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世界属于精神领域,属于灵魂;发现内心,可以理解为关注我们内心,重视营养灵魂,而不仅仅是用物质享受供给肉体的满足。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说:“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有人根据这条教义,演绎了一则美丽的故事。很久以前的一天,一个工人由于工作卖力,老板发给他两块面包。工人想,今天可以吃个饱了!
穆罕默德 他尝到了甜头,工作一天比一天努力,因为他总想得到更多的面包以满足自己。就这样,老板不断多给他面包,一块、两块、三块,五块……他的胃口越来越大,成了十足的工作狂,生命中没有了别的乐趣和意义,最终他因为吃不消超强度的工作而倒下了。
史铁生 另一个工人,曾经则受到过两块面包的奖励。但他吃完第一块的时候,相起不远处卖水果的老人,就拿着剩下的一块面包,找老人换了一株水仙花,心里觉得挺美。之后,他只要有面包,就拿给老人吃,换取水仙花或者肥料什么的,工人照常干活,屋子里的花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美,他的心情也越来越好。其实,话说回来,水仙花只是一种象征,她的洁白象征着高贵与神圣,她缓缓散发的幽香带给人超乎物质的、深入灵魂的慰籍,带给人真正的快乐与满足。
史铁生 史铁生很年轻时,在陕北染上病,下肢截瘫,这一打击非同小可。可是他把这一茬放下了,从此远离喧闹,退而沉思生活的意义、生命的真谛。史铁生说过,死亡是生命的节日,他早就把死亡放在身边,并且在某种意义上超越死亡,专意进入了自己的灵魂成长期。于是,虽然行动的半径越来越小,但心灵的空间越来越大。他从不追逐潮流,他没有诉苦或呐喊,没有遁入宗教徒式的迷恋与自我安慰。
史铁生 他开始创作,却又没有选择个人化的先锋写作风格,而是以哲人的眼光,以博爱的精神,以寓言的方式,始终把对人生的关注点放在灵魂层面上,让自己的心灵贴近平民乃至整个人类的心灵,抒写精神的觉悟、成长与魁伟。像史铁生这样具有强烈的对灵魂给予终极关怀、思虑接近神性的作家,恰是每个人的精神密友。
孔夫子 静心的想,是我们真正读懂了《论语》“四子侍坐”篇里曾皙的志向嘛?若是真懂了,就会理解孔夫子“吾与点也”的喟叹,就会体会到这位师表万世的圣人对“浴乎沂,风乎舞雩”的生活理想心存向往的可贵与难得。从漫溯桃花源到梦游天姥吟留别,从成都草堂到西湖孤山,他们的生命愿景尽管有些违心和务虚,却都是那么美好而贴近灵魂。
孔夫子 本质上讲,关注心灵比满足躯壳更重要。许多时候,与其大快朵颐的口福,不如心灵的滋养;与其灯红酒绿的眼福,不如灵魂的朴素与安适;与其腰缠万贯、权倾一方的洪福,不如灵魂的不再“寒冷”。在生命原野上寻找到那一溪绯花明水,荡舟溯源,倾心相属,开垦出一处美丽的心灵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