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你家乡大风多不多 湖南大风日数分布图,(单位:天/年)。根据湖南1961—2000年40年气象资料统计,湖南年平均大风日数以韶山、永州、临武、江华及岳阳等地最多,可达10天以上。数据来源于《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湖南卷》。
4月大风最多 湖南各月大风出现站日图。全省97个测站统计可知4月大风最多,可达100站次,其次是7月较多,9月至次年2月(冬半年)大风较少。
盛夏17时雷雨大风频次最高 湖南盛夏白天(8—20时)雷雨大风各时次所占百分比,15时开始频数陡增,17时达到峰值,19时之后频数锐减,可见热力条件是形成雷雨大风的重要因素。
“风王”山竹退场,但依然在支配着人们对于台风的恐惧。湖南虽有南岭与两广阻隔,但历史上也颇受风灾侵袭。明代善修县志,湖南各地涌现的风灾约有60余次,清代更是达到了183次之多。1943年,长沙遭寒潮侵袭,大风将湘江中的粮船掀翻四十一艘之巨,同年十二月,汝城大坪乡遇大风,甚至将一妇人刮走,不见踪影。
撰文/潇湘晨报记者 钱烨
洞庭湖区是历史上风灾频发区
道光十七年沅江大水,又遇大风,把途经的行船掀翻无数。阎其相作《大风诗》以纪之曰:
大船风压受风急,伐桅桅断水已入。小船一溜八九里,风提船起船人立。堕尸都随流水去,风定月明无觅处。可怜风定月明初,江边号哭定何如。
如此惨状,在清代的风灾中还有几例。发生在清康熙四十八年八月洞庭湖上的一次风灾,沉船无数,澧洲渡船十三只,约载两百余人,突遭巨浪汹涌,沉溺无影。这可能是发生在清代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风灾。
而在1934年7月的一日,洞庭湖上突刮东南风,摧毁很多船只,由岳阳开往华容的一艘大木帆船被风打翻,淹死九十多名学生,让人不胜悲戚。
如此看,洞庭湖区是湖南历史上风灾的频发区。由于湖南北部低平,四水流域谷地大都呈南北或东北—西南走向的地形地貌,极容易造成冷空气侵入。因而,洞庭湖区不仅是冰冻的重灾区,同时也成为风灾发生最为频繁的地区。清代,洞庭湖区15县发生风灾,占全省风灾县份的一半以上。
按照如今气象学的解释,一者这里的冷锋后偏北大风发生频率较大。冷锋后偏北大风是指由于寒潮或强冷空气的侵入,导致气压梯度骤然加大而形成的偏北大风。湖南的冷锋后偏北大风主要发生在冬春季,以洞庭湖区和四水下游以及湘江河谷地为最多,湘中、湘东和湘南平原、丘陵地区次之,湘西和湘南山地则较少出现。
此类大风通常影响范围较广,持续时间较长,常可造成舟船翻沉,树倒屋损,禾苗倒伏等严重灾害,给清代环洞庭湖地区的农业生产与船只运输带来严重危害。
二者,春夏之交,洞庭湖区宽广的水面形成的水蒸气也常引发偏南大风。此种大风虽然没有偏北大风易发,但得益于夏季高温的辅助,往往形成暴雨烈风天气,不仅有损过往船只,对处于灌浆期的水稻来说,是灭顶之灾。
湖南风灾往往并发冰雹
相比两广、福建等沿海地区,湖南属风资源相对贫乏区,平均风速不大,大风次数也不算多,因为湖南全境多山,而且马蹄型的形状外围都被群山包裹着,按理说无论是来自南方的暖气流还是北方的寒潮都有丘陵抵御风力。但根据历史记载,湖南仍是风灾的主要受灾区。
除了洞庭湖区,依靠湘江的平原一带,也易发生强对流天气。如发生在1943年的长沙寒潮灾害,大风将湘江中的粮船掀翻四十一艘之巨,沿岸谷仓、粮店损失惨重。
雪上加霜的是,从明代善修县志以来,湖南各地记录的风灾多数都会并发冰雹灾害。
如发生在1944年4月17日华容的大风冰雹灾害,自北向南,由东山长罔庙一线到三封寺白马庙,冰雹有大拇指粗,冰雹将毛家渡两条大水牛打死,还打死一个国民党士兵。
此一条也可算是奇闻了。而各地关于暴风过后,冰雹大小的统计也是五花八门。发生在明万历四十三年蓝山县的风灾,夹杂雨雹,雹大如拳,拔树坏屋,击死马牛。明万历四十六年九月武陵、龙阳两地大风刮来的冰雹个头则更夸张,如碗一般大小。
《华容县志》一段记载比较详细,“清雍正七年三月十二日,华容县西南隅,云色绀红,声殷殷然,大风至屋瓦若蝶舞空中,捕署坍塌倾倒,民舍少有完全者,少顷,雨雹大如弹丸,横远约二里许,豆麦具损。”
大风过后,再加冰雹,庄家亩产可谓尽毁,有时候不仅是人遭受灾难,牲畜、飞禽也跟着倒霉,如发生在清乾隆八年三月沅江、龙阳两地的风灾,下冰雹打死野凫无数。
湖南作为明清两代的粮仓,最怕春夏之交的风灾。万历十二年湘潭发生风灾,大风连刮了四昼夜,即将成熟的水稻吹伏在田中。而万历十六年七月十四日,安化、湘潭、湘乡起大风,连刮了四个昼夜,把三地已经成熟的水稻吹倒在泥水中。
清代的有关风灾减产的记载也比比皆是。清康熙二十五年六月,安乡水稻成熟时遭到狂风肆虐3日,几无遗穗。清康熙五十一年八月二十九日,江华刮大风,当地栽种的晚稻,减产八成,来不及灌浆的都化为谷壳。
由此可见,湖南风灾造成的农业损失确实不可小觑。
怪力风灾把江水都吹起来了
虽然与水灾、旱灾相比,湖南风灾无论在数量还是受关注度上都不显眼,但是史上关于湖南最早的灾荒记录,却很有可能是风灾。《史记》中载秦始皇二十八年“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
不知道这大风风力几何,而从明清乃至民国时期的详细记录上看,湖南历史上的风灾力度还是不容忽视的,轻可推屋揭瓦,重可掀船抛人也不为过。
如此怪力的风灾湖南历史上并不少见。如明嘉靖十五年五月,衡阳暴风,自柿江起经城西石塘过回雁峰南渡头,拔树破屋,揭大龙舟入空中三四丈,掷下皆碎。
甚至风力大得把江水都吹起来了,如明崇祯十二年,武岗高沙市:大风拔木,江水起立见底,人有为风所吹者,高数百丈而坠。
伤亡惨重的,有1946年3月29日上午8时,洞庭湖刮大北风,下暴雨,吹倒君山上的朗吟亭,岳阳鹿角在对湖打湖草的农民淹死三十多人。
其中,以1948年洞庭湖的风灾损失最为严重。当年滨湖一带遭受到六十年来所未见的暴风,从上午七时半刮到下午二时,屋摧木拔,船覆牌翻,人畜漂流,死亡甚众,财物损失无法统计,仅岳阳地区倒房二千八百六十二栋,沉没帆船十艘,竹牌十二架,死亡二百一十人,伤二十人;湘阴铁角嘴,四人合围的大树被吹倒。
风灾怪力,已让人目瞪口呆。
湖南龙卷风拔起猪圈,去半里始坠
湖南风害中以龙卷风、雷暴风的威力最大。清代有记载的龙卷风共发生五次。其中有两次发生在益阳,一次在岳阳,一次在湘潭,最后一次在沅江。
关于龙卷风的记载也十分详尽。如乾隆八年六月初六日晚上发生在沅江县的龙卷风,“风雨异常,庄稼损失尤巨,系舟多复覆,八都石姓有猪圈拔起空中,去半里许始坠”。
清乾隆五十八年七月二十三日辰时,巴陵城南龙卷风,湖中片云堕涌,自西坳而东旋,绕地下苍茫隐露,突出白色一缕,已而洪涛喷薄,烟雾迷离,转瞬豁然。
清嘉庆十五年六月十六日夜,沅江龙卷风自西南来,烟雾迷漫,风雷迅发,石矶垸堤柳多拔至空中。冲倒城隍庙墙和民房二十余家。由此可见,清代湖南龙卷风多发生在春夏之交,而且地点也在洞庭湖区出现。
与龙卷风威力相近是夏季的雷暴风。清康熙六十年四月二十一日申刻,泸溪大风雷雨,屋瓦飘至空中如燕雀,河中桅折船覆。
1934年7月,一个惨案让我们可以见识洞庭湖风灾的威力。因洞庭湖上突刮大东南风,由岳阳开往华容的大木帆船被风打翻,淹死九十多名学生,很可能是湖区的雷暴风所致。
根据气象学的解释,在七、八月间,晴热天气,由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积云迅速发展成积雨云,继续发展成雷暴系统(亦称雷暴、雷暴单体)时即会雷鸣电闪,风雨交加,形成局地性雷雨大风。雷暴一般出现于春末到秋初,以夏季最多。雷暴开始时多发生于山地与丘陵,范围较小,但受中、高空气流的引导,会沿山脉、河谷移动,影响范围常呈带状,可持续几小时,影响一县以至数县。
在雷暴中心区内,由于雷雨云的强烈扰动,风向常常多变。雷雨大风多出现于午后至傍晚,对于局部地区影响时间较短,一般只几分钟到一二十分钟即消失,但瞬间风力较大,一般达8到9级,最大可达12级,且常伴随冰雹同时出现,因而是湖南成灾最多的一种大风。
从明清乃至民国的县志中记载的湖南各地的风灾来看,雷暴风数量不少,有的则刮数日,飞沙走石,倒拔大树,酿成惨剧的不在少数。
湖南人开始吃红薯是为了抗风?
纵观湖南历史上的风灾,洞庭湖地区和湘江河谷地带的大部分地区风灾频发。幕阜山地、南岭山地和湘西北局部山地较少,南岳山高耸于湘江谷地之上,常常有怪力乱风拔树而起。
大风全年都可出现,但以春、夏居多,秋、冬较少。洞庭湖区及湘江流域大风日数以春季最多,湘西山地和平江、邵阳等丘陵山地大风日数以夏季为多。
为了抵御风害,清朝前期,湖南进一步扩种了抗风、抗旱的农作物如红薯、土豆、荞麦等。如宁远县境内旱土多,乾隆三十七年知县陈丹心从其家乡福建引进了红薯种,先在山区试种,后发展到全县各地,一度成为该县的主要食粮之一。安化县于乾隆三十九年从广东引进红薯,此后红薯成为当地人的主食之一。
对于风害造成的减产,巫傩之风浓郁的湖南人也崇信各种神明以御之。在清代,蓝山县的瑶民中流行“禁风”的习俗,农历正月初十、二十日,民众将棕叶(丝茅草亦可)打成三个茅结,用石头压在屋边、田洞和三岔路口。初十日茅结方向朝外,二十日将茅结移动朝内。当日不出工,不响动,不准有劈柴、放鞭炮等响声。瑶民认为这样做就能防止风灾。
相关链接湖南历史上那些威力巨大的风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
《史记》载:是年始皇“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
汉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
洞庭龙卷。
唐景龙元年(公元707年)
正月永州大风,发屋拔木。七月郴州大风毁屋拔树。
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
五月宁乡忽天晦,黑云四十余丈,风啸毁屋拔木。
元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
洞庭湖:群龙(龙卷风)怒雨。
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
五月,衡阳暴风,自柿江起经城西石塘过回雁峰南渡头,拔树破屋,揭大龙舟入空中三四丈,掷下皆碎。
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
武岗高沙市:大风拔木,江水起立见底,人有为风所吹者,高数百丈而坠。
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
八月,洞庭湖上狂风,沉船无数,澧洲舟船十三只,约载二百余人,突遭巨浪汹涌,沉溺无影。
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
二月二十二日垂晚,巴陵县城陵矶陡起风暴,一时人力难施,沉溺粮艘十七只,并淹死运丁水手男女数百人。
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春
临湘大北风,猖暴异常,倒屋折树,白羊田有一座四丈高的石头“贞节牌坊”被吹倒。七月,洞庭湖上突刮大东南风,坏船很多,由岳阳开往华容的大木帆船被风打翻,淹死九十多名学生。
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
三月十一日,长沙寒潮大风侵袭,湘江粮船沉没四十一艘,半沉或船身受损十四艘,其他货船损坏六十余艘。十二月二十八日,汝城大坪乡大坳村,大风大雨,南面来的人上不了山,有一妇人被大风刮走,踪影不见。
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
五月初七,滨湖一带遭受到六十年来所未见的暴风,从上午七时半刮到下午二时,屋摧木拔,船覆牌翻,人畜漂流,死亡甚众,财物损失无法统计,仅岳阳地区倒房二千八百六十二栋,沉没帆船十艘,竹牌十二架,死亡二百一十人,伤二十人;湘阴铁角嘴,四人合围的大树被吹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