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我国民众的生育观点一直弥漫着浓浓的“重男轻女”“养儿防老”的思想。时至今日,这种传统思想的恶果越来越呈现出来,导致性别失衡状况进一步恶化。
性别失衡是中国进入19世纪后面临的一个严重的人口问题。近年来,性别失衡的情况更加严重。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2000年后一代的总人口约为1.46亿,其中男生比女生多出近1300万。在每个年龄组中,大约有100多万男孩,甚至更多。
2000年后的男女比例失调
出生于2000年,只有18岁,他们中的大多数今年正式进入大学接受更高的分数教育。
然而,根据全国人口普查和年鉴数据,2000年男女出生比例约为118.23(女=100,下同),其中男学生783万人,女学生662万人,男学生比女学生多121万人。
自那以后,这一比例一直在117比121之间。2001年出生的男女性别比为118.45,男女性别比分别为773万和652万和120万。2002年出生的男性比例为118.9人。到2009年,出生性别比为121.06,男孩858万,比女孩多150万。
这一数字远高于80后,当时男女出生比例低于102。然而,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数字迅速上升,1995年以后出生的男婴与女婴的比例超过了110。
这种不平衡在2000年后并没有停止,反而有所加剧。2001年至2005年,男女性别比为118.66;2006年至2010年,男女性别比为119.12。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0年至2010年出生的人口总数约为1.46亿,其中男性7952万人,比女性多1264万人,女性才6688万人。
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的蒋全宝教授说,在正常情况下,出生性别比为106,即100个活女婴,这与活男婴的数量大致相当。
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出生性别比一直在上升。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到1990年,出生性别比超过110,男女出生性别比为1:1。2000年的出生性别比约为120,这意味着男孩和女孩的比例接近1.2:1。
“通常情况下,男性出生后的死亡率略高于女性,但中国的情况正好相反,这反映了社会对男孩的偏爱和对女孩的歧视。”结果,男性比以前多,女性比以前少,使得男性选择配偶的竞争更加激烈。这也将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江先生说。
男女失衡会影响社会的健康稳定运行和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如不正当婚姻、人口贩卖、性犯罪、反社会情绪等。主要有:男女比例分布严重失衡,男女配偶年龄差距加大,男女比例失衡导致出生人口减少、人口老龄化等社会和人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