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8 日起,《转瞬:朱利安·施纳贝尔》展览在上海进行,这是一个用超大画幅的宝丽来风琴机拍摄的摄影展览,拍摄者是艺术家兼导演朱利安·施纳贝尔。展览共展出四系列共 32 帧宝丽来相片原件。
宝丽来( Polaroid )本身是一个著名的相机品牌,在 1970 年间相当活跃,却因为相机数字化的浪潮而面临破产,最终部分业务遭到出售及瓜分。
这是一种即时成像技术,在数字化摄影的时代,依旧有一批人使用着这项技术,如利东画廊的 Peter Coeln 在接受采访时所说,“宝丽来作为一个独特的载体,它会引起年轻人的一些新的、或者说是旧的共鸣”。在图片数字化的时代里,即时成像依旧是年轻人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在一些时刻中拥有着手机和数码无法取代的作用。即时成像的照片不仅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充满即刻分享的精神,同时也是一种纪实。
摄影大师扎克·阿里亚斯( Zack Arias )曾经说过,宝丽来是一种社交工具,即拍即看能让人们拉近与彼此的距离,你只需要与摄影师谈笑风生,或者生搬硬扯几分钟的时间,当即拍摄的照片就能显像。
在 2008 年就退出了单次成像市场的宝丽来公司,为了抵债不得不卖出大部分藏品,其中安迪·沃霍尔的自拍像甚至创下了宝丽来照片的拍卖纪录,卖到了 25.45 万美元。人们对一项“过时”技术寄托的深厚情感,或许是宝丽来公司自己都没有想到的。
展览的创作者朱利安·施纳贝尔是一位美国艺术家和电影人, 1951 年生于纽约。身为艺术家,施纳贝尔因其著名的“磁盘绘画” 获得国际关注。作为电影人,施纳贝尔执导的影片《潜水钟与蝴蝶》(2007)获第 80 届奥斯卡金像奖的四项提名。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中,他的新作品《永恒之门》 入围主竞赛单元,最后威廉·达福凭此片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无题(自拍像)
Julian Schnabel. Courtesy of OstLicht. Gallery for Photography, Vienna
朱利安·施纳贝尔. 利东画廊(维也纳)惠允
这次展览的特殊之处在于 32 件相片都由一台极罕见的 20 x 24 英寸宝丽来风琴相机拍摄,展品尺寸 88 x 56 cm。目前仍可正常操作的该型号机器仅有 6 台。
一般这么大型的宝丽来通常用于棚拍,因为器材需要两人操作,且对光线的需求有更多限制。而施纳贝尔选择频繁地在画外取景。施纳贝尔在维也纳的展览时说:“当我使用那台相机拍照的时候,我发现光会漏出来。于是我在自然光的环境下或者室外用它拍摄。”
比起一般的摄影,宝丽来具有立刻显影的特性,因此被称为“即时摄影”(instant)。 Instant 不仅有“很短的一瞬间”之意,也指陈“当下”或“逼近”——逼近按下快门的当下。显影的化学物质存在于相纸之上,在等待数百秒的曝光过程当中,影像慢慢浮现,施纳贝尔说“拍出来的东西有动态在里面,就像液体。它就是液体”,“这种材质在某种程度上很像绘画,所以它有很多维度,它有很强的物质性,它不仅仅是让某个人站在照相机前拍摄,而是在创作这样一张照片,有趣的事情就这样发生了。”
无题(卢·里德)
Julian Schnabel. Courtesy of OstLicht. Gallery for Photography, Vienna
朱利安·施纳贝尔. 利东画廊(维也纳)惠允
无题(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
Julian Schnabel. Courtesy of OstLicht. Gallery for Photography, Vienna
朱利安·施纳贝尔. 利东画廊(维也纳)惠允
无题(朱利安与杰克,西十一街工作室)
Julian Schnabel. Courtesy of OstLicht. Gallery for Photography, Vienna
朱利安·施纳贝尔. 利东画廊(维也纳)惠允
展览分为四个系列:《自拍像》、《情谊:艺术家、名人、家人》、《工作室:布鲁克林、朱碧宫、蒙托克》和《雕塑与装置》。施纳贝尔热衷于拍摄亲朋好友的肖像,在《情谊》系列中,包括威廉·达福(Willem Dafoe)、马克斯·冯·叙多(Max von Sydow)和艺术家玛莉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以及他的一对女儿和双胞胎儿子。
我们采访了举办此次展览的利东画廊创始人兼总监 Peter Coeln 先生。
Peter Coeln ,好奇心日报(www.qdaily.com)拍摄
Q:好奇心日报(www.qdaily.com)
Peter Coeln :1954 年生于奥地利。 1977 至 1985 年期间,作为自由摄影师为报纸和杂志供稿。在过去的近二十年间,创办了利东画廊( OstLicht. Gallery for Photography )、利西摄影美术馆( WestLicht Museum for Photography )以及利西摄影拍卖会( WestLicht Photographica Auction )。
采访翻译:李恺悦
Q:宝丽来的即时显影,与在创作上、理念上与传统胶片、数码摄影有什么不同?对现代人和现代艺术家来说,基于什么原因还在使用宝丽来?
Peter Coeln :宝丽来照片与其他照片不一样之处,在于每一张都是独特的物体,而不是可以被复制的照片,这是它的独一性。当一张照片被显影出来之后,它就是完全唯一的一张。你不能复制,也无法做出第二张出来。它并不是一个数码的信息,而是一个物理上的东西,你可以拿在手上,可以感受到它的质量。
我不知道为什么,但它确实吸引了很多年轻人。我想这个时代人们都被网上、报纸上、手机上过度的信息淹没了,宝丽来作为一个独特的媒介,它会引起年轻人的一些新的、或者说是旧的共鸣。
对于艺术家来说,是更重要的一个媒介,因为它每张照片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种艺术形式给予了创作的艺术家一种特殊的灵感。
Q:是什么让利东选择了施纳贝尔的宝丽来展览?
Peter Coeln :一年半以前,我在维也纳遇见了朱利安·施纳贝尔,他说他(之前)从来没来过维也纳,也从来没有在维也纳办过展览。他是一个世界著名的艺术家、电影导演,我之前知道他的书《朱利安·施纳贝尔宝丽来作品集》,就说在维也纳做一个有关他的宝丽来作品展览吧。
选择他的这组作品,因为这个作品的尺寸非常有意思,像这样非常有名的艺术家和摄影产生关系的时候,总是引人注目的,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Q:和在奥地利的展览相比,有一些作品在中国没有展出。是以什么标准选出的这 32 件在上海展览的作品的?
Peter Coeln:在维也纳的画廊有更大的空间,能展出更多的作品。所以我们在 55 张作品中选出了 32 张作品来到上海。
(选择)有的时候是感觉上的东西,它并没有一个很清楚的标准。我们同时在维也纳也在参加一个很大的展会,一个当代艺术展会,其中也有朱利安·施纳贝尔的作品展出。所以我们选择了更适合国内展出的作品,另外一些留在了维也纳参展。
Q:那什么是适合国内展出的呢?)
实际上我对中国市场以及中国艺术爱好者们的品味和喜好还不是很了解,所以这次只是自己的一个东西。现在我也在学习,来了解中国爱好者们的想法和看法。施纳贝尔拍摄的作品有很多不同的主题,我们从不同的部分中都挑了一些作品,尽量多方面地展现给观众。
Q:看到利东的收藏领域里,数量最多的是战争摄影、太空计划、古巴摄影( 1930s - 1970s )和宝丽来收藏。为什么对这些领域的藏品兴趣较大?
一般来说,利东画廊的收藏标准是什么?
Peter Coeln :我们并没有一个最初的固定的想法,而是这个契机出现了(That happens)。比如我们收集了许多关于古巴革命的照片,我们当时并没有说要收集这么多古巴革命的照片而去寻找它们。而是有一天,我遇到了这样一个机会,我开始买了这个题材的第一幅照片,然后就开始越来越多主动地寻找这样的照片,慢慢这样的收藏就形成了。
我们有关宝丽来收藏的契机在于,原先收藏是属于宝丽来公司的,当时宝丽来公司面临破产危机,因而必须要把作品卖掉。那时我们有这个机会,我们也很喜欢这些作品,所以就买了不少。
宝丽来对我个人来说,也是一个很个人的视角( personal aspect )。我曾经是一个职业摄影师,曾经有 20 年我使用宝丽来相机作为一种调试方式来拍摄照片(当时都是胶片相机,所以会用宝丽来预先拍一张看一下)。所以对我来说,我很喜欢宝丽来相机,有很多的个人感情在。
我们收藏的标准,一般来讲是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或者艺术价值,当然还有两者皆有的作品。我们买了很多大型收藏和成组的照片,当然并不是所有照片都是最好的照片。如果你有一个包含 15 万张照片收藏的话,你不可能保证每张都是最好的。我很喜欢成组成套的照片,在几十年前,你会在杂志上看到很多成组的照片,它们一起组成一个故事。现在这个时代很多事情都变了,媒体的方式也都变了,很多东西都改变了即时摄影的表达方式。在我们即时摄影的收藏系列中,有很多成组的照片。
(那拍卖也都是成组拍卖的吗?)
如果有成组成套的照片,我们不会拆开来卖。在我们自己的拍卖会中,都是别人拿过来送拍的作品,不是我们自己的藏品。
有很多成系列的照片中,为大家所知、最出名的往往是其中一张照片,比如说艾略特的一组照片《厨房辩论》,是赫鲁晓夫和尼克松的辩论(1959 年 7 月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尼基塔·赫鲁晓夫和时任美国副总统的理查德·尼克松,在莫斯科的美国国家展览会上,展开的一场关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各自优点的辩论)。其中只有一张照片——手指对方的一张照片被大家所知道,但其实还有很多别的照片。这是被当时 Time magazine 报道的,但其实有 12 张照片。只有这张带手势的照片没有被公开出来,他们当时觉得这个带手势的照片在冷战期间有太过激烈的意味,就没有把这张公开出来。而到今天大家耳熟能详的只有这一张照片。但如果没有整套这个照片,这张就不会被人知道。
莫斯科,1959年 美国博览会上理查德·尼克松和尼基塔·赫鲁晓夫著名的“厨房辩论”,艾略特·厄威特拍摄
Q:当摄影走入全民摄影、数码摄影时代之后,收藏这件事的客体发生了什么改变吗?
Peter Coeln:数码摄影不会影响到我们的收藏,就好像现在相机很多都是数码相机,但却没有影响到用胶片的机械相机的价值 ,相反这些相机的价值是越来越高的。
(那收藏的客体是否发生了改变?)
其实并没有改变,只是一个媒介的改变。以前是保存在胶片上,现在保存在数码媒介上,而这个版权还是由作者本人所拥有,所以并没有真的改变作品的价值,(只是)不需要化学显影来生成照片。
Q:画廊代理了任航和荒木经惟的作品。你怎么看中国摄影、东方摄影艺术?
Peter Coeln:在奥地利,(人们)并没有认识很多中国摄影师。任航是一个在前些年特别快出名的中国摄影师。我自己也很惊讶,在我们开始他的展览之后,(并没有想到过)有多少人来看他的展览,有多少人知道任航的名字。我们可以看到,社交媒体在当前时代的影响力。到今天他的作品都还使我感到惊奇,我们有他的整套展览作品,这个收藏可能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
荒木经惟也是独一无二的,我与荒木的关系也特别好。从 70 年代开始,他就进行摄影创作了,他有一个很连续的创作历史。当时日本在 70 年代已经出现了很多很好的摄影师,那个时候已经有很多的摄影展览和摄影书籍。当然在中国也慢慢会出现这些东西,但是相对来讲还不是很出名,尤其在国外。马格南的主席 Martin Parr ,最近刚出了一本关于中国摄影的书,这本书让我感到很惊喜,(让我知道)在中国有这么多好的摄影师和摄影书。书名就叫 The Chinese Photobook 。
来自豆瓣
(在展出他们的作品之前,他们已经出名了吗?)
荒木经惟在七八十年代就已经很出名了,我们就在做他的展览了。
任航虽然很年轻,但是我们在做他的展览之前,他已经很出名了。因为他在社交媒体上的影响力,他已经有很多的追随者和粉丝了。
这里有一个很大的区别,荒木经惟成名的时代并没有社交网络,而是通过他的摄影书和摄影展览。而任航主要是通过社交网络获取了更多的关注。
Q:有什么相机、照片是你自己私人收藏的吗?
Peter Coeln : 事实上,我现在并不真的在收藏相机。虽然我拥有一些相机,比如说世界上第一台因商业目的而生产的相机,而摄影作品也有 15 万张,还有 3 万多本摄影书。
至于我个人,我是一个吃饭都不会对某个国家的饮食有所偏爱的人,只要它好吃,我都愿意尝试。
Q:你自己日常还会拍照吗?
Peter Coeln:我现在还拍照,但很可惜现在已经不使用胶片拍照了,我使用手机和一个轻便的莱卡相机( Leica Q )。
20 年前,数码摄影开始出现的时候,我就不是一个专业摄影师了。
目前,我会拍摄在生活中让我感到惊奇的东西。我也没有压力,要出作品的压力。摄影有的时候会成为一种狂热,或者说一种生活方式——总是试图透过相机镜头去看待这个世界,但这个阶段我已经经历过了。在此之外,我身边有世界上最好的摄影师作品及他们的展览,所以我不需要自己再去做这些了。我每天都被世界上最好的照片包围。
(会想去记录自己生活的片段吗?)
并不是这样的,我实在是太乱了,我没有整理我照片的能力。
(那你自己还会用宝丽来相机吗?)
有时候会,我很享受使用宝丽来和它带来的乐趣,我很开心能看到宝丽来(即时)出现的照片。
展览信息
转瞬:朱利安·施纳贝尔
Instant:Julian Schnabel
时间:2018 年 9 月 8 日— 2018 年 10 月 28 日(周二至周日 11:00~19:00)
地点:MAB 现代艺术基地(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 10 号八号桥 2 号楼)
主办:MAB 现代艺术基地
联合主办:利东画廊(维也纳)
票价:免费
题图由好奇心日报(www.qdaily.com)拍摄
举报/反馈

好奇心日报

22万获赞 39.7万粉丝
让好奇驱动你的世界!
北京酷睿奥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