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0月24日报道(文/李坤晟)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到瓦罕走廊车程需要四五个小时,记者随车队清晨出发,目的地为海拔4860米的中阿边境。
车队沿着314国道的中巴友谊公路一路向西,道旁渐渐人烟稀疏。七八月份正值帕米尔高原一年中最好的时节,但此时窗外景色仍格外苍凉。苍茫的帕米尔高原号称“万山之祖”,似乎在生命起源之前,这些山就站在这里。
行至海拔4200多米的罗卜盖孜沟山坡,可以看到一座石碑刻着“东晋高僧法显经行处”。相传,法显去印度求取佛经时曾路过此处。法显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近代学者梁启超说:“法显横雪山而入天竺,赍佛典多种以归,著《佛国记》,我国人之至印度者,此为第一。”
提及瓦罕走廊的《佛国记》不仅是一部传记文学的杰作,而且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对研究当时西域和印度历史极有价值。
在法显石碑旁还有一块石碑刻着“大唐高僧玄奘经行处”。传说玄奘从印度取经归来也路经此处。为了确定玄奘东归古道路线,冯其庸教授曾八次踏上帕米尔高原考察。经过对汉唐遗迹、沿途景观和玄奘本人记述等历史文献进行比较研究,他基本确认玄奘东归时经由帕米尔高原的瓦罕走廊,通过明铁盖达坂进入中国境内。
唐太宗李世民对玄奘西行历游诸国的所见所闻颇感兴趣,让他详细记录下来。玄奘就把他游历诸国的地理环境、风俗人情、历史及现状、土特产品以及传说故事等一一口述,让徒弟们记录成《大唐西域记》。该书是研究中亚、南亚地区古代史、宗教史和中外关系史的重要文献。
可以说,在法显和玄奘取经的时代,瓦罕走廊是中原文化同各种文化交流的通道;在更广的历史时期,瓦罕走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而在近代史上,瓦罕走廊见证了列强纷争的风云变幻。
19世纪80年代,俄国军事占领帕米尔,1893年俄英瓜分了部分帕米尔高原,南边属于英国控制下的今巴基斯坦地区,北边是沙俄控制下的今塔吉克斯坦地区,自然条件最为恶劣的瓦罕走廊被甩给了阿富汗作为俄英势力范围之间的缓冲区。这也是阿富汗的版图伸出一只细长手臂与中国接壤的原因。196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阿富汗王国边界条约》确认以双方实际控制线为划界依据。
一路颠簸,车队到达此行目的地,位于南瓦根基达坂的中阿边境界碑处。阿富汗一侧是无人区,遍地石砾,更远一点是一座寂静的山谷。想来山谷的豁口往深处蜿蜒的就是地图上从阿富汗伸向中国的那只手臂——瓦罕走廊。中阿边境2号界碑根据中阿两国政府签署的边界划分协议于1964年设立。界碑的中国一侧刻有“中国 2 1964”字样,阿富汗一侧刻有阿拉伯文和当时阿富汗王国的徽章。半个多世纪过去,界碑中国一侧,一个安定、富足的国家正在走向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