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的罗湖旅检现场
深圳河蜿蜒西流,汇入南海。罗湖桥横跨深圳河,连通深港。改革开放初期,正是这座罗湖桥,人们怀揣着梦想一次次从上面走过,把西方新的信息、技术,甚至产品带到了内地,而香港、台湾的投资者也是从这里回到内地,开始新的创业之路。百年罗湖海关,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洗礼,见证了深圳经济特区的飞速发展。
当年日均通关旅客1.5万人次,如今23万
昔日的罗湖桥
罗湖海关前身为1887年设立的九龙关罗湖关厂,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罗湖口岸正式为国家对外开放口岸,从此,罗湖口岸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门”,罗湖桥也在真正意义上承载着国门的使命。1985年,深港间完成口岸改造,深圳的罗湖口岸与港方罗湖车站之间建起联检大楼和出入境分流的双层罗湖人行桥,旧的罗湖桥则成为铁路专用桥。1987年1月20日,经海关总署批准,罗湖海关成立并正式对外办公。罗湖口岸与香港新界一桥相隔,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任一肩”,是我国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和门户。
九龙海关旅客行李检查站
上个世纪80年代初,罗湖口岸日均进出境旅客只有1.5万人次,对于罗湖海关设计之初的5万人次容量来说,还尚有余量。但是如今这个数字早已超过了23万人次,历史最高峰更是达到了39.8万人次(2004年4月3日,清明节前日)。
当年旅客带面粉、大米回乡,现今名牌傍身
昔日旅客扛着大包小包过关
九龙海关在罗湖口岸设立监管站时,由于条件艰苦,没有办公楼,海关关员就在铁路边摆张桌子办公。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内物资匮乏,华侨和港澳同胞回乡的时候,面粉、大米、衣料什么都带,甚至有带着煮好的红烧肉过关的。一到春节,罗湖口岸人山人海,进出境旅客排着长龙过关,有人笑称:“深圳深圳,一过关,心就震”。当时,全关上下抽调人手,关员的家属也动员起来,通宵达旦地验放回乡旅客。一天下来,起码要查验2万多件行李。
随着经济的发展,经罗湖口岸进出境旅客携带行李物品的种类、数量也发生着明显变化。以前商品物资匮乏,买什么都得凭证凭票,而海关对物品的监管又特别严格。譬如衣服鞋帽,那时候规定每人只能带衬衫8件、大衣和毛衣8件、内衣裤10件等。于是,很多旅客回乡,身上穿着十几条裤子过关,以为这样就可以多带点物品回来。如今大不一样了,过关旅客带的是国际名牌商品,LV手袋、劳力士手表、金银首饰、高档电子产品等等。
当年逢人必检,而今智慧旅检
便捷智能的监管模式
罗湖海关在整个中国海关制度的发展和变革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正因如此,在中国海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如果说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那么中国海关的改革就是从旅检开始,而旅检改革则是从罗湖海关开始的。
旅客通关安全监管平台
改革开放伊始,罗湖海关便率先改革,改变当年“逢人必检”的监管方式,将旅客自行申报与海关随机抽检相结合、开始了“放开一般、突出重点”的监管新尝试。40年来,罗湖海关不断改革创新,率先开发出《旅客通关管理系统》,后在广东关区推广使用,并逐步走向全国海关,推进了现代海关旅检业务制度改革;继启用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实现对旅检现场作业的即时视频监控后,罗湖海关又率先在全国旅检系统引入风险管理理念,同时启用了人身探测器、“金属探测门”等先进仪器。
作为担负深圳关区近1/3的进出境旅客行李物品监管任务、单个口岸最大客流量的罗湖海关,积极适应客流变化,不断推出新的措施和科技手段,努力强化监管、提升服务。
“智慧旅检”人脸识别系统
近年,上线运行“旅客智能分类通关系统”,完善人脸识别模块功能,增配具备智能判图功能的CT行李检查机,探索运用查缉人身绑藏的太赫兹人体检查设备,强化单兵执法记录仪的使用,这些技术设备和手段大大震慑了走私分子,遏制了“水客”生存的空间,罗湖口岸通关环境进一步净化,通关秩序进一步优化,守法旅客通关体验不断提高。
百年罗湖关,是改革开放40年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更是建设者,在改革的浪潮中不断顺应形势、推陈出新,始终昂立潮头。如今,正华丽转身,智慧罗湖关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为国把关、为民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
点击以下 关键词 查看往期内容
邮包 | 邮包查询 | 知识产权海关保护 | 税 |
协调制度 | 协调制度入门 | FTA | 外贸数据 |
通关无纸化 | 新《海关稽查条例》 |
联合激励 | 年报 | 安智贸 |
供稿:深圳海关
举报/反馈

海关发布

43.2万获赞 51.8万粉丝
海关总署官方信息平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办公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