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3日,河北省献县武装部组织水务局抗洪抢险排进行实兵演练,100余名民兵预备役人员进行了冲锋舟救援、照明灯升降、打桩等项目的演练,以提高抢险救灾的应急能力。 新华社发 (牟宇 摄)
新华社石家庄10月16日电(记者曹国厂)“我小时候,村里经常发大水,庄稼被淹,大人吃不饱,小孩子饿得直叫,刚过了麦收季节,大人就带着孩子外出讨饭。”尽管已经90岁高龄,但郭秀英依然难以忘却自己10岁时外出讨饭的情景。
1928年出生的郭秀英是河北省献县临河乡李疃村村民,老人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她一边抚摸着今年新收获的堆在门口的玉米棒,一边感慨说:“现在扔掉的东西,都比那时候吃得好。”
回忆起过往,老人还讲了一个关于“献县奶奶”的辛酸故事:泛区贫苦百姓到外地讨饭,进人家里常会被问:你家是哪里的啊,如果碰到年龄大的,我们回答:“献县的,奶奶。”有时候回答连在一起,就成“献县奶奶”了。久而久之,献县泛区外出讨饭的人就被称为“献县奶奶”了,而且这一调侃的称呼当时流传甚广。
献县地处河北平原中部,每到夏秋两季,上流滹沱河和滏阳河两河洪水到达献县,历史上经常漫溢出堤,造成决口泛滥,形成了献县泛区。献县泛区的主要作用是滞洪,用于调蓄洪水,缓流陈沙,减轻下游河道泄洪压力。该泛区形成于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至今已有137年历史。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被当时的清政府定位“钦定泛区”。
据献县水务局提供的史料记载,从1881年至1949年,献县蓄滞洪区共运用泄洪37次。新中国成立后,又经历了4次较大洪水和5次中小洪水。在历次滞洪中,蓄滞洪区为保卫京津、铁路、油田,保护下游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献县泛区共有48个村庄、7万多农民,每年夏秋季节,都被洪水的阴影笼罩着。记者在献县泛区采访发现,这里的村庄房屋建筑具有典型的特征:地基都很高。一些村庄还建有“避水房”,这是专供村民在洪水袭来时紧急避险用的“救命房”,其构造远比普通房屋结实。
献县水务局负责人介绍说,2004年,献县泛区被列入国家重点蓄滞洪区。随后,泛区应急建设项目开工建设。根据县域水资源条件,最终建成了“布局合理、多源互补、丰枯调剂、引排得当、蓄泄兼筹、统一调度、保障发展”的水系“互联网”。2011年至2015年期间,总投资2.089亿元,在全县18个乡镇建成万人以上的联村集中供水厂21座,万人以下的小联村供水厂2座,城乡供水一体化网络格局初步形成。
“近年来,国家兴修水利工程,我们这里‘水害’变成了‘水利’,再也不怕水淹了。”郭秀英说,“前些年我还能打点零工,岁数逐渐大了,孩子们不让干活,我就在自家院子里种点豆角、丝瓜、辣椒,日子越过越好了。”
近日,包括献县在内的河北省25个县(市、区)退出贫困县序列。献县泛区小有名气的快板艺术爱好者刘金熬创作的一首快板作品中这样说道:“老百姓是真激动,幸福的指数在攀升,生活越来越美好,小日子过得似火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