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阻”,还是“风阻系数”?这两个不是一个概念。
F1风阻系数非常大,高下压力设定甚至可以超过1,但是迎风面积比一般车辆小得多——然而没有用,跑起来之后风阻和速度平方正比。而且任何车辆,只要无风静止,风阻其实就是0。
只与形状相关的应该是风阻系数,而不是风阻。
至于什么样的造型风阻系数小,目前全球风阻系数最低的汽车是由荷兰TUDelft理工一帮学生开发的Eco-Runner系列,目的是参加壳牌石油组织的环保马拉松赛。最新的Eco-Runner VII长这样:
Eco-Runner VII的风阻系数我没有查到,但是上一代的Eco-Runner VI可以查,是0.0512。只有一般民用轿车的五分之一不到。整个设计的风阻就是让气流尽可能不要从车身分离,而是附着在车身上一路从车头到车尾,车身上也不要有突兀的凸起或者凹陷,对于一些外露的零部件如车轮,也用圆滑的壳体包裹起来。而且低风阻系数只是一方面,它的截面积也极小,这辆车只能躺在里面开,车轮也很窄,以降低滚动阻力。所以最后的形状比较接近于水滴,圆头长尾,并且用尽可能圆滑的曲面包覆一切外露零部件(包括车底),同时尽可能减少车身的接缝。
至于普通轿车的风阻系数,结论比较反常识。一些见棱见角的造型未必就比线条流畅的造型风阻系数来得大。下面两辆车,风阻系数是一样的,都是0.3。所以哪个跳大神的张口说“这车看着线条流畅,风阻系数一定小”,呵呵就好。精确的风阻系数一定是通过风洞测试吹出来的,CFD都未必准确。
以上只适用于亚音速的状况。
有一些“汽车”,是超音速的。那就不适用于普通的“流线型”原则了。原因是在超音速下,风阻的主要来源不再是压差阻力,而是激波。如果仍然是圆头长尾那种设计的话,在车头产生的激波的能量将会极为恐怖,不仅阻力极为巨大,也会产生极高的温度。
这时候,这类“汽车”的车头就和超音速飞机一样,多采用尖头设计:
最后,风阻系数不是汽车设计的全部,也不是普通消费者在购买汽车时需要重点考量的参数。
在汽车设计的时候,风阻×迎风面积 是一个优化项,而不是核心要素。它必定要向总布置和热管理做出妥协。比如总不能为了减小风阻,把内燃机汽车的迎风口全部封上,这不现实,也不能为了减小迎风面积把市售车做成EcoRunner那样只能躺着开的样子。对于高性能车型来说,还得平衡下压力和风阻系数之间的矛盾。
最好的空气动力学形状是雨滴形状,但这不适合汽车的形状。必须把它切成两半,形成如下的形状:
风阻系数,也叫CD值。普通轿车0.25到0.3左右,suv等没屁股的车大点。
这个值受几个因素影响。
水滴型是风阻系数最小的,但最大的问题是速度快了会产生升力,导致汽车不可控甚至飞起来。所以尽可能的采取前扰流板和后尾翼等来增加下压力。所以法拉利那种超跑,车头巨大的鼻孔,车头盖上的孔道,都是为了增加下压力和减少撞风面积。
底盘平整度影响cd。越平整越好。事实上,越少气流通过底盘越好。所以有心的朋友可以去观察车头底下保险杠后,有些车型会有一块塑料的板。咋一看觉得这不是增加车头迎风面积吗,其实不然,这块板减小了底盘进风量,形成负压,将车子吸在地上,提高了高速操控性。
带棱角的造型会增大cd。所以尽可能使用圆润的造型。
多余的突出会增加cd。所以负责减小风阻的朋友对汽车两只耳朵是很讨厌的。
车身表面粗糙度会影响cd值。这个基本都涂漆,只有少数概念车用布啊啥的材料,不理会。
还有,车身横截面面积越大,风阻越大。注意这个是风阻,不是风阻系数。
但是,仅仅这些基础是不够的。
实际上会遇到涡流等复杂情况,所以我们会看到,有些讲究的车,会搞些导流板导流槽,鲨鱼鳍等,引导气流。
还有用于冷却的开口,这些都是增大风阻系数却又必须的。
实际上,方程式赛车的风阻系数不低,甚至很高,因为它的尾翼和前扰流板要提供巨大的下压力,否则赛车要飞出赛道出事,所以这两个风阻系数很高。轮胎暴露在外,风阻系数也很高。但它的横截面迎风面积小,所以风阻并不高。
回到题目,不考虑美观,风阻要小,那么细长是必须的,减小横截面积。考虑到水滴的低cd,可以采取水滴造型,但不是简单的砍掉水滴下半,而是让汽车从顶部看下去像水滴。后视镜啊轮子啊隐藏就好了。这么一搞,风阻不是问题了,实用性和造型美观成问题了。
举报/反馈

沙漠之盒

33获赞 40粉丝
一起分享,徜徉在游戏的海洋中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