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22日消息(记者王子衿)1987年,《剧本月刊》发表了陈亚先先生创作的剧本《曹操与杨修》,时年47岁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夹着剧本,听着贝多芬的《命运》,梆梆梆梆,坐着火车,夜闯潼关,潜入了上海滩”。正是这次在尚长荣看来“现在说是有勇气,实际回忆起来不无苦涩”的“壮举”,催生了后来被称为是“新时期中国戏曲里程碑式作品”的京剧《曹操与杨修》。
即便已经过去30年,这部作品依旧启迪着当代观众的思考,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2018年10月11日开幕的第五届京都国际电影节上,尚长荣被授予最高敬意奖,由其主演的京剧3D电影《曹操与杨修》也在电影节期间展映。
“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在尚长荣艺术追求的道路上,有多个与“三”有关的数字。
尚长荣工花脸,为京剧“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三子;主演的京剧《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世》《廉吏于成龙》组成了尚长荣“新编京剧三部曲”并分别获得第一、三、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金奖;尚长荣本人曾三次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三次获得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
1979年,陕西省京剧团推出的新编现代京剧《平江晨曦》轰动一时,这也是改革开放之后尚长荣创作、主演的第一部新戏。进入八十年代,尚长荣迎来了艺术创作的春天,他率领陕西省京剧团创作演出了一批有着广泛影响的新戏。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也是中国京剧起曲折发展的四十年,以尚长荣为代表的戏曲艺术家们薪火相传,始终孜孜以求,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让京剧艺术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图为尚长荣接受记者采访 央广网记者郭彦文摄
《论语·公冶长》言:“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面对八十年代中后期京剧人才流失、发展步履维艰的窘境,当时已经称得上“功成名就”的尚长荣仍然坚守在舞台上,思考着如何让京剧与时俱进。
1987年,为了一部新戏,尚长荣凭着“子路之勇”只身一人,悄然离开西安,怀揣剧本敲响了上海京剧院的大门。
1987年7月,《曹操与杨修》正式建组。“《曹操与杨修》的出台与诞生没有豪华的排练场,没有高档的会议室,没有空调,只有一颗火热的心”,尚长荣告诉记者。
一年后,该剧赴天津参加全国京剧新剧目汇演后一炮打响,被赞誉为“新时期中国戏曲里程碑式作品”,在多座城市上演并斩获奖项无数,尚长荣也被称为京剧舞台上的“第七代活曹操”。
自幼耳濡目染,5岁首次登台出演京剧《四郎探母》中的杨宗保,尚长荣至今已在舞台上活跃70余载,开创了“架子花脸铜锤唱”“铜锤花脸架子唱”的艺术模式,并一直为京剧艺术的创新与传承而努力。
 精美戏曲手段演绎新时代故事
曹操一声“斩”,刽子手斧落灯灭;灯光复明,已经被斩首的杨修从台上慢慢站起,与曹操相对而立,手拉手向观众鞠躬,场内响起现代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回忆1988年《曹操与杨修》天津首演时的情形,尚长荣告诉记者:“这个曲子一放观众全愣了,以为是录音师放错了带子。我们(与“杨修”扮演者)两个先握手,再四只手紧紧握在一起的时候,观众席都‘炸了’”。
正如《让世界充满爱》中所唱:“希望会有那么一天,再也没有眼泪仇怨,再也没有流血离散,共有一个美丽的家园”,尚长荣这样设计的初衷就是希望从千年前的历史悲剧中回到最光明、最幸福的时代,期盼历史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
宋元以后,曹操成为戏曲舞台上经常出现的角色,尽管也有《虎牢关三战吕布》《文姬入塞》等少数塑造曹操正面形象的剧目,但曹操逐渐演变成一个满脸白粉的奸臣形象,“白脸曹操”变得家喻户晓。
为了塑造一个更有血有肉的角色,尚长荣通读《曹操文集》,设计了七八种“笑”,并对曹操的形象进行“微调”,最终塑造了一个喜怒无常、机敏诡诈却又能屈能伸的曹操。
尚长荣探索人性、激活传统,积极为传统艺术寻找新文化支撑。在他演绎的角色中,人物不再是脸谱化的存在,而是多了人性与骨血,更显和蔼可亲。
《曹操与杨修》中曹操不屈不挠,尽管赏识杨修的才华,却也在性格的驱使下不得不“痛下杀手”;《贞观盛世》中直言不讳的魏征会于梨花荫下持酒壶唱“翠涛清醇谷米香,陶碗代杯胜金觞。柴门陋室烧火炕,还有个结发老妻赛新娘”;《廉吏于成龙》中清瘦的于成龙坦荡真诚,醺醺大醉还念着“百杯入肚我岿然不动”……
图为尚长荣墨迹 央广网记者郭彦文摄
“我们美好的民族戏曲艺术,终究不是博物馆中的甲骨文,也不是秦兵马俑,应当用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这种精美的中国戏曲展现手段,去演绎中华民族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故事。如果一个剧目不能跟时代同步,不能引起同时代人们的观赏兴趣,那么它就只是一个博物馆的历史作品,我们是要给人们一种美的欣赏,从而启迪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尚长荣告诉记者。
举报/反馈

央广网

5088万获赞 455.1万粉丝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中国声音
央广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