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半球出现罕见的持续高温天气,尤其是北极圈内的挪威班纳克测到32摄氏度的高温,而一篇题为《北极圈罕见32度高温,我们或许再也看不到北极熊了……》的文章更是在微信朋友圈里刷屏。
在极地生态环境需要更多关注和保护的情况下,我国极地游的发展现状如何?这种极端天气是否会对南、北极旅游的开展有所影响,或是引发消费者的担心,从而动摇他们的信心?
后起之秀 中国极地游方兴未艾
首先,我们应该清楚的是,极地游分三个跨度,极圈、极圈以内和极点,彼此的价格甚至差好几倍,而极光旅游产品根据设计安排的专业程度,看到极光的几率也有很大不同。
《中国极地游热点报告》显示,近两年大热的极地游,消费者呈现出新特征,46%的南极游客是80后,这一年龄段游客在北极游中更高达70%。与此同时,女性游客在南极游中占比58%,北极游中占比64%,均高于女性在整体旅行用户的平均占比。
2017年5月,国际南极旅游组织行业协会(以下简称IAATO)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7年南极季到访南极的全球游客达44367人次。其中,中国前往南极的游客大约有5300人次,占全部南极游客的12%,使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南极旅游第二大客源国。另一端的北极也不甘示弱,据了解,前往北极的中国游客数量也在日益增长,其中芬兰、冰岛最受欢迎,每年到达北极点的邮轮上,有一半左右的游客都来自中国。据悉,芬兰2017年共接待名中国游客44.2万,中国游客共花费26亿元,相比2016年增长46%。位于北极圈内的芬兰小镇罗瓦涅米,因极光而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熟知,成为看北极光的标志地。
极地游价格不菲,费用从几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部分高端邮轮价格甚至在30万以上。现在,南极是中国出境游中单价最高的目的地,游客平均花费达16.41万元人民币。虽然价格昂贵,但为了探索拥有新奇神秘的体验,中国游客比过去更愿意花钱买“经历和体验”。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升和观念的更新,参与极地游的游客群体从相对专业化、高端化开始向年轻化、个性化转变。过去人们认为去南、北极更多的是探险,而随着交通、安全等旅游条件的改善,人们的欲望提升,加上周围有去过的人印象不错,口碑相传结合相关宣传与营销,促使中国游客去南、北极旅游人数越来越多。
北京天行健国际旅行社拉美途总经理隋逸女士对品橙旅游介绍,在公司的南极产品中,有延长线的产品销售最好,比如,南极探险结束后,客人可以再选择搭配去南美的其他国家游览,约占所有销售产品的一半以上。她认为,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具备“出现-发展-混战-洗牌-淘汰-可持续发展”的特点,目前中国极地游市场处于一个从“发展”到“混战”的阶段,但是不会很快“洗牌”,因为中国出境游人数每年都在增长,而每年极地的承载量很有限,所以现在仍有大批的客人想去而没有去过极地,所以极地游产品的生命力周期还很长。
同时,在销售极地游产品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向不同类型的客人推荐不同极地产品,真正让客人一生一次的南极游不留遗憾。目前在销售极地游产品时,最大的困难是极地游的专业从业者并不多,游客得到的产品信息不全面,业者应该充分了解极地目的地的特点,不要盲目地以价格导向引导客户。
由南至北 旅游企业布局极地游蓝海
近几年,南极旅游在中国市场越来越热,更多中国游客认识到南极是一个越来越成熟的旅游目的地,这与我国旅游公司结合中国市场需求与极地产品特色,打造最适合中国人的极地游体验紧密相关。比如先声夺人的同程邮轮,就以南、北极邮轮产品为代表,打造了同程的“高端旅游品牌”,为高端人群定制差异化产品和服务。自2014年5月成立事业部之后,仅13个月就拿下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佳绩,多次获得最高市场份额奖,并于2015年11月4日和挪威海达路德游轮公司在上海签订全球战略合作协议。迈入邮轮3.0+布局之后,更强调以母港为核心辐射多个客源地,将全球产品线逐渐覆盖到全国区域。
2017年3月22日,同程旅游与海达路德游轮2017-2018战略合作签约仪式顺利举行。同程邮轮推出全新的“2017-2018年极地邮轮产品”,宣布极地战略升级,将极地业务线从南极延伸至北极,主打产品包括两条南极航线、两条北极航线和一条由北极驶向南极的 “Pole to Pole”航线。其中,“Pole to Pole”作为极具特色的极地产品,从北极出发,一路探寻斯匹次卑尔根、冰岛、格陵兰岛、欧洲西海岸、亚马逊、福兰克群岛、南乔治亚等地,最终到达南极,整个行程历时88天。全新引入的北极航线格外注重目的地的研发,游客可进入北极圈内,展开“寻找北极熊”计划,更可探秘行程丰富的北极三岛。
同程旅游对品橙旅游表示,今年暑期极地游较去年在热度上增长明显,特别是从6月下旬开始,南极产品已经进入报名旺季,咨询量陡增,今年极地预定量整体较去年呈翻倍增长趋势。相比于国外游客,中国游客一般制定出游计划比较晚,从中国游客的预订习惯来看,下半年的南极咨询还会继续增加,目前,今年的南极产品的销售已经进入后半程。
随着对极地游感兴趣的游客越来越多,业者提供的极地游产品也愈加丰富。今年下半年及2019年年初,同程旅游南极旅游产品包船3个航次,为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定制了近10条产品供游客选择,其中2019年2月底的航次为南极深度游,可以看到60万只王企鹅,甚至有机会看到帝企鹅。这些产品无论是在服务上,还是在行程安排上,通过2016年和2017年的经验,做了更多的优化和迭代。同程旅游邮轮事业部极地产品总监刘春水先生介绍,目前,今年去往北极的客人已经出发,此次行程将到达北极点。
隋逸女士也表示,拉美途最近在积极探索南极产品的细分人群并研发服务他们的不同产品,比如南极亲子产品、南极婚礼、南极旅拍等;北极的产品则是下船后可以再选择冰岛自驾等延伸服务。这些细分的服务和产品极大地促进了极地产品的整体销售。另外,每年公司也会对邮轮产品推陈出新,前往极地不同的区域,以南极为例,公司所签约的7条船就涉足包含南极半岛、福克兰群岛、南乔治亚岛、雪丘岛、南极点等不同区域。多条南极船只选择,多个南极区域布局,多个延长线目的地策划,使得拉美途的南极产品多达30条左右,覆盖了不同类型客人的需求,目前2018-2019季的南极产品销售完成大半。
资源宝贵 法律法规为极地游保驾护航
国际南极旅游组织协会曾表示,任何形式的人类踪迹、噪音或者污染都对野生动物和生态系统有着潜在的破坏。而随着全球变暖以及游客的增多,冰川溶化、海冰消失、冰盖不减反增等现象让人担忧,也有可能会发生一些不文明现象。中国游客在南极旅行往往代表着国家和国民形象,极地游越是火热,各旅行机构越应该冷静的看待并规范游客的出行。
不同于常规旅行,极地游对运营者要求较高。据了解,部分国内旅游企业为了压缩成本、扩大利润,直接“砍掉”对游客的南极知识培训,这不仅没有贯彻文化教育的理念,更使得用户体验大打折扣,变成走马观花的形式之旅。目前中国只有少数旅行社加入了IAATO以接受其环保等方面专业的指导,多数旅行社把南极旅游作为出境游的一种类型,对南极旅游的环保重要性不一定有深刻认知。
隋逸女士认为,在保障游客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选择一家专业、靠谱的邮轮公司合作是基本前提,随着这几年极地游越来越旺,也有不少的新的邮轮公司加入,但是专业靠谱的邮轮公司大多是IAATO的成员,在探险队员的选拔和培训过程中有自己严格的要求,这样的公司在运营过程中也会严格遵守IAATO对于环境保护的条约。另外,拉美途在做整体运营的过程中,也会组织相关培训,为游客购买高额保险,出发前跟游客签署环保及安全协议等。她希望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本身要意识到极地游产品和其他产品的不同之处,它要求我们更有社会责任感,每一个极地产品从业人员都应该是一个极地环保主意者,这样才更很好向客人传输这些信息。为此,拉美途每年都会组织同业相关人员培训多达数十场,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也起到了相当好的效果。
目前对南极旅游的约束,主要来自南极条约协商会议通过的有关措施和决议,以及以IAATO为首的行业自律。但美国、俄罗斯、挪威、法国等国已通过国内立法对本国包括旅游在内的南极活动实施管理,对本国公民南极活动的合规环保进行约束。
我国极地旅游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地出台和完善中。2017年12月,中国国家旅游局下发了《关于加强赴南极等生态脆弱地区旅游活动管理意见》,要求严格出行备案管理,加强对导游、领队的教育、培训和游客的告知、引导、提示等,自觉保护南极等生态脆弱地区环境和生态系统,携手共建人类美好家园。
2018年1月,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发布《关于加强赴南极等生态脆弱地区旅游活动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大旅行社出团前30天备案团队信息,同时游客要签订环保承诺书,减少对南极等生态脆弱地区的环境破坏。2018年1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并着重指出,北极旅游是新兴的北极活动,中国是北极游客的来源国之一。中国支持和鼓励企业与北极国家合作开发北极旅游资源,主张不断完善北极旅游安全、保险保障和救援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各国游客的安全。
国家海洋局也先后颁布了《南极考察活动行政许可管理规定》《南极考察活动环境影响评估管理规定》等系列规章制度,明确了国家海洋局负责对考察、旅游、探险、渔业、交通等所有南极活动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
游客的增多让旅游和环保的平衡成为极地游面临的新挑战。南北极是少有的未经后天破坏的生态之地,奇特的自然景观和独有的生物种类让极地成为很多人内心向往的“圣地”,但毋庸置疑的是,极地游的发展必须在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与宝贵的极地资源之前提下进行。
虽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偶发性的极端天气并未影响极地游的发展,但是从长远来看,国内的旅游企业不仅需要采取必要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旅游活动对极地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与损害,还应努力争取脱离单纯的旅行社角色,利用资本合作等多种渠道拥有直接资源。业者呼吁,随着极地游的持续升温,国内也可适时组建统一的极地游组织或协会,建立相应的规则,提高中国在行业中的地位和话语权,增强业者与游客的信心,保障行业的健康发展。
(来源:品橙旅游)