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魏昊星 何长青
8月13日,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弘润特种汽车玻璃原片生产线正式点火投产;同日,该县弘德包装科技有限公司轻量化玻璃包装材料项目开工建设。此前,玻璃产业已被列入产能过剩的六大行业之一,面对原材料价格上涨、产能过剩、环保苛刻的严峻局面,沙洋玻璃产业为何迎来了向价值链高端发展的逆势突破?
抢占转型先机,收获发展转机
沙洋玻璃产业始于1982年,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该县的支柱产业。2010年,国家启动平板玻璃落后产能淘汰计划,出台大气污染排放标准并逐年下达淘汰指标,号称玻璃行业史上最严要求。沙洋玻璃产业受制于传统格法工艺的限制,产品质量、单位能耗、污染物排放等指标无法达标,面临着生死抉择。
是去还是留?关于“沙洋玻璃何去何从”的大讨论在全县展开,沙洋县委书记揭建平回想起那个艰难的抉择时期,他说:“30年来沙洋好不容易形成这个优势产业,如果这个产业垮掉将直接导致3000名工人失业,财政收入锐减三分之一,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经过多次正反论证后,沙洋全县上下达成一致:在不改变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变被动为主动,危中寻机。
沙洋县县长刘克雄表示,转型不是简单地关停并转,而是在稳定地方经济的基础上,推动传统产业提档升级。为了转变发展观念,县政府多次组织企业到外地学习转型经验,分析玻璃产业发展形势,最终在全县形成了“不转型就没有发展,不转型就没有出路”的共识。
全面转型升级刻不容缓,一场玻璃产业的“重生之战”在沙洋打响。《沙洋县促进投资办法》率先出台,其中针对玻璃行业的优惠措施就有四条,设立玻璃产业发展调度基金,用于支持玻璃企业转型升级;设立玻璃产业发展基金,解决玻璃企业(项目)融资难题;对新上重大玻璃项目且固定资产投资过亿元的企业给予财政资金奖补;对玻璃企业实施技术改造。
2018年8月14日,沙洋弘润建材有限公司的两条浮法玻璃生产线上,炉火熊熊。堆垛机有节奏地将经过切割的透明无色平板玻璃吸合、提起、堆垛,平整光滑、厚度均匀的玻璃随即被运进仓库,等待配送。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们投资1亿多元从北京引进余热发电技术,从秦皇岛引进纯氧助燃技术,并配套建设了窑炉烟气脱硫脱硝设备,两条优质浮法玻璃生产线完全符合国家对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的要求,还顺应了市场对高新产品的需求。”湖北明弘玻璃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明洪说。目前,该公司生产的“明弘”牌平板玻璃荣获湖北省名牌产品称号,公司也凭借转型升级跃升为沙洋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企业之一。
延伸链条产业,裂变造就“玻璃航母”
转型升级保住了沙洋县的产业之根,但仅靠单一的玻璃原片生产还不足以带动整个玻璃建材产业的产值扩充、持久发展。沙洋县把目光投向一条玻璃行业全产业链条,引导玻璃企业发展特种玻璃、高端建材、深加工制品,建成中南地区最大玻璃生产基地、玻璃产品集散基地、玻璃行业高新技术转化中心。
依靠政府强有力的扶持,发挥企业生产研发的驱动作用,沙洋县开始了围绕玻璃产业“向下延伸、向上进军、向前迈进”的新征程。
依托现有浮法玻璃原片的产能优势,湖北明弘玻璃公司在沙洋经济开发区新建年产1200万平方米LOW-E玻璃深加工项目,生产绿色、节能、安全的衍生玻璃产品。在这个大型玻璃深加工产业园内,一条350t/d特种汽车玻璃原片生产线可年产特种汽车玻璃原片210万重量箱,实现年产值5亿元,利税60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
弘德包装科技有限公司轻量化玻璃包装材料项目将建成6条全自动玻璃包装材料生产线,年产各类高档轻量化玻璃瓶罐5亿只,预计年销售收入8亿元。随着钢化玻璃、中空玻璃、夹胶玻璃、玻璃包装材料等深加工产品陆续投产,沙洋县玻璃产业链“向下延伸”势头迅猛。
在产业链上游,生产耐火材料成为了沙洋玻璃企业“向上进军”的新招。明弘玻璃公司与郑州寅升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合资组建湖北明弘寅升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年产电熔砖1万吨,已于2016年底建成投产。此外,明弘玻璃还引入湖北兴成环保材料有限公司的环保产品生产技术,研制除尘器、滤袋、袋笼等环保设备及其配件产品,年产环保设备2000套。
在促进产业链不断延伸的过程中,沙洋县还积极引导生产型服务业发展,建设省级玻璃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实现玻璃产业由制造到“智造”的“向前迈进”。
八年矢志转型,沙洋玻璃产业从市场需求出发,淘汰落后产能,延伸产业链条,如今已重新焕发生机。2017年全县玻璃产业实现产值23.95亿元,同比增长54.57%;实现利税1.34亿元,同比增长43.61%。一块玻璃在沙洋淬火重生,危中寻机闯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