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春柳社成立是我国最早的话剧团体,为话剧的日后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其成员主要是一些在日本留学的学生。曾孝谷[1]、李叔同[2]是该社最早的发起人。受当时日本兴盛的“新派剧”的感召,醉心于这种能够逼真的表现现代生活的新型戏剧艺术。后来的中国话剧运动开拓者之一的欧阳予倩就曾为春柳社的成员。
1907年2月,春柳社在日本东京演出《茶花女》选场,获得较大成功,由此中国开始有了“写实的,模仿人生的,废除歌唱全用对话的新戏”[3],出现了现代较正规的话剧演出形式了,一些学者和戏剧家(如田汉)认为,中国的话剧史由此拉开了序幕。1907年夏,春柳社在东京演出《黑奴吁天录》,引起更大的轰动。“这是春柳社的第一次的正式演出,也是中国完整的话剧第一次演出。”[4]一些学者认为《黑奴吁天录》[5]的演出是中国话剧史的开端。
1907年,王钟声[6]来到上海,成立春阳社,后与春柳社成员任天知[7]一起创办中国第一所新剧学校——通鉴学校,广泛收罗新剧人才。1908年春,他们在上海演出了《迦茵小传》[8],这是中国本土第一次公演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话剧。之后,王钟声带着通鉴学校到上海苏杭一带演出,卖座情况欠佳。通鉴学校成立两个月便宣告解散。后王钟声率团北上京津演出新剧,成为北方上演新剧的开端。
1908年,张伯苓在国外考察之后,回到南开学校(成立于1904年),作为校长,亲自组织、知道学校的师生开战编演新剧的活动。1909年,南开学校进行了第一次话剧演出活动,剧目《用非所学》,由张伯苓自编自导,并兼主要演员。成为我国北方话剧运动的滥觞,后南开中学逐渐成为中国北方话剧运动的中心。
1911年到1912年是文明新戏的全盛时期。辛亥革命前夕,春柳社成员陆续回国,1912年在上海成立“新剧同志会”,1913年赴湖南,以“文社”名义演出,开辟了湘省的戏剧运动。1914年在上海成立春柳剧场,组织大规模的职业性演出活动。
1914年3月,南开学校的周恩来与其他两位同学倡议,在校内成立“敬业乐群会”,组织新剧演出活动,同年11月,正式建立了“南开新剧团”,这是中国北方第一个正规的学校业余话剧团。
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著名的《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的正式提出,。之后,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欧阳予倩,周作人,胡适等人纷纷著文,表述了对中国传统旧戏的批判态度及对中国戏剧改革的看法,造成了很大的声势。这些著文出版于1918年10月15日的《新青年》5卷4号,编为“戏剧改良”专号。
1918年,在对中国传统旧戏的批判运动中,《新青年》6月出版了“易卜生[9]专号”,大张旗鼓的介绍易卜生。易卜生对中国话剧的影响是倾注性的,是强烈、深入、持久的。
1919年,胡适的《终身大事》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这是中国新文学史、中国话剧史上第一部在刊物上公开发表的剧作。
1921年,“爱美剧”运动兴起。指戏剧家不满与戏剧的商业化倾向,而提倡小型的,业余的,实验性的演出,不以盈利为目的,着力于提高戏剧的艺术质量。五四时期的著名戏剧家陈大悲[10]在《晨报》发表文章《爱美的戏剧》,正式的,系统的,明确的论述了该问题。
1921年5月,在“爱美剧”思想的影响下,在上海成立了民众戏剧社,是中国第一个业余话剧团体。参与者有沈雁冰,郑振铎,欧阳予倩,熊佛西,陈大悲,徐半梅等。
1921年5月,民众戏剧社创办《戏剧》月刊,《戏剧》月刊是我国现代最早出现的一个专门性的戏剧杂志,它对于探讨理论,对于我国原有戏剧的创造和革新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21年冬,上海戏剧协社在上海成立,它是中国现代话剧团体中历史最长的,为总过话剧运动从业余跨向职业化奠定了社会基础。1939年被迫停止。
1925年余上沅[11],闻一多等人,在北平把已关闭的“美术专科学校”改名为“艺术专门学校”,增设了音乐系、戏剧系,它的成立,使人艺戏剧专门学校停办后培养戏剧人才的事业得以继续。后余上沅在徐志摩的支持下,在《晨报》副刊开辟了《剧刊》周刊,并凭借这一校一刊展开了“国剧运动”。
1927年冬,南国社成立于上海。领导人田汉。南国社前身为南国电影剧社。设有文学、绘画、音乐、戏剧、电影等五部,以戏剧活动为义。主要成员有田汉、欧阳予倩、徐志摩、徐悲鸿、周信芳等。其宗旨是“团结能与时代共痛痒之有为青年作艺术上之革命运动”。创办刊物《南国月刊》、《南国周刊》。
1930年,中国左翼剧联成立于上海。
1934年,曹禺发表作品《雷雨》,1935年发表作品《日出》。1941年发表作品《北京人》。
1937—1941在抗日战争初期,主要演出戏剧有《保卫卢沟桥》《放下你的鞭子》[12]等。
1944年,以演剧队为中心,动员了数十个剧团,在桂林举行盛况空前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简称“西南剧展”,这是一次国统区抗日进步演剧的空前大检阅。
1941—1945,抗战戏剧的主要剧目有《屈原》、《法西斯细菌》等。
1951年,老舍发表话剧《龙须沟》,1958年发表话剧《茶馆》。
1952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它是一个具有独特表演风格的国家级话剧院,首任院长曹禺。
1958年, 郭沫若先生专门为北京人艺创作了一部历史剧——《蔡文姬》,剧情描写了距今2000多年前东汉才女蔡文姬的坎坷际遇。1959年,著名导演焦菊隐先生将这部戏搬上舞台,一经亮相,就成为戏剧界最走红的一部名剧。
1962年,由沈西蒙、漠雁、吕兴臣集体创作,沈西蒙执笔的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发表于《剧本》1963年第二期。1962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部队前线话剧团首演。
1978年,话剧《于无声处》,在全国演出,充当思想解放的先锋。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不再满足于话剧舞台的政治化,新的审美需求呼唤着话剧的本体发展和舞台的多样化,呼唤着中国戏剧舞台的形式革命。著名导演黄佐临所长期倡导的“写意戏剧”露出端倪,其最佳体现一是他本人导演的《中国梦》,一是徐晓钟导演的《桑树坪纪事》。一个探索的时代到来了,话剧开始用新颖的时空切割方法、换场的灵动形式、象征性的表现手法等舞台手段,打破旧有的范式。
1986年,台湾导演赖声川指导《暗恋桃花源》,获得成功。
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注重于剧场性的同时,话剧舞台一边继续延伸探索的趋势,一边开始对写实手法的回归。过士行的《鸟人》、《鱼人》、《棋人》三部曲和《坏话一条街》则以其独特个性受到关注。小剧场实验的蓬勃开展,独立制作人的活跃,戏剧制作和运转体制方面的探讨,都在形成风格多样化的舞台面貌,而这种面貌将定型为当代话剧的时代特色。
参考书目:
黄会林:《中国百年话剧史稿》 北京师范大学 2009
田本相:《中国近现代戏剧史》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2008
刘方政:《中国现代话剧史论》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王卫国:《中国话剧史》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8
田本相:《中国话剧百年的伟大成就》,《戏剧文学》,07年1期
刘厚生:《中国话剧史的十一个“为什么”——回顾话剧百年兴衰之路》
《中国戏剧》,07年5期
韩晗:《百年中国话剧史与文学史的现代性问题刍议——兼谈当下中国话剧史研究诸问题》,西南民族大学学报,08年5期
等
后记
话剧是从外国引进的剧种,如果以1907年春柳社在日本东京演出的《黑奴吁天录》等作为中国话剧史的开端,到了今天,话剧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它不但在中国的土地上扎根生长,而且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全国性的大剧种。2007年是话剧百年,很多媒体都报道了这一事件。
尽管话剧已经有了百年的历史,由于它是舶来品,相比着中国戏曲,小说等悠久的历史,它还是年轻的,改革开放以后,话剧在互联网发展,新兴媒体技术应用的大背景下,产生了新的特点,不仅仅是演员的表演和对白来表示话剧本身的内容,而是声光形上的整体上的表现,而且就一些话剧而言,他的商业性是增强了。
总结中国的话剧,总的来说,是与广大人民息息相关的,表现的描绘的也都是人民所熟悉的,容易激起人民共鸣的。
然而就个人而言,接触到的话剧并不多,而且在电视电影等媒体的作用下,话剧似乎观众很少,地位有些类似于今天的戏曲。除了有特殊爱好的人,一般的年轻人都很少关注戏曲。而在某种程度上似乎还不如戏曲,戏曲虽然老年人爱听的比较多,但各个地方都有地方戏曲,豫剧等,而话剧似乎在媒体上演出的比较少,而且像电影一样,需要收费卖票。一些二三线城市连电影票都较难卖出,更不用说话剧了。
但是我认为,话剧其实是很有生命力的,他要求的不多,只要几个人有兴趣,自己写个本子,简单的布景,便可以演,就像学校的北国剧社一样。并不需要太多的资本投入,当然就演员而言,专业的与业余的,只要懂得生活,喜爱表演并通过表演带给观众某种启示,这便足够了。
然而就从艺术方面来看,话剧在某些方面是超过电影的,包括很多有名的演员都很热衷于演话剧。一些话剧还是很深刻的,像我看过的一部话剧,孟京辉的《恋爱的犀牛》,演了十几年,仍然每场都很火,并且有了各个地方的好多个版本。台词有的时候需要捉摸,它似乎融合了很多元素,有时候像哲理,有时候像诗,有时候带着无厘头的搞笑,又有着话剧特有的夸张。所以说话剧的语言是很重要的。
有本话剧的书中说道,大陆对话剧没有台湾对话剧那么热衷,而台湾对于相声没有大陆对于相声那么热衷,我认为这都是对的。就在北京而言,话剧比较多,学校中也经常会有票卖,《赫姆雷特》《龙须沟》之类的,虽然学生票价也很便宜,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去看,一是觉得不方便,二是没有经历过这种话剧的熏陶,不像比我们早一代的人那样。猜想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也是因为现代社会精神娱乐的选择太多了。而对于现实批判的我们又希望看到一种比话剧更直接更激进的东西。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会选择多看些话剧的,领会它独到的美。
画外音
1.就话剧的百年历程来讲,由于对话剧的了解并不多,所以列出的条目可能条理不是很清晰,似乎也不是严格的“表”的形式。所列条目有的是剧作家,有的是作品,有的只是和话剧有关的协会事件等。加之关于建国后的话剧的整体概述的书也不多,所以在七十年代后的话剧条目,没有逐条列出,只是写出了大概的变化和现象。望谅解。
2.这个作业交上去,老师这学期的课似乎也要接近尾声了,不得不说孙老师的课是我三年来听过的所有历史学院的老师的课中总体效果最好的一位了。希望一个普通学生的一句简单的肯定能够带给老师一些快乐或是鼓舞。仍有的瑕疵是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有些史实会说错,不多,大概是话快的原因。如无韵之离骚,本是鲁迅,老师道成了郭沫若等。相信老师会越来越接近炉火纯青的。祝,暑假愉快。
[1] 曾孝谷:中国近代话剧活动家,名延年,一字少谷,号存吴。四川成都人。中国早期话剧奠基人之一。
[2] 李书同:祖籍浙江,客居天津。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号弘一。
[3] 洪深编:《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论集·戏剧集导言》,良友图书公司,1935
[4] 张庚:《中国话剧运动史初稿》,载《戏剧报》,1954
[5] 改编自美国文学作品《汤姆叔叔的小屋》。
[6] 名熙普,钟声是其艺名,上虞人。我国最早创导话剧运动的戏剧家之一。
[7] 中国话剧表演家。早期话剧奠基人之一。名文毅,艺名天知。北京人。
[8] 英国作家哈葛德的作品,中文有林纾的译本。
[9]易卜生:1828—1906,生于挪威希恩,是一位影响深远的挪威剧作家,被认为是现代现实主义戏剧的创始人。
[10]陈大悲:1887—1944,中国早期戏剧(新剧)演员、活动家、剧作家。
[11]余上沅:1897-1970,湖北江陵人。中国戏剧教育家、理论家。
[12]1931年夏,陈鲤庭在南汇县大团镇小学任教,目睹逃荒灾民的悲惨景象,利用暑假,创作短剧《放下你的鞭子》,抨击贪官污吏、地主豪绅、帝国主义对人民的残酷剥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