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生命的终点都将是死亡。就像每个人的生命是独特的一样,每个人的死亡也是独特的。当代社会大多数人会在医院中结束生命。很少有人意识到我们对死亡是如此的陌生。关注一个人生命最后时刻的往往是医生和护士,而不是亲人。恐惧来自于未知,认识死亡了解死亡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门课程。
1. 人是怎么死的
1.1 身体变化
由于医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人往往会经历漫长难熬的死亡过程。在死前的几天或几个小时,人的活力快速流失,很少动弹也很少说话。对食物和水的需求降低。体温,血压降低,皮肤变得灰暗。当生命向死亡过渡时,会经历三个阶段:
A.濒死期 身体不再维持生命体征,如喘息和肌肉痉挛。
B.临床死亡 心跳,血液循环和呼吸停止,脑功能丧失,但仍有可能复活。
C.死亡 个体进入永久死亡,无生命的身体开始萎缩。
1.2 死亡的界定
死亡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器官相继停止活动。由于生与死的界限模糊不清,社会需要对死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早些时候心跳和呼吸的停止标志着死亡。今天,大多数国家对死亡的定义是脑死亡,即大脑皮层和脑干的一切活动不可逆转的终止。
1.3 有尊严的死亡
死亡尤其是因为疾病导致的死亡通常不会是一个平静的过程。死亡的最大尊严在于一个人对自己生命结束期最大程度的个人掌控,即生命的完整感。对于已经无法抵挡死亡的临终者,我们应该给予最大程度的尊重和同情,坦白的告知死亡的确定性,实现他们最终的愿望或者最后一次同他们谈论一生中最看重的事情。医护人员可以帮助临终者充分了解自己的病情,做出理性的选择,是继续努力抗争还是停止抢救治疗。
2.对死亡的认识和态度
现代人在成年之前大多没有经历过熟人的死亡。即使有,医院和殡仪馆的专业人员也承担了大部分需要直接面对死亡的任务。这种与死亡的距离感会造成现代人普遍对死亡的不安。人们总是避免谈论死亡。而实际上尽早的培养对死亡的正确认识是非常有利于儿童以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
2.1 儿童
在与儿童谈论死亡问题的时候,需要明确死亡的几个概念:
A.永久性 死亡的生命不会再活过来
B.必然性 所有生命的终点都是死亡
C.终止性 所有的生命功能,包括肌体,思想,情感全部会因为死亡而停止
D.适用性 死亡仅适用于有生命的东西
E.因果性 死亡的原因是机体功能的破坏
父母常常会担心坦率地与孩子讨论死亡会加剧他们的恐惧。实际上,对死亡有较好了解的儿童反而更加容易接受死亡。用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解释死亡的效果最好。需要注意的是成人与儿童讨论死亡话题时要留意文化的敏感性,不要将科学与信仰对立起来。儿童长大后自然会把对死亡概念的认同同信仰,文化等观念结合起来。在丧失亲人时这种结合能够起到很好的抚慰作用。
2.2 青少年
青少年的身心都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这种发展进程和死亡是完全对立的。因此青少年虽然理解死亡的永久性和终止性,但他们难以将逻辑与现实加以整合,常常会被不同的观念所吸引,例如将死亡描述成永恒,过渡,虚无等等。成年人和青少年谈论死亡可以帮助他们在概念和个人体验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这有助于加深对彼此的理解和爱,也为青少年将来真正面对死亡时打下有利心理基础。
2.3 成年人
成年早期的成人大多对死亡表现出一种漠视。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进入老年期,老年人开始关注死亡的过程和临终的情况,很少有人关注死亡的状态。死亡观和其他心理状态一样,具有极大的个体差异。死亡焦虑,即对死亡的恐惧和忧虑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剧,进入老年期后会出现减缓的趋势。体验到对死亡的焦虑是正常的,适应性的。一定水平的死亡焦虑能够推动人们去实现内在的价值观。
3. 临终者的思维与情感
3.1 死亡阶段论
根据屈伯勒-罗斯的理论,临终者会经历五个阶段:
A.否认 逃避死亡
B.气愤 认识到时间不多,已经没有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引发的愤怒
C.讨价还价 认识到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依然极力阻止死亡的来临。讨价还价的对象包括家人,朋友,医护人员或者宗教领袖。
D.抑郁 意识到无论如何生命都将终结的绝望
E.接受 死亡来临之前的平和,安宁的状态。
屈伯勒的理论缺陷在于没有在真实的情境中考察临终病人的思想和情感。这五种反应与其说是阶段,不如说是病人面对死亡时的应对策略。很多时候临终者还会表现出很多其他的行为比如努力掌握对自己身体的主动权,或者尽情享受剩下的每一天。不同环境中,不同人格的个体临终时的反应千差万别。
3.2 理想的死亡
现代的学者认为单一的策略,比如接受死亡并非对每个个体来说都是最佳选择。他们提出理想的死亡方式,即最大程度的保留或恢复个体重要的人际关系并尽可能减轻病痛。要达到理想的死亡,需要达成一些目标:
A.保持本体感,即保持对自己过去和现在同一性的连续性
B.理解生与死的意义
C.保持并促进人际关系
D.保持对剩余时间的掌控感
E.为死亡做好准备
4. 死亡的权利
现代医学的进步在挽救生命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将死亡拖后。造成了一些即谈不上生活质量也谈不上个人尊严的生存状态。安乐死这种让遭受不可治愈疾病痛苦的人结束生命的做法逐渐被公众所接受。安乐死的类型包括:
A.自愿被动安乐死 在患者要求下,医生停止治疗,让患者自然死亡。
B.自愿主动安乐死 在患者要求下,医生结束患者的生命,例如注射致命剂量的药物。
C.协助自杀 医生给予患者致命剂量的药物,患者自行决定停止生命的时间。
D.非自愿主动安乐死 医生在没有得到患者允许的情况下结束其生命。
5.应对死亡
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丧失的过程。如何面对亲人的死亡是我们必须要学会的。大部分人面对丧失的反应是哀痛。哀痛大体会经历三个阶段:
A.回避 痛苦地意识到丧失
B.面对 适应亲人离去后的时间,战胜哀伤带来的痛苦
C.恢复 与死者建立起象征性的情感联系并重新面对生活
同情和理解是帮助多数人从丧亲的哀痛中得以恢复的充分条件。额外的社会支持也能够帮助丧亲者克服难关,早日恢复到正常的生活中来。
从受精卵的形成到最终死亡的来临,至此我们详细回顾了一个人毕生发展的整个过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应该了解到人的发展是持续终生的,任何一个时期的发展都可以是多维度,多方向,可塑的。希望各个年龄段的读者都能从中了解自己的发展进程,获得必要的知识,为将来走向更好的生活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参考书目:津巴多普通心理学,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
举报/反馈

望舒的解忧铺

5629获赞 545粉丝
若透过文字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 那么山水温柔, 你也温柔。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