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日,武汉轨道交通7号线一期开通试运营!
7号线一期工程起自园博园北站,终点为野芷湖站,途经东西湖区、江汉区、硚口区、江岸区、武昌区和洪山区6个行政区。线路全长30.85公里,全为地下线,设站19座。
随着7号线和11号线东段(光谷火车站-左岭)开通试运营,武汉地铁拥有了10条线路、199座车站、355列车,通车里程达到288公里,常态化客流将达350万乘次,约占武汉市公共客流的45%。
在7号线一期工程终于建成之际,长江日报用照片揭秘这条地铁的“武汉之最”!
最期待:
9月27日,大学生试乘7号线。记者郭良朔 摄
7号线衔接汉口、武昌主城,并穿越长江,被誉为“黄金走廊”,线路贯穿大型居住区南湖组团,方便南湖居民进出主城。南湖片50万居民更是翘首以盼!
最超级:
5月30日,位于三阳路地面下的隧道已经完成主体结构施工,静待盾构机吊出后与贯通的越江隧道相接。 记者李永刚 摄
全长4650米的武汉长江公铁隧道是地铁7号线控制性工程。该隧道是目前国内已建成的直径最大、最宽的江底隧道,建设历时700多个日日夜夜!超级工程,超级难度,超级震撼!
换乘王:
香港路站是目前最便捷的3线换乘站 记者李永刚 摄
7号线设换乘站10座(其中3座待相关线路开通后才具备换乘功能),现与1、2、3、4、6号线共5条地铁线换乘,成为已投入运营地铁线路中的换乘王。
最强车辆段:
野芷湖车辆段,一辆7号线列车缓缓驶入运用库。记者李永刚 摄
随地铁7号线一起投入使用的野芷湖车辆段是武汉地铁的一座综合维修基地,规划承担5号线、7号线、8号线、纸坊线及前川线的车辆维保与大修。其检修设备之齐全、维保能力之强为所有车辆段的“翘首”。
最艺术范:
徐家棚站不仅颜值爆表,未来也将是三线换乘站,而且出入口众多,从字母A一直排到了W。记者李永刚 摄
7号线设19座车站,其中艺术站达到10座,每一座站都有与车站选址相呼应的设计理念。如“凤凰涅槃”的园博园站,“欣荣交辉”的三阳路站,“棚筑新辉”的徐家棚站,“湖光山色”的螃蟹岬站,“湖畔学影”的湖工大站……
致敬!7号线建设团队,有人曾连续7晚睡在集装箱
武汉地铁集团7号线江北段建设团队
7号线是全市人民高度关注的一条地铁线,武汉地铁集团为了建设好这条线路,搭建起了由27人组成的建设管理团队,他们中有刚建设完阳逻线就赶往7号线工地的傅聪,有睡了七天集装箱的李结元,有连续三年春节都在工地度过的业主代表李盛,还有夫妻携手共建地铁的余梓、金晶……正是整个团队不计得失,不分昼夜默默奉献,才让一条条地铁顺利开通,载着市民,带着微笑,飞驰而过。
武汉地铁集团7号线江南段建设团队
地铁11号线驶进光谷腹地,盾构首次下穿运营中的武广高铁
11号线光谷七路站
盾构首次下穿运营中高速铁路,在地下水丰富且压力大的暗河上建车站,依山环保地建成武汉首个园林式车辆段,地铁11号线东段一期建设过程中经历了各种艰难险阻,但在武汉地铁人的奋力拼博下,一一化解,最终顺利建成。
盾构法下穿武广高铁
11号线东段工程是武汉首次下穿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桥桩的地铁线路,下穿位置处于湖口站至光谷同济医院站区间,采用盾构法下穿武广高铁。这在武汉市政工程建设中从未有过,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稍有不慎,都可能引发极为严重的后果。
为控制施工风险,地铁建设者们组成攻关团队,先后召开不同各类会议12次,做了隧道穿越既有线、在建线路的方案研究,根据各方意见和建议,及时对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从施工工艺、质保措施和应急预案等各个方面予以规范,织成了一张牢不可破的保护网,对盾构下穿高铁的施工安全严加保护。
其间施工方案、应急预案经过多次专家论证、评审,签订技术、施工、监测、安全等协议有十余份。另外,运用力学建模模拟、自动监测等手段,对盾构下穿高铁的影响范围进行分析,对地表、轨面标高等数据实时传送监测。合理设定掘进参数,严格控制出渣量,最终盾构安全顺利通过,累计沉降0.8毫米。
穿越效果良好,确保了高铁正常运行,为后续类似工程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加上“防护盾”,车站建在“暗河”上
未来三路站因其所处位置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是全线施工难度最大的车站,为了解决施工难题,光组织专家研讨会就达15次,请知名的勘察大师范士凯现场指导就达五六次。而这个难题就是大家最常见的泉水。
众所周知,地下水是常见的地质特征,有些地方地下水丰富、水压很大,就会喷出地面,形成泉水。未来三路站附近就有一个泉井村,村里有个活灵泉,至今村里的村民还在用这里的泉水洗衣做饭。这对村民是件好事,对地铁施工者而言,就是头疼到裂的大难题。
未来三路站全长371米,在车站下方有227米的岩溶,且这里的岩溶水量大,流速快,水压也大,喷出地面成为泉水,在地下奔流而过形成暗河。常规水泥浆注入后很快流失,根本没办法固定。
如何才能在“暗河”上建地铁站,专家们反复论证后找到一系列解决方案。一方面对多且急的地下水,采取外截内排的形式,通过止水帷幕施工工艺,降低水的流速,将大部分水拦截排至地铁站区域之外,方便水泥浆能注入固定;另一方面,使用冲击钻27台,加固加密围护,防止出现整体“漂移”,相当于给整个车站加了一个防护盾,将复杂的地质环境排在车站之外。
这一系列的处理方案解决了岩溶水高承压性、水量补给充足而又无法降水的难题,避免了建设期间可能出现岩溶塌陷和基坑涌水的风险,加上各处设置监测点,实时监测数据变化,整个施工过程未出现监测预警情况,都处于安全可控状态。
光谷五路站大跨度地下空间全国罕见
光谷五路站是地铁11号线与规划19号线的换乘车站,考虑到建筑效果在地下一层,换乘节点区域设计了跨度26.1米×35.5米,层高8.85米的超大跨度空间,此规模的地下大跨度空间在全国的轨道交通设计中极为罕见。
据悉,换乘节点区域顶板覆土约2.5米,覆土上方为规划的城市主干道,预计开通后车流量大,常规荷载工况下的荷载将产生极大的结构内力,结构设计需满足大偏压荷载工况、大跨度结构内力下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要求,常规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无法满足要求。
为此,设计采用了非常规的结构方案:顶板采用型钢混凝土组合梁结构来承载超大跨度下覆土及车辆荷载产生的巨大弯矩,而结构柱采用钢管混凝土方案来承载大跨度偏压荷载产生的压弯内力。
顶板型钢梁与钢管柱的连接节点传力及构造均十分复杂,涉及到型钢梁与钢管柱的有效焊接、梁主筋与钢管柱的有效连接、梁箍筋、腰筋和拉筋如何与钢骨有效连接等问题,通过优化设计,最终解决了上述问题。根据施工时的监测情况及现覆土后的使用情况,型钢混凝土结构效果良好,达到了设计目的。
地铁车辆段建成天然氧吧
地铁11号线东段一期长岭山车辆段
地铁11号线长岭山车辆段位于光谷东武汉绕城高速公路以东、高新大道以北,科技一路、科技二路合围的狭长地块内,规划面积约53.55万平方米,围墙内面积约37.55万平方米。
这里群山环绕、绿树成荫,生态环境良好。另一方面,起伏较大的地形,也意味着车辆段的建设中土石方工程量会很大,同时,段址内有一条川气东送天然气管道拆迁,协调难度较大。为此,武汉地铁集团通过深化车辆段功能定位,优化车辆段场坪标高和车辆段布局,减少了山体开挖工程量,实现了保护生态环境,保证工期的要求,将一个地铁车辆段建成了“天然的氧吧”
车辆段整体设计为园林风格,16个单体建筑中,除运用库、检修主厂房外,其他生产厂房及办公楼大多采用挂瓦坡屋面,依山就势,高低错落,绿化点缀,青山、白墙、黛瓦相互呼应,进入车辆段犹如步入山水田园的画卷之中。
段内房屋高度不超过三层楼,主要以单层及多层建筑为主,形成组团式布置,其中办公楼采用中式庭院设计风格,段内还配有专门的工业污水处理房,从而全方位保证将车辆段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长江日报融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