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辽沈、淮海、平津战役之后,蒋介石节节败退,当时令蒋介石最为头疼的问题是如何选择一个既能避免中共的致命打击,又能维持其残余力量以作“反攻大陆”的新基地。
蒋介石该何去何从,应撤退到什么地方?海南?台湾? 还是其它地区?面临这严峻的问题,蒋介石的幕僚开始着手议定撤退方案。
蒋介石大部分幕僚凭经验主义
主张撤向大西北或大西南
主张撤向大西北或大西南,依据是在抗战期间当首都南京被日军攻克后,国民党便移师西南重庆作为反抗日军的基地,最终赶走了日本帝国主义,赢得了抗战的胜利。
那为什么这么注重大西南大西北地区呢?这是因为历史上有宋朝为例,北宋曾经定都开封,后来被逼至临安,实际在南方是不利于动荡时期建立政权的,自身弱小,一旦强敌来袭,只能一直南撤,就像南宋一样,无险可守,最后投海灭国,蒋介石深引以为戒。
国民政府代总统李宗仁及其幕僚的主张
建议移师广州或海南
▲李宗仁
主张建议移师广州或海南,即南撤方案。南撤方案是移向广州或海南。当时海南岛也属于国民党的势力范围,李宗仁及其幕僚认为蒋介石要退到海南岛也是可以的。
海南岛和台湾岛素有祖国东南海防线上“双目”的称号,占领海南就能控制南海诸岛,战略位置也是相当不错;并且海南和两广地区是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的势力范围、老地盘,这也是李宗仁为何主张南撤方案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人文地理开山者张其昀
将老蒋引向台湾
蒋介石为什么没有采纳这两种方案?而最终采取了撤向台湾的方案,这是以历史地理学者张其昀为首的蒋介石幕僚经过充分论证的。
他们认为台湾具备祖国其他地区所不具备优越条件,并得到了蒋介石的认可。
▲张其昀
张其昀是何许人也?为何蒋介石会最终听取他的建议?张其昀1923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7年起,张其昀在国立中央大学地理学系任教,是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1935年,他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中央评议会聘任评议员。
1949年初,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面临彻底垮台,国民党何去何从让蒋介石彻夜不眠。直到有一天,张其昀向他说了一句话:“上上良策是退守台湾!”
蒋介石心头一震,马上请他进密室详谈。张其昀认为:以长江天险分割天下,不过是国民党一厢情愿的主张,势如破竹的共产党绝不会同意。退守西南、海南也只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唯有台湾才可成为国民党最后的庇护之所。
这个建议正中蒋介石下怀,蒋介石对台湾有特殊的感情,他和夫人宋美龄曾到台湾参加活动,那时候就对台湾印象不错。
▲蒋介石和宋美龄
张其昀提出了几点看法,台湾有着大陆其它地区无法比拟的优越之处:
一、台湾物产丰富,农产品基本可满足军民所需。
二、台湾交通便利,工业有日据时代留下的基础,若善于经营,经济可望起飞。
三、台湾岛有海峡与大陆相隔,易于防守。且台湾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美国不会弃之不顾,若得美援,台湾防守将万无一失。
四、台湾居民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生活了半个世纪,回到祖国怀抱后对国民党政权有一种回归感,正可利用来稳定社会秩序。
五、台湾岛长期与大陆相隔,中共组织与人员活动较少。未来即使社会稍有动荡,台湾四面环海,极易镇压不稳定因素以稳定社会。
▲台湾人民庆祝光复
张其昀的一番分析,让蒋介石不得不佩服,最后拍板决定前往台湾。迁台后,蒋介石决定改组国民党。张其昀在这个关键时刻担任“国民党改造委员会委员”,并被蒋介石委任为“国民党改造委员会”秘书长。
作为一代学人,张其昀随后任国民党教育部门负责人等职。他在台湾创办“中国新闻出版公司”,发起创办《学术季刊》等学术期刊及“中国历史学会”等组织,创办“中国文化大学”。
▲1949年2月,从前线撤回来的国民党军队
三大战役之后,蒋介石已经意识到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只是时间问题,他牢记着孙中山先生曾经告诉他的“内战不出湾,外战不出川”,大陆局势越紧张,台湾地位就会越重要的话。
在下野前后蒋介石将主要精力放在经营台湾上,以预备将来大陆失败后的退身之地和反攻大陆的反共基地。
▲蒋介石撤退前带领全家祭拜母亲
1949年12月,对大局已经绝望的蒋介石,在蒋经国和数名亲信的陪同下,搭机自成都飞往台北,从此告别中国大陆,终其一生未再踏上这片土地。
★来源:厦门卫视《两岸秘密档案》栏目
撰稿:韩勇杰
编辑:陈锦华
为您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