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记者 张爽)在监管机构出台措施来稳定股市,尤其是证监会鼓励并购重组新政推动下,近期“壳概念股”表现优异,商业城也自底部连续两日涨停。作为沈阳本土老牌商业百货企业,商业城是如何沦为“壳公司”的呢?
近几年,商业城的发展境遇可谓悲惨,扣非净利自2006年便一直亏损,而且资产负债率畸高。公司曾几度“披星戴帽”而后又化险为夷,走上了一条靠转卖资产保壳的不归路。
深陷亏损泥潭 经营隐患多多
商业城,全称沈阳商业城股份有限公司,为辽宁省沈阳市的一家区域性百货零售类公司,早年间为国资控股,公司于2000年在上交所上市,目前主营业务包括百货业态和超市业态等。
近几年间,商业城的业绩每况愈下,自2006年以来扣非净利便连年为负。2015年、2016年、2017年公司营收直线下滑,分别为12.51亿元、9.67亿元、9.22亿元,扣非净利润分别亏损1.56亿元、1.21亿元、1.12亿元。2018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4.52亿元,相较2017年同期上涨3.99%,而归母净利润亏损5438万元,同比减少138.3%。
数据来源:wind
从业务构成来看,百货业态业务在公司主营收中占比最高,2018年上半年,百货业态占比总营收98.31%,超市业态的营收占比为1.65%。而商业城主要是以零售为主的百货、购物中心为主要盈利来源。对于公司业绩下滑的原因,从市场环境看,公司所处辽宁及沈阳区域内,主要业务集中度高且营收来源主要依靠东三省,2018年上半年,沈阳市为商业城贡献营收达99.42%,受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限制,传统实体零售企业面临消费低迷不振、渠道竞争激烈等多重困难,商业城的经营发展也显得异常艰难。同时,近年来,在零售电商的冲击下,公司的实体店陷入了客流少、毛利率水平低下、业绩持续亏损的尴尬境地。
除了业绩陷入亏损困境外,公司债务问题也引人担忧。近几年来,商业城频繁在资本市场上募资、力图缓解公司资金紧张的情况。近十年来,公司资产负债率一直居高不下,2016年—2018年上半年,商业城的资产负债率分别达95.99%、90.81%、94.93%。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末,商业城在资本市场累计募资金额已达14.97亿元,其中,短期借款占比达82.92%,而公司每年的利息支出数千万元,今年上半年利息支出3631万元。
数据来源:wind
脱星摘帽恶性循环 保壳卖壳不归之路
2009年,沈阳国资委以2.7亿将商业城第一大股东—沈阳商业城全部国有产权进行承债式转让,由深圳琪创能贸易有限公司接盘,交易完成后,琪创能持有商业城26.14%股份,实控人由沈阳市国资委变更为熊利碧。2014年初,商业城实控人变更为“茂业系”掌门人黄茂如。此后,重组便成为了商业城的主旋律。
财联社查阅资料发现,仅2014年—2018年四年间,商业城两度披星戴帽,共计停牌重组四次。2014年2月,商业城与中兆投资签署《股份转让协议》,中兆投资以现金 2.07亿购买其持有的商业城2091万股股份。同年6月,商业城与关联方深圳茂业商厦有限公司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分别以2.96亿元和4140万元的价格出售辽宁物流有限公司99.94%的股权和沈阳安立置业经营有限责任公司100%的股权,而这两笔资产的剥离,使商业城成功摘掉了*ST的帽子。
2016年9月,公司再度转卖资产,作价3.59亿将子公司铁西百货99.82%的股权售出,接盘者为港资企业—莱茵城置业,该笔资产账面价值为2.7亿元,当年为公司带来共计9000万的投资收益。同时,两个月后公司又出售所持的盛京银行8550 万股股份,出售后又公司获得约3.1亿元的投资收益。
数据来源:wind
然而,转卖股权并未挽救公司每况愈下的业绩,2014年—2016年商业城亏损颓势延续,扣非净利亏损金额分别达2.69亿元、1.56亿元、1.21亿元。尽管如此,商业城依旧没有停止“卖卖卖”的脚步,2018年9月,商业城再次故技重施转卖资产。
随着公司可卖的资产越来越少,商业城今年上半年公司资产为18.87亿元,相比2013年的35.38亿元,已经几乎减半,依靠卖资产已然不行,能拯救商业城的路恐怕只有“卖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