,这座未来之家的名字叫绿舍,意味着一座充满绿的家园。通过剩余能源转换成光和水,每个人都可以在家里面培养出一片生机勃勃的菜园。
三号馆——绿舍
在绿舍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巧妙的装置,这个名为“蹲·方寸”的作品由原研哉先生亲手设计并首次在中国展出。通过这个装置,参观者可以看到上面有很多水珠,滴滴嗒嗒的流下来,就像一个雕塑一样。杨明洁先生解释说,之所以设计这样的装置,是希望把水珠产生的过程放大,当参观者去观察这个过程的时候,他就会去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去表现,从而了解我们设计的意图和愿景。
在演讲的最后,杨明洁先生提到,他希望一个好的设计,应该向公众去传播一种正面的社会启迪意义。他本人其实并不是一位建筑师,而是一位工业设计师。所以说绿舍的整个外形看上去或许比较普通,就是一个白色像家一样的盒子,一个最原始的一个家的概念。然而,杨明洁先生也提到此次他参与设计的项目并不是通过建筑本身让人去感动,而是通过一种诚恳态度与经验的设计,将技术如何影响未来的生活可视化,让未来人与自然关系更加和谐的一种探索。
绿舍
陈楠:关于“家”的六个思考
陈楠老师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博士导师,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的常务副主任,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的设计者之一。陈楠老师还尤其擅长字体设计,也是全球首套甲骨文字库的设计者。
陈楠老师博古通今,旁征博引地为我们解读了“家”。他的演讲主题是《设计·家·6个问题》,提出六个关于社会学的“家”、传统、隐私、空间菌群平衡、量子守恒等六个问题。他认为“家”是一个古老的社会学概念,科技的进步也许提升了家中生活的便利性,甚至更换了某种生活方式。但是在这个神秘的空间里上演的却可能是没有改变的目的行为与对心理慰藉的追寻。“家”对于机体与心灵的保护、呵护也许是科技最应该努力揭示、塑造并达成的目的。
陈楠老师
庄子玉:人与空间的交互
著名建筑设计师庄子玉老师也登台为大家分享。庄子玉老师是德国科隆RSAA设计集团合伙人以及主持建筑师,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他的作品有纽约宾夕法尼亚大街15号超级塔、南京五季金陵饭店、北京鼓楼7号院改造、安徽铜陵山居等等。其中铜陵山居作品在漂亮的房子当中有一个呈现,并且成为建筑史上首个设计以及建造过程被上亿的观众观看的一个建筑项目,并且获得多项国际大奖,包括德国标志性建筑设计至尊奖、DFA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金奖等。
庄子玉老师
庄子玉老师认为,城市化的今天,人用手机消费大量的信息,获取信息的平面越来越小,但城市空间越来越大,这是当代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矛盾。如何让空间和信息平均散布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建筑空间最有意义的部分,应当是人和空间之间的交互,并且这种交互是主动的。
韩家英:将故宫文化脱离出来
作为此次沙龙的另外一位重量级嘉宾韩家英老师也现场分享了他对于此次大展的感受以及他对于未来生活的思考。韩家英老师是中国著名的设计师,央美客座教授,国际平面设计联盟(AGI)中国区主席,并且在2012年至2014年在深圳的华美术馆、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的美术馆、上海罗洛克外滩三地举办了个展。
韩家英老师
韩家英老师认为设计师的工作就是努力把我们可见的一些东西打造的更加美好。韩家英老师也为大家分享了他近两年来从事的一些项目,包括当时非常火爆的故宫——千里江山图的展览设计,并结合展览的主题,设计了展览相关的衍生品。除此之外,韩家英老师也分享了几个他印象深刻的项目,与大家分享设计灵感的产生来源和设计过程中的难忘细节。
EnHouse Project设计大赛获奖作品
EnHouse Project设计大赛颁奖礼
评委公布了最终获奖的6项设计作品,获奖作者也逐一登台为大家介绍设计理念和灵验来源。以下就是本次EnHouse Project设计大赛最终获奖的作品介绍。
《月千集》——彭子娴
未来世界,地表生活所带来的成本与人口压力不断上升,一些从未被人类真正涉足的领域开始被探索,曾经神秘的天空,不可居住的死亡领域被提上日程。新能源新技术的使用使我们可以在天空之中,举目远眺星河,低头遥看河山。房屋传统模式的改变可能会给不同类型的工作者带来另一种思考环境与工作环境。当飞行的房屋聚集在一起,从产生另一种新奇的社会生活模式中,探讨一个人类共同和谐生存的新未来。
《云屋》——张子光
漂浮在天空的是一朵白云
白天
它为我们遮挡阳光
夜晚
它为我们提供光亮
连接天与地的是雨
夜晚的光雨
使我们感受到了能量的转化
脚下的土地是我们所生活的自然环境
一片能源生产与消耗的居所
人们的生活建立在能源的基础上,未来的家是一个能源生产与消耗的循环居所。
以自身能源循环与周围的环境相融。此时的自然环境成为了建筑空间的一部分,”类自然的“建筑空间环境,将重新连接人们对于自然的感知。
《植物·宅》——赵人正
我设计的植物宅,未来的住房不应该像钢铁.像花瓶.或是人的奴隶,人不去思考不去做事完全靠房子解决了,人有应该何去何从。未来的房子应当是一个生命体,一个像植物一样的生命体。植物是吸收周围的资源为人类提供有机物与氧气。植物·宅也如此,通过地下部分吸收地下水,还有地表与地下的温度差,来调节房子的温湿度。而且他改变了传统能源集中式供电的模式,来自风能、太阳能的绿色能源通过物联网被高效地转换、管理与输送。地表部分可以自由变化其形状,调整到最亲近自然最贴合自然。让人更好的感受春天的风.冬日的雪.夏天的草坪,让人达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
《“大家”ד小家”》——李惠卿
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手段逐渐增多,一部分人们穿梭在不同的城市做着不同的活动,但在外疲惫了一天,不同的住宿无法满足工作游民或独居人心灵上慰藉的需求;我希望家就像“蒲公英”一样,可以跟随自己的脚步,来到自己想要到的城市,在陌生的环境里,可以在一个熟悉的环境里结束自己疲惫的一天;“大家”分为两部分,一是自己的常驻家庭,二是由来自不同地方的“小家”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小家社区”;“小家”则是人们远出可以“随身携带”的一间从常驻家庭里分离出来的房子;通过家的“分离”和“再组合”,让人们在外有熟悉的休息环境,得到心灵上的慰藉意外,联系其他的“小家”,形成的“社区”,人们也能有交流的环境和生活的新鲜感;通过“大—小—大”的组合形式,结合绿色能源收集和储备,来实现人们在向远处出发时,可以欣赏到不同的风景和改变以往枯燥的生活体验。
《In Wonderland》——刘思婧
家是最舒适愿意长久停留的地方,我希望未来的家能够高效吸收转换自然界的能源;或是对能源进行循环再生;或是便携轻巧可以轻松移动。于是我构造了一个wonderland,不局限于一间屋子内的构造,希望在拥有智能家居生活的同时,整个居住生态圈也可以达到与外界环境动植物的和谐共生。
《EnHouse for Diversity》——朱枫
一个House单元,它的所具备的功能可以包罗万象。在5×5×5m的一个空间中,我设计了一个可变的模数化的建筑单元作为原型。假设固定三个面为他的不变量,主立面能够拓展、变形,通过延展”可变空间“适应不同功能需要。除却主体的居住空间之外,house白天可延展出一些其他的功能:信息中心、小型商店、报刊亭、花房,甚至是一个小型的展览厅。
举报/反馈

CHV探索家

14获赞 27粉丝
ChinaHouseVision探索家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