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的实际事例都告诉我们:从小被娇惯的孩子长大后容易受挫,经不起风水雨打,还会因行事肆无忌惮,酿成不可挽回的大错。所以,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不能溺爱和娇惯孩子。
同样地,如果要从孩子外在的表现判断孩子是不是被惯坏了,我们还要谨慎地多维度分析,不能给孩子随意贴标签。如果孩子有以下3种表现,要判断是不是已经被惯坏,我们要两面看:
1、以自我为中心
真正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凡事都只立足于满足自己的欲望,置别人的需求于度外,要求人人为己却不愿为别人做半点牺牲,不关心他人痛痒。
而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一般是:
自己的爸爸妈妈不能抱别的孩子,自己的玩具自己玩别的小朋友不能摸不能玩,一旦有孩子侵犯到他的车、玩具,她会动手打人、推人。见到喜欢的东西就要买,不管什么原因,父母不满足的话会哭闹、满地撒泼打滚甚至打骂父母。在公共场合不懂规矩、不讲礼貌,长辈说话的时候,不是晃头晃脑,就是打断、插嘴,更甚的还会让长辈“闭嘴”。
面对如此没有规矩,任意妄为的孩子,不少家长会认为这孩子被惯坏了,实际上,我们还要结合两点分析孩子是否属于惯坏了:
1)、孩子是否处于自我意识敏感期
1-3岁的孩子,会逐渐进入自我意识敏感期和物权意识确认期,父母应该理解这个阶段孩子的行为,而不是乱贴“自私”“自我”等标签。
所以,当孩子看似“自我”的行为是出现在2-3岁时,家长切忌不要和孩子斗争,也不要和孩子较劲,更不能用“你怎么这么自私”“真不听话”“你太任性霸道”这种一概而论的方式进行指责,这只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形成孩子错误的自我评价。
另外,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大人切忌逗引孩子,例如强抢孩子手中的东西,让他哇哇大哭,然后羞他“你真小气!”这是绝对不可以的行为!
当孩子4岁左右,会逐渐有社交和他人意识,这个时候父母就可以逐渐让帮助孩子区分哪些是他自己的东西,他可以做主,而哪些是别人的东西,他不能做主,并且引导孩子学会感受分享的快乐。
2)、孩子的行为是不是模仿大人
有些行为看似是孩子自我,其实是对父母一些行为的模仿,例如不遵守公共秩序、打断别人讲话、稍不如意就动粗和骂人。
如果孩子出现这种情况,父母要先自我反省,在平时的教育和生活中,是否有家庭成员都是使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表达自己和解决问题。如果是,那要家长先自我改进,再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孩子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
2、独立性差
在这种包办式家庭教育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过度依赖父母,独立性差。例如:48岁上海海龟硕士宅在家中打游戏,啃老7年;河南23岁小伙懒惰成性,在家中被活活饿死......这些都是典型的巨婴,他们就被惯坏了。
另外,独立性差还表现在孩子不会、不敢做决定。做不了决定的原因,大多是因为害怕和不自信,害怕犯错、害怕走弯路、害怕受苦,对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没有勇气自己承担选择的后果,不敢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这样的孩子,不是被惯坏了,而是被剥夺了成长和尝试的权利。一个连决定都做不下的人,不敢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又如何相信他有勇气面对生活的风浪呢?所以,智慧的父母更懂进退,他们舍得放手让孩子经历风雨,舍得让孩子走些弯路,因为他们希望孩子拥有年轻人该有的锐气和冲劲。
3、乱发脾气
有些孩子,只要别人稍微不顺从他,就会不分场合地发脾气,他们习惯了在家里父母长辈都听自己的,所以就认为全世界都要听自己的,遇到不顺心的事,第一反应就是通过发脾气来让别人妥协。
孩子乱发脾气,有可能是因为父母一味迁就、舍不得孩子哭的宽容溺爱所造成,这就是惯坏的。
如果父母会经常性发脾气,那么孩子会乱发脾气也是常见的,因为父母的言传身教让孩子误以为“发脾气”就是表达情绪的正确方式。
除此之外,乱发脾气还有可能是因为孩子受到了挫折、希望得到关注,于是以发脾气的方式缓解心理压力、宣泄情绪,并求得更有效率的沟通。我们的古话“不打不相识”就是这个道理。
惯孩子看似在爱孩子,实际上很容易毁掉孩子。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我们要防微杜渐,更要谨慎对待。
父亲参与孩子教育的意义,犹如雕刻之于大理石的分量,【发现爸爸】每天为您的智囊库添砖加瓦。更多育儿攻略可参阅公众号:发现爸爸。
举报/反馈

发现爸爸

6965获赞 9495粉丝
专业、实用的家庭教育攻略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