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百年来,癌症的瓦氏效应(Warburg effect)是令科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本月发表的一篇研究终于解答了这个谜题,发现了癌细胞的新弱点,为开发针对新的标靶对象的抗癌药物铺平了道路。
人体摄入的食物消化后生成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简称ATP)的化合物,为日常活动提供能量。瓦氏效应指的是癌细胞偏向使用效率较低的厌氧糖酵解取代一般正常细胞使用的有氧糖酵解,来合成人体活动所需的ATP。
据美国科学杂志(scienmag.com)报导,瓦氏效应很大程度上依赖LDHA酶进行作用,SBP医疗研究所(Sanford Burnham Prebys Medical Discovery Institute)的研究人员发现,靠抑制LDHA酶的通用抗癌药物,对常见癌症如黑色素瘤的作用很有限。
这份本月发表在EMBO期刊上的论文揭示,LDHA酶受抑制后,癌细胞会利用另一个靠ATF4催生的信号通路继续生长。他们认为,开发同时针对ATF4和LDHA的药物将是治疗黑色素瘤的利器。
美国一年有9000多人死于黑色素瘤。在过去十年间,尝试了包括针对BRAF和MEK蛋白的替代疗法,为患者延长了数月至数年的生命。但之后癌细胞会产生抗药性,导致癌症复发。因此抗癌界一直在寻找更新的药物标靶和治疗方式。
该论文的首要作者Gaurav Pathria博士说:“这份研究帮助解释了近百年来一直难以解释的癌细胞瓦氏现象。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比起ATP,癌细胞更偏爱氨基酸。可能这些疯狂生长的细胞认为低效的瓦氏效应对于摄取产生蛋白的基础物质——氨基酸来说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