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食用面粉的历史,已经有几千年。由小麦磨制而成的面粉,是中国烹饪的重要原料之一。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境内就有许多以面粉为主要原材料的美食:开封兰考的大刀面、信阳潢川的贡面、郑州的烩面;宁陵的杠子馍、商丘的水激馍……它们或筋道或爽滑,或软糯或焦脆,千百年来用小麦磨制成的面粉在人们的手中幻化成千种美食、万般滋味。河南卫视再出发,推出大型纪录片《老家的味道》,将镜头对准老少咸宜的美食文化,以小见大,讲述豫人豫事,记录时代发展新面貌,展现美食背后的百味人生。
开封兰考·齐氏大刀面
◆一把大刀,切面如发丝,一锅大刀面,吃出老家味。
齐彬是河南兰考齐氏大刀面的第三代传人,十多岁时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制作大刀面,如今已有二十个年头。他表演蒙眼切面的功夫便是得其祖上真传,大刀之大,全在于刀身够长,切起面来省时省力。尽管设备日益先进,但是,齐氏大刀面为了保证面的口感,依然坚持手工制作。循环往复,做面成为了齐彬的日常工作,每天耗时十几个小时,制作出上百斤大刀面。
和面,这一项最为重要的技术活,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和多少面,用多少水,盐碱的比例,都必须遵照严苛的要求,多一分太黏,少一分易断,一切准备工序都要力求刚刚好。鸡蛋清可以提高面的光滑度和韧度,在存放时间上也能得到适当的延长。
力量与时间的反复糅合能使和出来的面更劲道。为了防止面皮皲裂,在醒面的途中裹上塑料袋,可以最大程度的锁住水分。刀面的制作工序繁多,这也是当地很多人都放弃手工制作的最主要原因,但几十年来,齐斌却始终坚持着。即使凌晨时分也要披挂上阵,观察面醒的怎么样,无论严寒酷暑,从不懈怠。
将这把四斤重的大刀掌控自如,必须要有足够的腕力,齐彬为学习这门技艺,前后共练了五年。拥有了腕力的同时,还需要练习上乘的刀工。齐彬对自己刀工的要求近乎苛刻,除了可以将面切成发丝般粗细之外,在速度上也有要求。通常的一盏茶,一桌面之说,形容的便是切面的速度。
大刀面的最佳搭配还是卤汁,无卤不成大刀面。作为配卤高手的老齐,现在开始大显身手。火候的掌握对于老齐来说已经烂熟于心,一锅美味即将登场。老齐年轻时候也曾走南闯北,阅人无数。做了一辈子的饭,最拿手的还是大刀面,最好吃的也还是大刀面。
信阳潢川·贡面
◆潢川贡面,信阳潢川的人们则诠释着面食制作的工艺之美,人们将一碗面条讲究到了极致。
如果说烩面显示了美食之美、力量之美。信阳潢川的人们则诠释着面食制作的工艺之美,这里的人们将一碗面条讲究到了极致。
潢川贡面原料简单,工序繁杂。拉长三米,根根不断,全凭手艺人多年的经验。分寸之间的拿捏,机械设备难以控制,当地人依然沿用着传统的手工技艺。
盐和水,几十年的经验使配比精确无误。白面加入盐水,反复揉压,增加弹性。和面100多斤,需要两个小时不间断弯腰揉压。
凌晨3点,面醒好后,便要开始盘条。刘来旺为了拴住儿子的心,选择儿子作为搭档。条状的面团,在手中不断被螺旋形扭打,只有刘来旺知道,这个过程,藏着使面变成空心的秘密。潢川贡面,每根直径一毫米左右,持续发酵产生中空的细孔,口感爽滑劲道。
清晨六点,盘面完成二次发酵,经过短时间的停歇,刘来旺要开始缠筷了。秋季天气干燥,水分蒸发快,刘来旺必须一气呵成,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缠筷。
将缠好的筷,放入专用的面槽中,进行最后一次发酵,等待最后的华丽释放。一心向往远方的心,也开始在传统手艺中停歇。
两个小时后,放在面槽中的面,韧度达到了最佳状态,到了该挂面的时候。刘虹蕾开始挂面。
山林中散养土鸡脂肪少,且富含胶原蛋白,最为滋补。半个小时的文火,让鸡肉更加松软入味。鸡肉炖的软烂,用手一撕很筋道,顺着裂痕还能看到肉的纹理。条细如丝的贡面放入鸡汤中,迅速软化,一分钟后,根根贡面里面都侵润着鸡汤的鲜味。最后,点缀一些青菜,鲜美无比。
南阳方城·锅盔
◆一个小院里,一户人家。人们用制作食物的手艺支撑家庭,又在品尝食物的喜悦中收获亲情。
凌晨两点,整个村子都在夜幕的笼罩下沉睡,一声声鸡鸣划破了夜晚的沉静。老梁家的厨房里也飘来了阵阵面香。此时,老梁和老伴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小麦,这种人类最早种植的谷物,在老梁的手中经过热力的催化,已变得酥香爽口。
博望镇位于豫西南的方城县,属于南阳盆地的丘陵地带。自两汉时期,这里便以面食为主,勤劳质朴的中原人对面食的喜爱总是朴素而自然,锅盔这种区别于馒头和烧饼的特色面食成为了他们的绝佳选择。
前一晚上和好的面,要在缸里发酵一夜。当沉睡的酵母菌完全苏醒,就能最大限度地幻化出锅盔的甘甜。活面和加入配料的死面,按3:2的比例混合,揉制成锅盔的面胚。死面的配料,是老梁引以为傲的创新。按一定的比例将白砂糖、水、鸡蛋、香油,加入面粉中和面,这正是老梁锅盔好吃的秘诀。
四十多年来,老梁一直坚定地延续最传统的制作工艺来烙制锅盔。传统的农家灶台上,放着两口直径约二十五公分的大铁锅,将擀好的锅盔饼分别放在锅上,用小麦桔杆文火蒸烤。为了保证锅盔受热均匀,其中一口大锅中铺垫了厚厚的一层砂石,这样的细致和繁琐,能让出锅后的锅盔不焦不糊,同时具有生面的颜色,熟馍的味道。
和面,揉面,擀面,蒸烤,从凌晨两点半开始一直要忙到七点半。老梁的锅盔总是供不应求,每天老梁和老伴至少要做十几个锅盔,才能保证一天的需求。如果是买三个以上的锅盔,就需要提前一天预订。
做好的锅盔圆如银月,厚如盔甲,每个都重达四斤,食用时不仅耐嚼耐饥,而且面香四溢,甘甜柔软。
老伴是聋哑人,一个手势、一个眼神,无需任何言语,彼此就能会意。几十年的协调合作,老伴一直是老梁的得力助手,两人有足够的默契。对于妻子的爱,老梁总是溢于言表。
口福也是一种幸福。对很多人说,无论身在何处,家乡的美味是最能够抚慰心灵的。很多河南人走了千万里路,品尝过千万种美食之后却发现,最让人魂牵梦绕的,是那一缕家乡面食的味道。
更多食材故事,欢迎您今晚(9月25日)21:15,锁定河南卫视,收看《老家的味道》,品味最美家乡面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